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J05075)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翠郭洲华李青生郭晓峰王金坑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悬浮泥沙
  • 1篇溢油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状况
  • 1篇源解析
  • 1篇输移
  • 1篇输移扩散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水环境
  • 1篇水环境污染
  • 1篇水环境污染物
  • 1篇水质
  • 1篇泥沙
  • 1篇围垦工程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物理海洋学
  • 1篇近海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4篇王翠
  • 2篇王金坑
  • 2篇李青生
  • 2篇郭洲华
  • 2篇郭晓峰
  • 1篇陈楚汉
  • 1篇颜利
  • 1篇戴娟娟
  • 1篇蒋金龙
  • 1篇詹兴旺
  • 1篇汤军健

传媒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厦门湾海域主要水环境污染物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于2010年分三个航次对厦门湾海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综合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厦门湾海域水体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如下:(1)聚类分析将站位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分布于九龙江口海域、东部海域和大嶝海域,第二类分布于西海域、同安湾海域;第二类水体的氮磷浓度高于第一类,悬浮物含量则要低于第一类水体;(2)主成分分析分别可以解释87.34%(第一类)和90.14%(第二类)的方差。第一类和第二类分别可提取3个和2个主成分,第一类的三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44.77%、21.62%和20.95%的总方差,第二类的两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74.32%和15.82%的总方差;(3)第一类水体的第一主成分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和农业面源污染,第二主成分主来来自流域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第三主成分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第二类水体的第一主成分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口和农业面源污染。(4)厦门湾海域水污染控制的重点是陆源污染的控制,要加强陆源排污口的排污管理,同时进行九龙江和同安东、西溪等流域综合整治;另外要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海域的生态系统的干扰。
李青生蒋金龙王翠詹兴旺王金坑
关键词:水质空间变异特征源解析
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验证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我国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法.通过分析当前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研究结果,引入A(人为影响指数)和表征过滤与调节作用的ΔSA/SA(层化系数)作为压力指标,从富营养化负面效应筛选出高效的表层ρ(Chla)、d(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底层ρ(DO)、a(底栖生物个体丰度)和RT(赤潮指数)作为状态指标,并以v(未来营养盐通量年均变化)作为响应指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相关标准来界定评价指标分类标准,采用统计处理、矩阵法集成得到G(营养状况等级),并成功应用于九龙江河口区.应用验证结果表明:2010年九龙江河口区G为"差",北部采样点优于南部,与人为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一致;Kolmogorov-Smirnov非参数检验显示,G为"中"和"差"的两类采样点之间的ρ(COD)、ρ(DIN)、ρ(TN)、ρ(DSi)、ρ(SPM)(其中DSi和SPM分别为溶解态硅酸盐、悬浮颗粒物)差异显著(p<0.05),ρ(TP)、ρ(DIP)因"磷缓冲"机制而趋于均匀分布(p>0.05),评价结果可识别出评价体系并未包含的主要环境因子状况;与第一阶段评价法相比,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法注重富营养化症状的评价,因此具有更易识别营养状况恶化与否的优势.
郭洲华王金坑王翠颜利郭晓峰谢森扬
关键词:富营养化营养状况近海
基于MIKE SA模型的厦门西港海域溢油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基于MIKE SA溢油模块,以燃料油为油种,建立了厦门西港海域溢油模型,模拟静风、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和不利风向(西南风)3种风场条件下,一个潮周期内涨急、高潮、落急和低潮4个时段发生10 t溢油后油膜的漂移路径和影响范围.结果显示,发生在厦门西港海域的溢油在海面的漂移过程主要受潮流和风的影响,其中潮流起着主导作用.不同风向条件下,24 h内油膜的影响范围不同,静风条件下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0.05 mg/dm3)、超三类(≥0.30 mg/dm3)和超四类(≥0.50 mg/dm3)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31.33、19.63和11.74 km2;主导风向条件下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超三类和超四类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99.62、69.01和8.99 km2;不利风向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超三类和超四类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8.38、5.05和2.10 km2.该预测结果可给出溢油事故发生后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影响敏感目标的时间,可为溢油事故应急决策的制定及溢油损害评估提供科学决策和支持,提升厦门海域环境风险管理应急能力建设.
王翠郭洲华李青生戴娟娟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MIKE溢油数值模拟
湄洲湾峰尾围垦工程施工期间海水悬浮泥沙输移扩散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4年
围填海工程施工过程导致海域悬浮物迅速增加,影响周围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围填海工程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工程建设的综合生态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针对湄洲湾峰尾围垦工程施工期悬浮泥沙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对爆破挤淤(5.17 t/s)和抛石挤淤(1.39 kg/s)的悬沙源强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工程海区平面二维潮流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对流扩散数学模型对施工范围内的模型网格点(40 m×40 m)进行了逐点计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扩散范围和形态主要受潮流控制,工程施工联合影响下悬沙质量浓度大于10mg/dm3的全潮最大影响包络面积为5.848 km2,施工9 h后悬沙影响基本消失,为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施工悬浮泥沙的扩散整体表现为总悬沙质量浓度在离工程区较近的范围内较大,而距离越远质量浓度越接近自然状态的本底含沙量.施工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不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郭晓峰王翠陈楚汉汤军健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挤淤悬浮泥沙输移扩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