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87)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小刚朱丽双荣新江毕波刘子凡更多>>
相关机构: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敦煌壁画
  • 4篇壁画
  • 3篇义军
  • 3篇归义军
  • 2篇画像
  • 2篇供养人
  • 2篇供养人画像
  • 2篇故事
  • 2篇出土
  • 1篇玄奘
  • 1篇药师
  • 1篇贞观
  • 1篇贞观年间
  • 1篇织物
  • 1篇瑞像
  • 1篇三世
  • 1篇书信
  • 1篇唐代
  • 1篇菩萨
  • 1篇菩萨戒

机构

  • 4篇敦煌研究院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张小刚
  • 3篇朱丽双
  • 2篇荣新江
  • 1篇毕波
  • 1篇刘子凡

传媒

  • 5篇敦煌研究
  • 2篇西域研究
  • 1篇文献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创意设计源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9世纪于阗的法灭故事被引量:1
2019年
佛教于俱闪弥国最后灭尽的故事,最初可能编纂于西北印度或其周边地区,今保存在汉语、藏语、于阗语等各种语言的佛经中。其中有三种藏文文献和于阗有关,即《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于阗阿罗汉授记》和P.t.960《于阗教法史》。与早期法灭故事不同,这三种文献所述皆从于阗佛教的衰落开始,其情节有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从内容分析,《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编成于811年前后;《于阗阿罗汉授记》是9世纪50年代于阗人创作的作品;《于阗教法史》则很可能成立于9世纪中后期于阗从吐蕃统治下重新获得独立之后。8、9世纪之际法灭故事在于阗颇为盛行,这和5世纪以降吐谷浑、柔然、丁零、嚈哒、突厥、唐朝、吐蕃等势力先后对于阗的侵扰与控制有关。
朱丽双
关键词:藏文文献
唐代书信缄封考--以中国人民大学藏和田出土书信文书为中心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文书中,有相当数量的唐代书信封皮及背面写有封题的书信,为唐代书信缄封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主要使用这些材料,并参考库车、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相关文书,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出加封皮直封和随信折封两种缄封方法的具体程序。借助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唐代有函封、直封、斜封、折封四种缄封方式,它们在轻重和使用场合上有区别。
刘子凡
关键词:唐代书信
莫高窟第246窟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莫高窟第246窟四壁的千佛是依据与S.4601(贤劫千佛名经》(卷上)和北848《贤劫千佛名经》(卷下)相近的敦煌分卷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而绘制。该窟的中心柱塑像意在表达十方三世思想。该窟甬道绘十地菩萨。第246窟所绘塑的这些题材与敦煌文献中的一些《菩萨戒牒》所奉请的“三师七证”相符。由此,笔者推断,在当时,一些菩萨戒的授戒仪式很可能就在第246窟中举行。
陈菊霞
关键词:菩萨戒
从进贡到私易:10—11世纪于阗玉的东渐敦煌与中原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史籍和文书的有关记载,论述10—11世纪于阗玉输入敦煌和中原的情况。我们看到,由于10世纪初于阗王国和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建立了姻亲关系,两地之间遂有正常且频繁的官方往来,于阗并通过沙州和中原王朝建立起联系,此后于阗玉被大量地东运敦煌并入贡中原,同时也输送到其他丝路王国,如甘州回鹘、西州回鹘,成为这些丝路王国或地方政权向东方贸易的"特产"之一。于阗玉进入中原,早期以朝贡为主,后周时,官禁放开,民间贸易随之兴起。到了宋代,于阗玉石的官私贸易持续不断,即使在于阗从佛教王国转变为伊斯兰世界以后仍然如此。
荣新江朱丽双
10世纪于阗的对外物质交流被引量:1
2020年
10世纪时于阗与其周边政权及中原地区存在广泛的物质交流网络。于阗与西域其他绿州政权物质交流的形式有互赠礼品和直接贸易两种可能。于阗与中原政权之间的物质交流,早期以进贡为主,10世纪中叶以后则发生了从进贡到进贡与私易并行的变化,且私易有超过进贡之势。
朱丽双
贞观年间的丝路往来与敦煌翟家窟画样的来历被引量:14
2018年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荣新江
关键词:玄奘
再论敦煌石窟中的于阗国王与皇后及公主画像——从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谈起被引量:7
2018年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族的成员,此窟可能是于阗皇室与阴氏家族共同开凿的一个洞窟。莫高窟第4窟与榆林窟第31窟建成的时间,都在北宋初期尉迟苏罗继位为于阗国王之后。
张小刚
关键词:敦煌壁画归义军供养人画像
敦煌壁画中于阗白衣立佛瑞像源流研究
2018年
在敦煌壁画中,于阗白衣立佛瑞像图题材丰富、数量众多,背光中布满化佛或者头上戴冠系带是其显著特征;在和田地区考古遗迹、石窟壁画中发掘的白衣立佛可推断为敦煌壁画中相关造像的原型;而这种背光中布满化佛造像样式,可能与舍卫城神变故事对佛教造像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犍陀罗艺术中也有这种造像形式的原型。由此我们能够了解白衣立佛造像从印度到西域,再到敦煌的传播情况。
张小刚
关键词:佛教美术敦煌壁画
古代于阗的一种织物——白氎被引量:7
2018年
根据汉文传世文献记载,古代于阗的衣物用料种类多样,如丝、毛等均在和田出土的汉文、于阗文及其他胡语文书有所印证。不过,玄奘所记于阗棉织物"白氎",在出土文书中却一直未见其踪。本文指出,"白氎"可能对应的就是于阗语文书中的pe'mīnai thau。根据其词源为*pa2ma-"羊毛",学者最初将这一于阗语词汇释作"毛布",即一种毛织物。近年来又有学者将其释作"",即一种丝织物。本文指出,尽管该词源自于"羊毛",但可能并不能按通常情况理解为毛织物,"毛"可能是用以表示棉织物毛茸茸的特征,正如"氎"构字虽然亦有"毛",但可以确定是指棉织物。现有材料表明,于阗在7世纪中叶前后似乎尚未开始种植棉花,当时的于阗很可能和汉地相类似,称棉布为"毛布",故而采用词源为"羊毛"的词造出了和汉文"毛布"同样的词pe'mīnai-thau。
毕波
关键词:织物出土文书
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被引量:1
2021年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张小刚
关键词: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归义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