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77)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朱双一王士琼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985工程二期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台独
  • 2篇文学
  • 2篇民族
  • 1篇带给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心理学
  • 1篇学史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姚一苇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工作
  • 1篇意识形态领域
  • 1篇真相
  • 1篇证法
  • 1篇人性
  • 1篇身份建构
  • 1篇思潮
  • 1篇台独分子
  • 1篇情怀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1篇985工程二...

作者

  • 8篇朱双一
  • 1篇王士琼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台湾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辩证法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姚一苇戏剧理论创作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辩证法思想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投影于姚一苇戏剧理论和创作中,形成他不仅从正面和表面,也从反面和内里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由此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意蕴和对人性真相的了解与揭示。辩证法使姚一苇充分把握戏剧冲突的要理,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呈现"人"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剧中出现大量幻梦、失忆、痴呆等情景,但未必与"性"相关,而是以真、善、美追求作为解决心理障碍的方式,显示所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及对它的超越。
朱双一
关键词:姚一苇辩证法精神分析心理学戏剧冲突
“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流行论调辨析被引量:4
2008年
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运动中常具有某种先行性。“台独”最先也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因为在现实政治中难有其立足之地,于是先寄身于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像文学这样可将其理念隐隐约约地寄托在形象描写中的载体。这正是最早的“台独”分子经常是作家或文学作者的原因。不过,当条件成熟时.它就会从意识形态领域向现实政治领域扩张。于是我们看到民进党执政8年时,将“台独”意识形态转化为“去中国化”的种种“政策”。2008年“大选”民进党失利,
朱双一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历史经验
论陈映真的身份建构
2008年
陈映真"中国人"的国族身份、第三世界左翼知识分子的阶级身份,以及台湾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身份,是在其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并非"标签",而是代表着立场的坚持和责任的承担。在台湾"冷战—内战"的社会意识形态交叠结构下,陈映真感受到民族分裂的痛苦而不分畛域地描写两岸人民在台湾的遇合;他坚持左翼的原则和观点,指出第三世界共同的历史命运、面临问题及其文学必然的现实主义方向;他还通过对"本土化"准确、深刻的认识而达到对现代主义的扬弃。
朱双一
关键词:身份建构本土化
论“台湾学”的建立及其研究方法被引量:3
2010年
由于"当代"与"历史"的密切关联,"台湾学"应是包含着有关台湾"当代"与"历史"的所有知识的总和。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脉络的一环,台湾要摆脱被殖民、被支配命运,有待于中国、中华民族整体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海峡两岸由于历史际遇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所累积的所有经验和教训,都可归入中华民族的整体经验宝库中。仅追求一般意义的统一,只要"台湾研究"即可;如要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殊经验作为民族今后发展路向的提示,并供两岸取长补短,以造福人民,就需要"台湾学"的长久、系统的研究。"台湾学"必然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具有科际整合特点和强烈"政治"旨趣的"文化研究",可作为"台湾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朱双一
关键词:文化研究
陈映真对钟理和的文学接受和思想超越--兼及1960年陈映真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之文学史意义
2012年
1960年前后甫入文坛的陈映真喜爱、赞赏钟理和作品,据此扬弃现代主义,初步建立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早于叶石涛数年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概念,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1977年陈映真却撰文批评了钟理和小说《夹竹桃》,这一反差缘于时代、社会和文坛语境的变迁。陈映真《原乡的失落》与《"乡土文学"的盲点》堪称姊妹篇,因它们都针对着史明"台独史观"及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以台湾为中心"等暧昧词语中隐含着的分离主义苗头和倾向。钟理和的缺失是他于新生中国的分娩期所必有的混乱和阵痛中,未能看清整个中国的"正体"和"实相",从而发生了民族认同上的动摇。这一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士琼朱双一
关键词:钟理和乡土文学民族认同
比较视野下白先勇的文学观和创作理念被引量:1
2014年
尽管白先勇与陈映真的文学创作理念有所差异乃至对立,却能相互尊重和包容,共同提供了属于当代台湾最优秀创作之列的作品,并延展出多元互补的两大文学脉流,其"不同而合"的经验值得总结。
朱双一
关键词:人性悲悯情怀
民族主义作为帝国主义侵凌的产物——陈映真的“民族主义”观被引量:2
2010年
与所谓理性的或经济的民族主义类型不同,陈映真秉持的是"反帝的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的贫穷落后以及第三世界反抗新、旧殖民主义的历史,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外反帝和对内争取贫弱阶级权益双重任务的叠加是其特点之一。"台独"思潮的膨胀是陈映真坚持"反帝的民族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理由,因"台独"的根源之一在于世界冷战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只有"反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台独"的问题。
朱双一
陈映真在鲁迅现实主义批判传统于台湾传承中的作用
2011年
鲁迅数波次影响了台湾文坛,其中最为台湾民众喜爱和接受的,即其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陈映真要对抗威权统治、批判社会丑恶,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其勇气和力量的源泉。而与强烈批判性、战斗性紧密相随的敏锐性,集中体现在陈映真的多个文坛"第一"。这种敏锐而深刻的思想,来自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科学理论的烛照和作家具备的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其"揭露"、"批判"背后深沉的"爱"。所有这些,陈映真又与鲁迅十分相似。就现实主义批判传统而言,鲁迅和陈映真分别辉耀于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中国文坛,也共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朱双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