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5QMX1429)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赵维莅沈志祥王黎陈赛娟刘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2篇血清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态观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增生
  • 1篇血清白介素
  • 1篇血清白介素-...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河南省肿瘤医...
  • 2篇巴黎第七大学...
  • 1篇巴黎第七大学

作者

  • 7篇赵维莅
  • 6篇沈志祥
  • 3篇金晓龙
  • 3篇陈赛娟
  • 3篇刘艳艳
  • 3篇王黎
  • 2篇闫骅
  • 2篇刘元华
  • 2篇吴文
  • 2篇徐岚
  • 2篇高晓东
  • 2篇唐帏
  • 2篇马杰
  • 2篇胡炯
  • 1篇沈杨
  • 1篇程澍
  • 1篇杨树军
  • 1篇李军民
  • 1篇肖家诚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5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EMMPRIN、MMP-2和MMP-9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EMMPRIN、MMP-2和MMP-9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瘤组织切片中肿瘤浸润血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相比,不同类型的恶性淋巴瘤均高表达EMMPRIN、MMP-2和MMP-9。EMMPRIN来自淋巴瘤细胞。Ann Arbor分期为III-IV、伴多个淋巴结外病变和国际预后指数分组为高危组的患者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此外,EMM-PRIN、MMP-2和MMP-9高表达者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血管。结论EMMPRIN表达可促进恶性淋巴瘤MMPs的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赵维莅王黎程澍金晓龙Anne JANIN沈志祥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IL-2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评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其受体(IL-2 receptor,IL-2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变化和临床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3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感染期、造血恢复后2个月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时血清IL-2和IL-2R的水平。结果在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中,IL-2和IL-2R分别为233.4±103.6 pg/mL和357.4±159.2 pmol/L,显著高于未发生细菌感染组(169.7±37.3 pg/mL和257.6±48.8 pmol/L,P=0.0490和0.0453)和正常对照组(167.8±38.6 pg/mL和249.7±48.1pmol/L,P=0.0111和0.0062)。同时,两者在巨细胞病毒(Cytomegavirus,CMV)感染的患者中(291.4±51.7pg/mL和326.5±108.6 pmol/L)亦显著高于CMV阴性组(187.2±69.7pg/mL和225.3±46.1 pmol/L,P均=0.0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02和0.0141)。此外,患者在发生GVHD时IL-2和IL-2R(328.6±141.7)pg/mL和321.8±49.2 pmol/L)较移植前(201.4±83.4 pg/mL和250.8±39.7 pmol/L)均显著增高(P=0.0055和0.0105)。结论细胞因子IL-2及其受体在感染的发生和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定期检测患者血清IL-2和IL-2R水平有助于预测感染和GVHD的发生。
高晓东吴文唐帏闫骅徐岚沈志祥胡炯赵维莅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白细胞介素-2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在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VEGF-C 的表达。联合激光微切割技术和定量 PCR 法从淋巴瘤组织中特异性分离淋巴瘤细胞,检测淋巴瘤细胞中 VEGF-C 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瘤组织切片中血管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8例)淋巴结的 VEGF-C 表达量(1.55±0.19)相比,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18例)组织(15.35±9.07)和微切割的患者(10例)淋巴瘤细胞(15.19±4.28)均高表达VEGF-C(P 值分别为0.0020 和<0.01)。VEGF-C 高表达的患者常伴骨髓浸润(P=0.0039)和皮肤累及(P=0.0046),国际预后指数分组多为高危组(P=0.0302)。VEGF-C 高表达者存在血管结构异常,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或缺乏周围细胞。结论 VEGF-C 表达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赵维莅刘艳艳Francois PLASSA金晓龙王黎Anne JANIN沈志祥
关键词:淋巴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增生
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基因表达及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本研究探讨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表达和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激光微切割技术从淋巴结组织中特异地分离淋巴瘤细胞,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淋巴瘤组织和淋巴瘤细胞中BCL-XL的表达,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CL-XL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相比,滤泡性淋巴瘤(30例)组织和微切割的淋巴瘤细胞均高表达BCL-XL(P值分别为0.0064和<0.0001),而T细胞淋巴瘤(24例)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4例)中BCL-XL表达无明显升高。在滤泡性淋巴瘤中,BCL-XL高表达的患者常伴多个淋巴结外器官累及(P=0.0004),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P=0.0019),国际预后指数分组多为高危组(P=0.0013),患者总生存期短(P=0.0451)。突变检测发现1例滤泡性淋巴瘤BCL-XL的同义突变(密码子109ACA→ACC)。结论:BCL-XL表达与滤泡性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刘元华Christophe Leboeuf金晓龙肖家诚Anne Janin陈赛娟赵维莅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基因基因表达基因突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白介素-10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7年
本研究动态观察3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以了解其在移植期间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赵维莅唐帏闫骅徐岚高晓东吴文胡炯沈志祥
关键词:血清白介素-10造血干细胞移植动态观
抑癌基因PRD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RD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45例肺癌患者中,鳞状细胞癌20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PRDM1蛋白的表达情况;激光微切割技术捕捉冰冻肺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抽提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PRDM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技术研究冰冻肺癌组织中PRDM1蛋白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RD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13.3%(2/15)和0(0/10),统计学分析显示,PRDM1蛋白主要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表达(P<0.01)。(2)激光微切割技术联合RT-PCR证实,PRDM1基因特异表达于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未发现其基因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鳞状细胞肺癌患者中,PRDM1基因的DNA结合区表达缺陷。Western blot在鳞状细胞肺癌组织中检测出约70 000的异常PRDM1蛋白。结论PRDM1在鳞状细胞肺癌中优势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新的肿瘤标志;鳞状细胞肺癌中PRDM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存在异常,失去了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可能成为新的研究治疗靶点。
刘艳艳杨树军马杰王黎刘元华陈赛娟沈志祥赵维莅
关键词:肺肿瘤
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转录因子BCL6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F4/MUM1和BCL6的表达,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61.1%(58/9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IRF4/MUM1,46.3%(44/95)表达BCL6,58例IRF4/MUM1阳性患者中51.7%(30/58)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表达以及与BCL6同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LDH水平以及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F4/MUM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两者无显著差别;IRF4+/BCL6+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IRF4-/BCL6+组。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IRF4/MUM1蛋白表达比例较高,且可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蛋白表达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这在同时表达BCL6的患者中更显著。
刘艳艳赵维莅马杰沈杨李军民陈赛娟沈志祥
关键词:淋巴瘤BCL6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