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451051501005787)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健陈金军张浩张艳茹周元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干扰素
  • 2篇肝炎
  • 1篇阳性
  • 1篇乙型肝炎患者
  • 1篇治疗慢性乙型...
  • 1篇双阳性
  • 1篇普通干扰素
  • 1篇疗效
  • 1篇慢性乙型肝炎...
  • 1篇聚乙二醇
  • 1篇聚乙二醇化
  • 1篇聚乙二醇化干...
  • 1篇抗-HBE
  • 1篇骨髓
  • 1篇骨髓抑制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李威
  • 2篇周元平
  • 2篇张艳茹
  • 2篇张浩
  • 2篇陈金军
  • 2篇张健
  • 1篇周斌
  • 1篇王俊洁

传媒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现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双阳性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CHB患者,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或普通干扰素(IFN-α)治疗过程中HBeAg/抗-HBe双阳性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临床转归。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HBeAg/抗-HBe双阳性发生率为25.2%。HBeAg/抗-HBe双阳性时HBeAg滴度中位数(范围)为3.45(1.03~187.54)S/CO,抗-HBe滴度为0.52(0.03~0.99)S/CO,均接近于各自截断值。出现过HBeAg/抗-HBe双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6.2%、62.5%、61.2%,高于未出现者的49.8%、35.9%、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HBeAg阳性患者中,男性更易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OR=1.887;95%CI:1.013~3.518)。结论干扰素治疗过程中,CHB患者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的现象并不罕见;其最终临床转归显示更易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
张健张艳茹李威王俊洁张浩陈金军周元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HBEAG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骨髓抑制的比较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和对骨髓抑制程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423例CHB患者接受PEG-IFN或IFN治疗时HBV DNA阴转,HBeAg、HBsAg阴转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3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PEG-IFN组24周(35.0%vs 23.2%,P<0.05)、48周(69.6%vs 51.9%,P<0.05)时HBVDNA阴转率均高于IFN组;PEG-IFN组24、48周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24周血小板中位数水平显著低于IFN组。106例HBeAg阴性患者中,PEG-IFN组与IFN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周时PEG-IFN组WBC和Neu中位数水平明显低于IFN组。PEG-IFN组中≥27岁患者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组(77.7%vs 57.4%,P<0.01),而<27岁患者HBsAg阴转率(16.0%vs 2.3%,P<0.01)和血清转换率(12.0%vs 2.3%,P<0.05)高于IFN组。结论 PEG-IFN治疗CHB时,在HBV 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方面优于IFN,但骨髓抑制较明显。
张健周元平张艳茹周斌张浩李威陈金军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骨髓抑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