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J05064)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苗利国林红梅贾小丽林文雄叶江华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水稻
  • 8篇重组自交系
  • 8篇自交
  • 8篇自交系
  • 7篇环境互作
  • 7篇QTL定位
  • 3篇灌浆
  • 2篇灌浆期
  • 2篇QTL定位分...
  • 1篇单穗重
  • 1篇穗长
  • 1篇穗重
  • 1篇千粒重
  • 1篇籽粒
  • 1篇粒长
  • 1篇粒宽
  • 1篇粒重
  • 1篇净光合
  • 1篇净光合速率
  • 1篇灌浆速率

机构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8篇武夷学院
  • 1篇教育部

作者

  • 8篇贾小丽
  • 8篇林红梅
  • 8篇苗利国
  • 4篇林文雄
  • 2篇叶江华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环境下水稻灌浆期净光合速率的动态遗传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10的重组自交群体及其分子标记连锁图,测定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灌浆期5个阶段的净光合速率,并进行了QTL动态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2个加性QTL,位于1、2、4、7、9、10、11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0.34%~22.71%。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灌浆期第一、二、四阶段的7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2、4、9、11号染色体上。其中,灌浆期第一阶段的qNPR-2-10,第四阶段的qNPR-2-2、qNPR-4-1等3个QTL与环境的互作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到10%以上,表明净光合速率受到较大的环境影响。此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净光合速率的遗传机制,为水稻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依据。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林文雄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环境互作
水稻重组自交群体灌浆速率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解籽粒灌浆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改良籽粒灌浆特性提供依据,以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包含130个家系的F10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分析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水稻籽粒灌浆速率,并结合已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QT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QTL,位于1、2、5、6、7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0.92%~24.41%。其中,qGR-1-4、qGR-2-1、qGR-5-9及qGR-6-7均存在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体现了一因多效。qGR-6-7和qGR-6-8加性均可解释表型变异24.41%。另外,qGR-6-7的环境互作效应可解释表型变异贡献率9.33%。
贾小丽叶江华苗利国林红梅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灌浆速率QTL定位环境互作
不同环境下水稻籽粒宽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由穗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密阳46和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株系的F10重组自交系,测定其在福建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的粒宽,并进行QTL定位和互作研究.结果表明,10个加性QTL和4个位点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以及1对加加上位性效应.QTL定位分析获得的10个加性QTL,位于2、5、6、7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44%-20.49%,其中qGW-5-2和qGW-6-9单个QTL贡献率分别达14.99%和20.49%.环境互作分析获得4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5、6、7号染色体上,均为微效QTL.在莆田环境下,与粒宽相关的1对QTL存在加加上位性效应,且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33.26%.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林文雄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粒宽环境互作
不同环境下水稻籽粒长宽比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对水稻籽粒长宽比进行QTL定位分析,为水稻分子标记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由穗型差异较大的水稻Milyang 46和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株系的F10重组自交系,测定其在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大田环境条件下水稻籽粒长宽比,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分别获得1和5个与水稻籽粒长宽比相关的加性QTL,即qLWR-7-2和qLWR-4-10、qLWR-5-1、qLWR-5-9、qLWR-7-2、qLWR-10-1,位于第4、5、7、10号染色体上,加性效应分别为-0.1850和-0.1578、-0.2041、-0.0797、-0.1464、-0.1400,对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27.78%和14.28%、23.89%、3.64%、12.29%、11.24%。【结论】该水稻群体籽粒长宽比的遗传效应以加性为主,获得的5个主效QTL尤其是qLWR-7-2在育种应用上具有一定潜力。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籽粒长宽比
水稻粒长主效QTL的分子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探索水稻粒长遗传机制,利用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 46和大穗大粒型FJCD构建的含13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群体及其包含119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福建武夷山和莆田对水稻粒长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及其环境互作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长的加性QTL,包括在武夷山被检测到的7个QTL和在莆田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4、5、6、7、10、11、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2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重复检出。qGL-4-6在武夷山和莆田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5.69%、3.58%,qGL-10-1在武夷山和莆田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5.82%、8.06%。16个加性QTL中,qGL-5-3、qGL-10-1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而互作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
贾小丽叶江华苗利国林红梅林文雄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粒长环境互作
水稻RIL群体单穗重基因加性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知单穗重增加的动态遗传机制,利用由穗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密阳46和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株系的F。重组自交系,测定其在福建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灌浆期单穗重的动态变化,并进行QTL定位及其环境互作研究。结果检测到27个加性QTL,16个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位点。QTL定位分析检测到27个加性QTL,位于1、2、3、4、5、6、7、8、10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09%~31.63%,16个QTL对表型变异贡献率大于10%,尤其是qPW一2~5单个QTL贡献率达31.63%。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灌浆期5个阶段的16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2、3、4、5、6、7、8、10号染色体上,大部分为小于5%的微效QTL。此研究揭示了单穗重的动态遗传机制,为水稻穗型育种提供了依据。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单穗重环境互作
2种环境下水稻灌浆期穗长的动态遗传研究
2014年
为了探知水稻穗长的动态遗传机制,利用由穗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Milyang46和FJCD建立的包含130个株系的F10重组自交系,测定福建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穗长灌浆期的动态变化值,并进行了QTL定位及其互作研究。结果检测到35个加性QTL,16个加性×环境互作QTL,1对加加上位性效应。QTL定位分析检测到的35个加性OTL,位于1、2、4、5、7、8、9、10、11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O.5%~16.52%。环境互作分析检测到的16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1、2、3、4、5、7、8、9、11号染色体上,大部分为微效QTL。武夷山环境中,还检出1对加加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到33.14%。此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穗长遗传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依据。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灌浆期环境互作穗长
基于SSR标记的水稻千粒重遗传剖析
2013年
为揭示控制水稻千粒重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动态表达,以亲本Milyang 46/FJCD建立的包含130个家系的F10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水稻灌浆期五个阶段千粒重的性状,并结合已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QTL动态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结果表明:QTL分析共检测到22个加性QTL,位于1、2、3、4、5、6、7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90%~24.78%。其中,9个QTL在不同的灌浆时期重复出现。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位于1、2、3、4、5、6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9.38%。在灌浆期第二、三、四、五阶段均检测到显著的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第五阶段检测到4个,第三阶段2个。
贾小丽苗利国林红梅
关键词:QTL定位水稻重组自交系千粒重环境互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