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73)

作品数:15 被引量:286H指数:8
相关作者:刘玉潘瑜春唐秀美任艳敏高秉博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生态
  • 3篇农业
  • 2篇英文
  • 2篇生态涵养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信息系统
  • 1篇畜禽
  • 1篇畜禽粪
  • 1篇畜禽粪便
  • 1篇畜禽养殖
  • 1篇演进
  • 1篇演进特征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质
  • 1篇载力
  • 1篇占有量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粮食生产
  • 1篇人均粮食占有...
  • 1篇三农

机构

  • 14篇国家农业信息...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业信息...
  • 1篇招远市农业技...
  • 1篇河北省土地整...

作者

  • 14篇刘玉
  • 7篇潘瑜春
  • 3篇高秉博
  • 3篇唐秀美
  • 3篇任艳敏
  • 2篇刘彦随
  • 2篇孙超
  • 2篇唐林楠
  • 1篇穆松林
  • 1篇邢世和
  • 1篇郭丽英
  • 1篇胡豹
  • 1篇任旭红
  • 1篇周艳兵
  • 1篇张义丰
  • 1篇胡月明
  • 1篇王丽娟
  • 1篇陈秧分
  • 1篇郑艳东
  • 1篇王国刚

传媒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测绘科学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农”向“三生”转型的科学基础及建设路径——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居民"的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时间变异和相互作用等属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破解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安全、环境支撑、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制度6大体系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路径,而"三农"问题的破解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平谷区"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大我与小我、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政府与市场等矛盾问题,梳理了"三农"向"三生"转型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产业和培育生态居民3条路径加快"三农"向"三生"的转型,以期为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张义丰张吉福底志欣刘玉潘瑜春穆松林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LMDI模型的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解被引量:49
2013年
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分解各因素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及影响强度,识别其主导因素,对提升粮食产量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1980-2010年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变动的区域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0年间,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1.01亿t,县域粮食产量"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地区的粮食增产显著;2)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复种指数次之,而粮作比例和耕地面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3)县域粮食生产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县域之间在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效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使苏北、皖北和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显著增加;而粮作比例效应、复种指数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的叠加使鲁西县域的粮食总产量增加明显。
刘玉高秉博潘瑜春任旭红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
采样数量和分布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精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北京市大兴区南部郊区平原农用地的高密度土壤样点,结合GIS和空间插值方法,对研究区的样点数据进行随机抽样生成不同数量的数据集,探讨采样点数量和分布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插值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不同方式确定的合理采样点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插值方法的精度要求、变异函数拟合效果、正态分布法和均值及变异函数的满足小于5%相对误差;(2)变异函数拟合效果总体随着采样点数量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强,但495点集优于825点集;相同样点分布模式下变异函数拟合效果相似;(3)相同样点集的不同插值方法预测精度存在差异,最佳插值方法不同;2272、825、115点集BEK都是最优,1485、495和83点集分别是SWT、SK和LPI最优;(4)样点间最近邻距离分布模式中P值小于0.05,插值模型对土壤有机质插值精度低;P>0.05,R比率接近1,样点分布强于样点数量对插值模型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其P>0.05且R比率大于1.20,各常规插值方法能得到较稳定的插值精度。
蒋威郜允兵刘玉潘瑜春邢世和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61
2012年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
刘玉刘彦随
关键词:相互作用
国家级产地环境管理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现有区域性产地环境信息系统的构建方式无法有效管理全国范围内海量产地环境信息的问题,该文从国家级产地环境系统的需求入手,设计了基于SOA的分布式系统结构,建立国家级产地环境管理评价系统,以网络服务方式实现对全国产地内采样点和地块基本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可视化管理。系统利用块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地块重金属指标进行估算,依据国家标准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食用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耕作适宜性评价。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伸缩性和重用性,能够为同类型的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邓旭仁高秉博刘兴权
关键词:产地环境信息系统管理评价
乡村多功能视角下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耕地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与乡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比较经济效益较低,耕地出现了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现象,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形成较大冲击。全面核算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角度辨析了耕地资源内涵,提出了更全面的耕地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并以A县为例核算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社会服务价值更为突出;(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社会价值核算可以突显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问题;(3)生态损失是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在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中充分考虑。[结论]有必要从加强保护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供给效益、改善耕地肥力和减少耕地污染等方面提升耕地资源资产价值。
张友刘玉
关键词:耕地资源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资产价值指标体系
城市郊区耕地入选基本菜田的综合质量评价(英文)被引量:2
2017年
合理划定基本菜田是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城市蔬菜均衡供应的基础。该研究在界定基本菜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平谷区耕地入选基本菜田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以期为大城市郊区基本菜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田块质量、生态适宜性、空间稳定性、交通区位与蔬菜种植习惯等4方面构建耕地入选基本菜田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蔬菜生产对耕地质量的基本需求以及国家和农业部对基本菜田的政策要求,包含了水资源供需状况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等指标,使得该研究的评价方法更合理;2)平谷区耕地的田块质量、生态适宜性、空间稳定性、交通区位与蔬菜种植习惯等评价结果呈现差异性分布。基于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将平谷区耕地图斑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中,最适宜区是基本菜田的首选区域,主要分布在平谷新城周边的东高村镇、夏各庄镇、山东庄镇和大兴庄镇,面积为3 472.33 hm2,占平谷区耕地总面积的28.25%;其次是较适宜区,面积为5 186.28 hm2;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为2 860.86 hm2,可作为基本菜田储备区域;不适宜区的土壤表土质地差、有机质含量低,加之远离平谷新城、交通不便等因素,不适宜划为基本菜田。3)建议围绕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化基本菜田的分级建设与保护,形成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蔬菜园区相互补充的蔬菜生产格局。
刘玉潘瑜春任艳敏胡月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
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特征被引量:23
2017年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县域数目增多,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目减少。其中,拮抗滞后(Ⅰ)、拮抗同步(Ⅱ)、拮抗超前(Ⅲ)、磨合滞后(Ⅳ)、磨合同步(Ⅴ)、磨合超前(Ⅵ)是主要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42000—2014年,县域耦合协调性的空间集聚性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建议未来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协调发展。
刘玉潘瑜春唐林楠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民收入
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7年
以京津冀地区17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94,2000,2006和201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2000和2012年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果。1)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异显著。京津唐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但近年来北京所辖区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较慢,高高集聚单元数明显减少;石家庄市周边出现新的高高集聚类型区;张家口、承德、保定和邢台所辖多数县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并且两极分化趋势不明显;4个年份中,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空间集聚程度减弱。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明显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171个县域各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和回归系数均不相同,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呈现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上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显著。因此,应结合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和影响因子的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和提升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
刘玉郑艳东陈秧分
关键词: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
环渤海地区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构建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环渤海地区1990年和2008年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结果表明:2008年,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沈阳都市区、胶东半岛、鲁中地区、城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鲁西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和海河冲积平原;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指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生态保育功能强势区集中分布在辽东山地区、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冀东北山地丘陵区。与1990年相比,环渤海地区县域多功能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迅速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提升幅度较小,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生态保育功能变化不显著,北部山地丘陵区的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
关键词:空间分异演进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