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ZD-EW-04)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王飞穆兴民金凯夏磊宋慧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温
  • 2篇气温变化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2篇城市热岛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都市郊区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树轮
  • 1篇数字高程
  • 1篇数字高程模型
  • 1篇数字高程模型...
  • 1篇气温记录
  • 1篇气温序列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站
  • 1篇潜在蒸发量
  • 1篇秦岭南北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王飞
  • 3篇穆兴民
  • 2篇夏磊
  • 2篇金凯
  • 1篇刘禹
  • 1篇罗明良
  • 1篇苟娇娇
  • 1篇蔡秋芳
  • 1篇刘思洁
  • 1篇刘宪锋
  • 1篇宋慧明
  • 1篇于新洋
  • 1篇马文勇
  • 1篇蒋冲
  • 1篇李建国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均一化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检测被引量:4
2015年
应用华北地区30座大城市及其附近31个气象站的城市统计资料、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分析了城市热岛(UHI)对气象站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1)1955—2004年和1975一2004年华北地区31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40℃和1.38℃,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8℃·10a^(-1)和0.46℃·10a^(-1),但不同台站间的增温速率相差很大;(2)各气象站间气温变化的差异与城市化进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台站与城市距离的缩小;(3)城市化对城市附近区域气温的影响在1975年之前整体较弱,之后则迅速增强,1975—2004年各气象站的城市影响指数(Uii)平均增加7.5%;(4)近50 a和近30 a来,城市化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9%和23%,城市热岛已严重影响了城市附近区域的气温变化。本研究建议在应用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之前,应对城市化影响偏差给予考虑。
金凯王飞夏磊穆兴民
关键词:城市热岛城市化气温变化
影响黄土高原集水面积阈值的地形因子主成分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以ASTER GDEM为信息源、22个典型小流域为样区,分析黄土高原集水面积阈值与沟谷密度的关系,利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阈值,探讨了影响阈值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地形因子主成分。结果表明,集水面积阈值由北向南、自东向西逐步增大,宏观上受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制约,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成分归纳为坡面、起伏及高程变异因子。坡面因子的最大值与阈值正相关,坡度>粗糙度>地形曲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起伏因子的均值与阈值正相关,起伏度>切割深度。高程变异因子与阈值负相关。三者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58.754%、18.915%、11.388%,权重为0.527、0.229、-0.569。研究表明,坡面特征是影响黄土沟谷发育的重要因子。
苟娇娇罗明良王飞
关键词:地形因子主成分分析数字高程模型(DEM)
关于青藏高原2485年温度的季节和空间代表性问题被引量:25
2013年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界很大关注。本文就该温度曲线的空间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再次分析,该研究的样本来自青海乌兰和都兰地区,有一定的空间覆盖度。尽管宽度年表用于年均温度重建,但是我们也指出,它与冬半年(上年9月~当年3月)平均温度也显著高相关(r=0.686,p<0.0001)。重建温度曲线不仅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而且与我国中北部地区的气象台站同期平均温度记录显著相关。本文进一步通过重建曲线与不同时空尺度CRU TS3.1网格点资料的相关分析,证明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具有一定的全球空间代表性。
刘禹蔡秋芳宋慧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树轮
城市化对大都市郊区气象站气温记录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城市化对城市附近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了解区域尺度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方法]基于北京市及天津市附近气象站1973—2008年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综合城市规模、气象站与城市相对位置关系及风向因素,对气温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城市热岛(UHI)效应对城市附近气象站地面气温观测的影响程度(城市影响指数)进行分析,并估算气象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结果](1)由于城市化的影响,1973—2008年北京站远比天津站升温迅速,二者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分别为0.65和0.17℃/10a;(2)UHI对同一气象站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差异很大,但总体上北京站所受影响远比天津站严重;(3)北京站及天津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巨大,且城市化对北京站及天津站年最低气温的增温贡献率最大,分别达56%和100%。[结论]在进行区域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时,应当对城市附近地区的城市化影响予以关注。
金凯王飞夏磊穆兴民
关键词:气温变化城市化城市热岛
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潜在蒸发量的关系被引量:11
2015年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由南向北顺次递减,具有较好的海拔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季节平均湿度以夏季为最大,冬季最小。(2)近52年绝对湿度除巴巫谷地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它子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和1998年是湿度变化的转折点,1960—1986年以微弱下降为主,此后直至1998年震荡上升,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秋两季,除巴巫谷地外,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夏季和冬季,除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不显著正相关以外,其它区域也均为负相关。年度和春、秋两季两个指标负相关的紧密程度随着区域的南移而逐渐减弱。1960—2011年间,年度和季节尺度潜在蒸发和绝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而在1960—1989年间,两者同向变化;1990—2011年间,年度和春、冬两季潜在蒸发上升,而同期的绝对湿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4)实际蒸发量的增加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湿度)增加,反过来抑制了水面蒸发(潜在蒸发量)。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部分地区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为互补关系,由北向南随着水分限制作用的不断减弱两者逐渐转化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蒋冲穆兴民马文勇于新洋刘宪锋李建国刘思洁王飞
关键词:秦岭南北潜在蒸发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