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75102) 作品数:7 被引量:23 H指数:3 相关作者: 朱亚先 张勇 张勇 孙海峰 杨承虎 更多>>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原位测定吸附于红树叶片表面的多环芳烃 <正>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红树林生态系统因其具有的高生产力、富含有机碎屑、有机碳和缺氧环境等特性使之成为PAHs吸收和累积的场所。红树叶片表面具有较厚亲脂性结构的角质层可吸附大气中的... 张振轩 陈丽 朱亚先 张勇文献传递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城乡大气中PAHs的分布 区域性研究是深入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问题的关键环节。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典型的POPs,可以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影响到世界各地。本文采用Polyurethane foam(PUF)被动采样技术考察了20... 孙海峰 朱亚先 张振轩 陈佳灵 张勇文献传递 激光诱导纳秒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原位检测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 2012年 介绍激光诱导纳秒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的发展、现状。相比其他检测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方法、手段,结合激光诱导纳秒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评述其在检测实际环境中多环芳烃方面的应用优势、潜力及前景展望。 孙海峰 朱亚先 吴芳 张勇关键词:多环芳烃 原位 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溶解态的菲与2-乙基菲 被引量:2 2015年 将同步荧光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用于混合体系中荧光光谱重叠的菲(Phe)和2-乙基菲(2-EP)两组分的同时测定。通过三维同步荧光法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寻得Phe和2-EP的特征波长差Δλ为118 nm。在220~280 nm范围内,以31个波长处荧光强度值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用于建立ANN和SVR模型。结果显示,ANN模型分析Phe和2-EP预测样本的回收率分别为92.5%~104.9%和96.1%~104.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2.08和2.95;SVR模型分析预测样本的回收率分别为98.2%~101.3%和94.9%~104.2%,RMSEP分别为0.74和2.42。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显示,基体简单的矿泉水中两种模型均取得满意结果;而基体复杂的湖水中样品预测值较实际值低,且SVR模型比ANN的预测性能更加稳健,泛化能力更强。将同步荧光法结合SVR模型应用于Phe和2-EP单独及混合状态下与腐植酸(HA)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混合体系中Phe和2-EP与HA的结合系数均小于各自单组分体系,表明Phe和2-EP之间存在竞争吸附。 刘洋之 杨承虎 朱亚先 张勇关键词:同步荧光法 Watching the Inclusion Behaviours of PAHs Inside hydroxypropyl- -cyclodextrin (HPCD): Probed by In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ICD) 1. Introduction Cyclodextrins (C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ch as (1) extract or... Zhenxuan Zhang 1 ,Yibo Hu 2 ,Hui Zhang 1 ,Yaxian Zhu 1 ,Yong Zhang 2* ( 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荧光各向异性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1-羟基芘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2015年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代谢标志物1-羟基芘(1-OH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作用过程中BSA的构型变化,初步探讨了二者的结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OHP与B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形成1∶1复合物,平均结合平衡常数为3.63×106L/mol,且其结合作用强弱随着BSA浓度大小发生变化.1-OHP可与BSA的色氨酸残基结合,使BSA构型发生变化,进而使色氨酸残基周围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张静 陈薇晓 张唯 段滢 朱玉秀 朱亚先 张勇关键词:荧光各向异性 1-羟基芘 牛血清白蛋白 Effects of Nano-Ag on the Adsorption of An onto Kandelia Candel(Kc) Leaves <正>The increasing use of nanomaterials in almost all sectors of society(e.g.,health or energy to agriculture a... Y N Yang J L Chen H F Sun Y Zhang文献传递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与植物间交换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3年 大气、植物间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的交换行为是控制POPs进入食物链,及影响其全球范围内迁移、分布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介绍了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POPs本身的理化性质(lgKOA)、植物特性(叶片表面形态、脂质含量、表皮的可渗透性)以及环境温度;提出了目前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孙海峰 朱亚先 张勇关键词:植物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城乡大气中PAHs的分布 1.引言持久性有机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三大环境问题。因具有持久性和半挥发性等特点,进入环境中的POPs可通过大... 孙海峰 朱亚先 张振轩 陈佳灵 张勇关键词:持久性有机物 多环芳烃 文献传递 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法研究1-羟基芘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法,研究了水溶液中1-羟基芘(1-OHP)与过氧化氢酶(CAT)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OHP对CAT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静态猝灭是引起CAT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1-OHP能与CAT形成1∶1复合物,在290 K下其结合常数为2.96×10^5L/mol.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1-OHP与CAT结合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二者结合距离为3.48 nm.同步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1-OHP-CAT复合物的形成可使CAT构象发生变化,且高浓度的1-OHP对CAT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分子对接法预测了1-OHP在CAT上的最优结合位点和详细的结合信息,所得结果与实验相符. 陈霖锋 张静 朱亚先 张勇关键词:1-羟基芘 过氧化氢酶 光谱法 分子对接 构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