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125036)

作品数:18 被引量:557H指数:14
相关作者:刘世荣石辉孙鹏森宁丽丹张远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岷江上游
  • 4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大孔隙
  • 2篇杨树
  • 2篇杨树人工林
  • 2篇植被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沙棘
  • 2篇水文
  • 2篇土壤大孔隙
  • 2篇土壤水分
  • 2篇人工林
  • 2篇径流
  • 2篇大孔隙特征
  • 1篇导水率
  • 1篇地表水
  • 1篇地理信息

机构

  • 15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4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辽宁省建平县...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山东省黄河三...

作者

  • 13篇刘世荣
  • 8篇石辉
  • 4篇孙鹏森
  • 2篇贾瑞
  • 2篇葛剑平
  • 2篇赵广东
  • 2篇陈宝玉
  • 2篇张振军
  • 2篇赵常明
  • 2篇宁丽丹
  • 2篇史作民
  • 2篇张远东
  • 2篇李崇巍
  • 1篇周海军
  • 1篇常建国
  • 1篇李文华
  • 1篇陈风琴
  • 1篇陈风琴
  • 1篇马姜明
  • 1篇吕瑜良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棘对辽宁西部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通过将沙棘与小黑杨和欧美杨64号的人工林分别按株混和行混2种方式进行混交实验,研究了固氮植物沙棘对辽宁西部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0~20 cm的表层土壤中,混交林的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纯林的含水量(p<0.01),20~120 cm的深层土壤中,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整体趋势表现为显著低于各自纯林中的土壤含水量,只有8月处理Ⅰ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别;(2)2000年6,8,9月,同一人工林两两月份间的土壤含水量均有明显差别,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都是8月>9月>6月,不同月份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大小随土壤深度、杨树品种、混交方式的变化而变化;(3)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层含水量与天然降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0),天然降水是杨树与沙棘混交林及杨树纯林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
赵广东刘世荣贾瑞张振军李学民
关键词:沙棘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
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评述被引量:17
2004年
森林植被的不断减少使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森林植被通过对生态水文过程的调控、防止土壤侵蚀的发生及养分的流失来影响区域农业生态环境 ,并且在不同的农林景观格局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效应和尺度效应。我国在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但还存在着研究尺度偏小、综合研究较少及缺少结合林业工程技术要求的应用理论研究等不足。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石辉刘世荣孙鹏森
关键词:森林植被农业生态环境
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其与GIS集成被引量:34
2003年
基于过程模拟手段揭示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功能和变化机制 ,已经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陆地生态水文过程的非线性和尺度问题的广泛性 ,基于过程的坡面或小流域尺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不适合大流域的水文过程的分析和预测 ;另外 ,传统的水文模型主要侧重水文物理过程 ,只有充分耦合植被生态过程 ,才能从机制上揭示森林植被参与水文循环的调控作用。依据大流域的水文过程特点 ,从 5个方面阐述了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和结构 ;2尺度的界定与匹配 ;3离散化数据集的建立 ,着重分析了植被覆盖、土壤质地、山地气候等主要数据集的建立方法 ;4分布式与集总式模型 ,这两类模型可以从他们的基本空间单元上进行区分 ,数字流域的建立和空间分析手段使得集总式模型和分布式模型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5生态水文模型与 GIS的集成 ,分析了 4种不同的集成方式 ,“松散型”的集成方式因其编程工作量小而被广泛采用。集成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模拟的技术水平 。
孙鹏森刘世荣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大尺度分布式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3
2006年
按照5个土壤含水量(0.20、0.25、0.30、0.35、0.40kg·kg^-1)和5个温度(15、20、25、30、35oC)梯度设计试验,对取自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Querctt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林中0~20cm的原状土柱进行恒温培养和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随土壤含水量增高的变化规律为单峰曲线,含水量为0.20~0.35kg·kg^-1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0.35kg·kg^-1时土壤呼吸速率最高,0.35~0.40kg·kg^-1时随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下降,是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点;锐齿栎林土壤呼吸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36~3.10,平均为2.13,Q10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含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一致;土壤含水量0.35kg·kg^-1和土壤温度35℃结合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回归关系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P〈0.10),土壤温度与含水量可以分别解释呼吸速率变化的73.26%与21.85%,共同解释能力为86.40%,土壤温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
常建国刘世荣史作民康冰陈宝玉
关键词:锐齿栎林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被引量:52
2004年
通过对人工云杉林及自然恢复演替系列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林地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林地苔藓及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0a、3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显著高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类型;4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同龄的针阔混交林,但二者最大持水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人工云杉林苔藓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低于自然恢复演替系列。7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之和已接近原始冷杉林。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则降低。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林龄人工云杉林之间差异显著,但与恢复阶段没有关系,并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云杉林地水文效应的增强快于自然恢复过程,表现在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的增加快于自然恢复过程。
张远东赵常明刘世荣
关键词:水文效应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最大持水量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大孔隙与入渗性能关系初探被引量:33
2005年
研究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大孔隙的关系. 结果表明: 饱和导水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变异系数达67%; 其大小不仅取决于总孔隙度, 更主要取决于能导水的大孔隙的数量和大小. 饱和导水率的变化对大孔隙变化具有高度依赖性, 且与半径大于0 1 cm的大孔隙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
陈风琴石辉
关键词:大孔隙饱和导水率入渗性能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05年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团聚体直径.土壤的分维数范围在2.40~2.78之间,<0.25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暗针叶林土壤的第2层和暗针叶林窗箭竹林土壤的第3层的分形维数最大.土壤团聚体的保存机率以3~1mm、1~0.5mm粒径级团聚体为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小;>10mm、0.5~0.25mm粒径级的团聚体的保存机率小,容易遭到破坏.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数进行剖面加权平均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的稳定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高山栎林土壤、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和暗针叶林土壤,说明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团聚体的3个数量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可用于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大小.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
关键词:植被土壤团聚体对数正态分布分形维数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2
2005年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叶林和混交林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林和农田斑块形状简单,斑块破碎度化程度较低;郁闭灌丛和草地的斑块聚集度高,景观连通性较好,混交林斑块聚集度低,景观连通性差;岷江上游植被分布及生长与海拔、温度相关性较高,与降雨无明显的相关性.
李崇巍刘丽娟孙鹏森葛剑平
关键词:岷江上游环境因子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水分循环中的应用被引量:83
2003年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是广泛存在于水中的环境同位素。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体内水转化循环过程中,发生氢氧同位素的分馏,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氢氧同位素值。利用这种差异,可研究水分来源、径流响应和植物用水,本文综述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和进展。
石辉刘世荣赵晓广
关键词:水分循环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小波变换在岷江上游杂古脑流域径流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5年
采用Dmey小波函数对杂古脑(岷江的一个重要流域)水文站41年(1962~2002)的月径流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64月(5.4年)还是在128月(10.7年)的时间尺度上,1962~1978年期间杂古脑流域植被虽然破坏严重,但其径流相对稳定,并略低于多年历史平均;1986~1997年期间径流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表明全球变暖对岷江上游水文动态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周期性分析发现,在最近40多年间,杂古脑流域径流出现了多次丰枯交替,次数与时间尺度有关(5年尺度7次,10年尺度3次).这表明在流域尺度上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水文效应时应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林勇刘世荣李崇巍葛剑平索安宁陈宝玉
关键词:小波变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