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618)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姚静许迪雍永宏吴红平张艳娟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室
  • 7篇左心
  • 6篇左心室
  • 5篇心动描记术
  • 5篇心室功能
  • 5篇描记
  • 5篇描记术
  • 5篇超声
  • 5篇超声心动描记
  • 5篇超声心动描记...
  • 4篇心脏
  • 4篇斑点追踪显像
  • 3篇心脏起搏
  • 3篇起搏
  • 2篇心室流出道
  • 2篇心室收缩
  • 2篇右心
  • 2篇右心室
  • 2篇右心室流出道
  • 2篇早搏

机构

  • 9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作者

  • 8篇姚静
  • 8篇许迪
  • 5篇雍永宏
  • 4篇吴红平
  • 4篇张艳娟
  • 4篇季玲
  • 3篇谢冰
  • 3篇戴阳
  • 2篇周蕾
  • 2篇李相权
  • 1篇徐亮
  • 1篇拾中瑜
  • 1篇缪长青
  • 1篇张荣
  • 1篇陈明龙
  • 1篇王惠
  • 1篇陆美娟
  • 1篇陈莉
  • 1篇傅荣
  • 1篇曹克将

传媒

  • 8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远距离照护在门诊心脏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远距离照护模式在门诊心脏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门诊就诊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起搏器患者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门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远距离照护。分别于干预1、3和6个月时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并于干预6个月后评价患者对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纳差、肩部胀痛、头晕、黑蒙、心悸及焦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1、3、6个月时的自我效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距离照护能够提高门诊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其生活质量,体现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拾中瑜傅荣叶红芳姚静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自我效能
应用分层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圆周应变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患者左心室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LBBB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两组,LBBB1组(LVEF≥50%)和LBBB2组(LVEF〈50%),另外选取25例健康人,分别采集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图像,应用分层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BBB1组外膜及中层圆周应变在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内膜圆周应变在二尖瓣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与正常对照组和LBBB1组相比,LBBB2组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在短轴各个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心尖水平内膜圆周应变在LVEF正常的LBBB患者即发生明显的改变,可以较早地提供诊断信息。
张艳娟许迪姚静吴红平周蕾雍永宏季玲徐芳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束支传导阻滞斑点追踪显像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姚静许迪李相权吴红平雍永宏季玲陈莉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血液动力学现象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左心室内同步性及扭转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分析正常对照组、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block,CLBBB)以及合并有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的左心室内同步性及左室扭转峰值的改变。方法选取26例孤立性CLBBB患者、24例合并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观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图像,应用2D-STI技术分析左室径向不同步指数以及左室旋转、扭转角度及达峰时间。结果孤立性CLBBB患者左室径向不同步指数增高,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室扭转峰值减弱,合并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左室径向不同步指数明显增高,心尖旋转峰值及左室扭转峰值减弱更为明显。结论孤立性CLBBB患者即使左室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反映心脏力学的很多指标已经有所下降,2D-STI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这些指标。
张艳娟许迪姚静吴红平谢冰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DDD起搏器植入患者房室顺序下传及右室心尖部起搏模式下左心室功能评估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行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别在房室顺序下传(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AVC)及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模式下的心功能参数,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传导/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46例,将起搏模式程控于AVC和RVAP模式,选取5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种模式下起搏组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或肺动脉瓣口脉冲波多普勒(PW)参数,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各组左室扭转参数。记录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心室起搏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并与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C、RVAP模式下左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减低(P均〈0.01),而心底部旋转角度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C模式下左室心底-心尖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差无显著改变,而RVAP模式下该参数延长(P〈0.05)。RVAP模式下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5),AVC模式下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LVEF呈正相关,与Cum% VP呈负相关。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降低,这一效应独立于右室心尖部位起搏导致的心肌运动失同步的影响;左室扭转角度、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LVEF能更敏感地反映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左室扭转角度与Cum% VP呈负相关。
姚静许迪张艳娟唐欢谢冰戴阳张荣王惠雍永宏吴红平周蕾季玲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探讨左心房功能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采集102例高血压患者及10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二维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房主动收缩前的容积(LAVpre A)、最小容积(LAVmin)及最大容积(LAVmax)等数据。分别计算出左心房排空分数[(LAVmax-LAVmin)/LAVmax]、被动排空分数[(LAVmax-LAVpre A)/LAVmax]及主动排空分数[(LAVpre A-LAVmin)/LAVpre A],应用GE Echo PAC得出左心房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各壁的速度(Vs、Ve、Va)、应变(εs、εe、εa)及应变率(SRs、SRe、SRa)。结果:高血压患者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早期左心房整体应变、应变率及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收缩期前容积及最小容积皆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0 1),排空分数显著降低(P<0.05);左心房整体二维应变参数与左心房的容积呈显著负相关,与排空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容积明显增大,功能显著降低,且与左心室重构显著相关。
王小艳王点刘乃丰姚静许迪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高血压左心房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室不同层面旋转运动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及正常人左室心肌不同层面的旋转运动。方法选取心功能正常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38例,正常志愿者55例,采集胸骨旁左心室短轴心底部及心尖水平的二维超声图像,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别分析左室心底部及心尖部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及标化达峰时间、旋转速度峰值及标化达峰时间,比较二尖瓣狭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不同层面心肌旋转运动模式的差异,并评估二尖瓣狭窄程度对心肌旋转运动的影响。结果两组受检者心肌旋转方向相同。二尖瓣狭窄组心尖部各节段旋转角度、旋转速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01),心底部部分节段(前壁、侧壁、后间隔)旋转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二尖瓣狭窄组心底与心尖标化角度达峰时间差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不同程度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心底与心尖部旋转角度、标化角度达峰时间、旋转速度、标化速度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早期即有收缩功能的受损,且其损害程度与瓣膜狭窄严重程度无关。
戴阳许迪姚静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室功能速度向量成像
起搏位点对左心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人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右室心尖部(VVI-RVA)、右室流出道(VVI-RVOT)、右室间隔部(VVI-IVS)。测量各起搏状态下:①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扭转角度(Twist)、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一时间积分(VTIao)、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ε);②左室收缩模式参数,包括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Sε)、标化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ε),分别计算不同层面、不同室壁Sε、TPε值,并用曲线图分别显示Sε、TPε在不同层面及不同室壁间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室壁Sε、TPε的相关性。结果与AAI组比较,右心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室收缩期Twist、VTIno、Gε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Gε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VVHiVOT〉VVI—IVS〉VVI—RVA(P〈0.05)。与AAI组比较,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Sε、TPε的分布模式改变明显,以RVA组最为显著,而RVOT组及RVS组分布模式较接近。室壁Sε与TPε呈负相关(r=一0.51,P〈0.001)。结论与AAI起搏模式相比,右室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模式的改变及收缩功能的降低,其中以RVA起搏状态改变最为明显。左室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价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改变。
姚静许迪陈椿徐兢缪长青雍永宏季玲庄燕陈明龙曹克将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起搏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单心动周期全容积成像对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同步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频发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容积改变模式。方法应用单心动周期全容积成像(instantaneous full—volume imaging,IFI)技术分析29例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搏时以及30例正常人左室容积参数[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容积(EDV)、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收缩期节段容积变化同步性参数[收缩失同步性指数(SDI)、收缩末离散度(DISPES)、平均收缩末时间(MES)、收缩前时间容积(PreContr)、收缩后时间容积(PostContr)]。进行左室容积收缩波序标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室容积参数EDV、SV、EF均显著降低(P〈0.01);左室收缩期节段容积变化同步性参数均显著增高(P〈0.01)。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窦性心搏时各项容积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同步性参数中MES、PreCont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室收缩期整体容积及节段容积的改变存在失同步状态,而在窦性心搏时也可能存在心肌收缩模式的改变。IFI技术可用于定量分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容积的变化。
姚静许迪陆凤翔雍永宏吴红平陆美娟洪牮徐亮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
面积应变评价正常人左心室收缩模式及功能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应用四维应变(4D strain)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室17节段收缩期面积应变峰值及达峰时序分布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31例,采集左室实时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应用EchoPAC分析软件测量左室容积及功能参数,以及各节段及整体收缩期面积应变峰值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面积应变参数在左室各节段的分布规律及节段参数在检查者间、检查者内的差异,以及左室整体面积应变峰值与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下壁基底段、左室心尖部收缩期面积应变峰值较小;左心室下壁、后室间隔、前室间隔基底段应变达峰时间较早;节段面积应变参数重复性较好;左室整体面积应变峰值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88,P=0.000)。结论四维应变技术测量的面积应变参数可用于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收缩模式及左室收缩功能。
姚静许迪戴阳张艳娟谢冰李相权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