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Y200909172)

作品数:9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朱亮徐向阳孔赟徐京冯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嘉兴市环境保护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源水
  • 5篇污染
  • 4篇生物膜
  • 3篇藻菌
  • 3篇溶藻菌
  • 3篇水源
  • 3篇水源水
  • 3篇脱氮
  • 3篇微囊藻
  • 3篇污染水
  • 3篇污染水源
  • 3篇污染水源水
  • 2篇修复系统
  • 2篇藻毒素
  • 2篇生物接触
  • 2篇生物接触氧化
  • 2篇受污染水
  • 2篇受污染水源水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污染

机构

  • 9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嘉兴市环境保...

作者

  • 9篇徐向阳
  • 9篇朱亮
  • 5篇孔赟
  • 4篇丁炜
  • 4篇徐京
  • 4篇冯丽娟
  • 2篇戚韩英
  • 1篇陆慧锋
  • 1篇俞言文
  • 1篇戚姣琴
  • 1篇林海转
  • 1篇吕梅乐
  • 1篇徐剑

传媒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生物载体模拟河道反应器的微污染水源水修复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分别以弹性填料和AquaMats生态基为载体,比较了2组模拟河道生物反应器启动过程及其修复微污染水源水性能.结果表明,在间歇曝气与逐步增强曝气强度的挂膜启动方式下,悬挂弹性填料的模拟河道反应器运行50d即启动完成,其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分别高达78.2%、93.5%;AquaMats生态基反应器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则在2周后分别达到70%、80%以上.不同曝气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3h:3h、曝气量250L·h-1工况下,弹性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N、TP的去除率均优于AquaMats反应器;随着曝气强度减至120L·h-1及曝气/停曝时间比缩短,AquaMats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性能逐步提高,表明其在确保一定的污染物去除率的前提下具有低气水比潜力与节能降耗的应用优势.镜检分析发现,弹性填料表面以颗粒物质截留、丝状菌包裹为主,而AquaMats生态基上附着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相对较丰富.研究认为,呈辐射状结构的弹性填料对颗粒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留能力,可实现微污染源水修复系统快速挂膜与稳定运行;而AquaMats生态基内部微孔结构有利于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富集,可在低气水比条件下强化多种低浓度污染物的协同去除.
丁炜朱亮徐京冯丽娟徐向阳
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生物膜弹性填料
环境水体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1年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产生的藻毒素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而目前常规水污染控制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水环境中藻毒素处理新工艺亟待研发.鉴于环境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可被微生物降解为无毒或低毒的中间产物,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菌株、生物降解过程影响因素与机理、降解产物及其结构特性等,总结了目前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藻毒素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思路.
孔赟徐向阳朱亮徐京林海转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降解机理富营养化饮用水安全
溶藻菌发酵液及其溶藻产物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5
2012年
应用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发酵液及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抑制产物的生物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溶藻菌发酵液本身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的低毒性,发酵3~5 d时其相对发光度为(67.59%±3.11%)~(72.35%±2.76%);体积分数5%的溶藻菌发酵液可有效抑制初始质量浓度高达(0.148 3±0.003 2)mg·L-1的铜绿微囊藻生长,其抑藻率达85%以上,且藻液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微囊藻毒素为主要溶藻产物进行毒性试验发现,其半抑制质量浓度为1 096.92μg·L-1,水体藻毒素质量浓度低于20μg·L-1时其生物毒性较低。
孔赟朱亮徐向阳戚韩英陆慧锋
关键词:溶藻菌铜绿微囊藻藻毒素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水环境修复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8
2012年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情况日益严重,其引发的水华问题频发,藻类生长代谢过程释放的各类衍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原水处理工艺性能造成影响。为此,分析环境水体、废水处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的组成、性质和来源,对水环境安全及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通过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上扫描发射荧光谱以获得激发-发射矩阵(EEM),基于EEM数据构建三维立体图或等高线(指纹图)描绘监测对象特性,可分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藻类及藻毒素等,近年来已在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湖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及废水生物处理性能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文章从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出发,对三维荧光峰的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污染控制、污染环境修复提供先进可靠的分析方法。
孔赟朱亮吕梅乐徐向阳戚韩英
关键词:环境水体废水处理溶解性有机物
溶藻菌对受污染水源水除藻及脱氮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我国水源地藻类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利用前期分离获得的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强化污染水源水除藻以及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水体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66±5.35)%和(80.94±4.36)%,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77.76±2.83)%和(72.36±3.18)%,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为(24.99±1.52)%和(18.74±1.38)%;不同曝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2:4、曝气量60 L.h-1工况下,系统CODMn和NH4+—N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相比对照组NO3-—N积累更为明显;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系统NH4+—N、CODMn等的去除影响不大,但缩短HRT时叶绿素a去除率有所降低;分析反应器内填料表面微生物相发现,试验组填料表面有溶藻菌富集,推测对照组除藻主要通过填料对藻类的吸附去除,而试验组则是藻类吸附在填料表面后通过溶藻微生物实现藻类去除。
孔赟朱亮戚姣琴俞言文徐向阳
关键词:溶藻菌受污染水源水生物膜除藻脱氮
生物膜脱除方式对受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针对生物接触氧化修复工艺存在的生物膜内磷累积导致系统除磷性能恶化的问题,以受污染源水为对象,开展表层生物膜脱除(SBD)和全层生物膜脱除(FBD)两种排泥方式对系统除磷长效性和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启动1周后除磷效率达46.9%,随后系统除磷性能迅速恶化.采用FBD方式后系统除磷效果得以恢复,溶解性磷酸盐(DP)去除率维持在30%以上近1个月,生物膜饱和吸磷量达(318.5±21.5)mgTPm-2填料表面积.相比而言,采用SBD方式处理后系统除磷性能未能得到有效改善,30%以上DP去除率仅维持1周左右,生物膜饱和吸磷量仅为FBD的0.68倍.推测不同脱除方式对生物膜二次成膜过程微生物菌群结构重建和污染物去除性能影响显著,FBD处理后系统二次成膜过程溶解氧扩散不受限制,聚磷菌相对反硝化菌更易定殖、富集.镜检结果表明,FBD处理后填料表面仍附着少量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如胞外多聚物等),与新填料表面光滑特性相比,其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强的生物亲和性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成膜,保证排泥强化除磷后系统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去除性能稳定.
徐向阳徐京朱亮丁炜冯丽娟
关键词:生物膜除磷
分段配水强化受污染水源水生物膜修复工艺脱氮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针对受污染水源水生物脱氮过程可利用碳源不足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段配水强化受污染源水生物膜修复工艺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应用分段配水策略后生物膜修复工艺的碳源有效利用率从0.199mg·mg-1增至0.211mg·mg-1,系统TN去除率亦从29.5%±2.2%增至35.0%±2.7%,且出水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4+-N)浓度稳定,均满足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PCR-DGGE分析发现,分段配水后修复工艺中、后段生物膜的多样性指数均上升至与工艺前段相仿的水平,生物膜内优势菌分属Hyphomicrobium、Pseudomonas、Pantoea、Synechococcus等,多数与氮素、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有关.结果揭示在生物膜工艺修复微污染环境水体时,可采用多点配水策略强化脱氮微生物富集和污染物去除.
冯丽娟朱亮徐京丁炜徐剑徐向阳
关键词:受污染水源水生物膜脱氮微生物群落
Streptomyces sp.HJC-D1溶藻过程产物光谱学特征及机理被引量:8
2013年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了溶藻菌株Streptomyces sp.HJC-D1抑制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与特性,初步揭示了微生物溶藻机理。结果表明,溶藻菌株发酵液添加量5%(φ)时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可达72.6%±5.5%;溶藻产物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平均分子量在1 000Da左右;溶藻过程藻细胞结构遭到明显破坏,推测可能的微生物溶藻机理为:溶藻菌破坏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导致藻细胞失活、死亡。
孔赟陈剑徐向阳朱亮
关键词:溶藻菌铜绿微囊藻
间歇曝气对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针对寡营养生境下生物脱氮过程碳源不足等问题,开展不同间歇曝气方式对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探究修复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与过程机理.结果表明:在停曝-曝气时间为8 h-16 h的间歇曝气方式(Ⅰ)下启动的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其铵态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3.0%、78.1%、19.4%;而在停曝-曝气时间为16 h-8 h的间歇曝气方式(Ⅱ)下运行修复系统,其NH4+-N、CODMn平均去除率仍能分别维持在81.2%、76.4%,体系内NO2--N发生积累,TN去除率增至50%以上.对工况Ⅱ下修复系统周期内氮素转化特性分析发现,在确保出水NH4+-N、溶解氧(DO)浓度达标的前提下,缩短曝气时间可将体系DO长时间控制在0.5~1.5 mg.L-1,亚硝酸氧化菌(NOB)生长及其活性受到抑制,NO2--N明显累积,最终实现了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修复系统的短程生物脱氮.
徐京朱亮丁炜冯丽娟徐向阳
关键词:微污染源水间歇曝气短程硝化反硝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