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究课题(2008JYJ030)

作品数:5 被引量:10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志彪魏守华吴福象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科学发展观
  • 3篇发展观
  • 2篇新体
  • 2篇内生增长
  • 2篇内生增长理论
  • 2篇集群
  • 2篇国家创新能力
  • 2篇国家创新体系
  • 2篇产业集群
  • 1篇电子信息
  • 1篇电子信息产业
  • 1篇信息产业
  • 1篇用科学
  • 1篇用科学发展观
  • 1篇统领
  • 1篇区域公平
  • 1篇落实科学发展...
  • 1篇贸易量
  • 1篇节能
  • 1篇节能减排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篇刘志彪
  • 2篇魏守华
  • 1篇吴福象

传媒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产业经济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新的内涵,自由资本模式和自由人才模式下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的设计需要考虑国际生产体系所发生的新变化。因此,开放条件下在我国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强化"蒂伯特选择"机制在传统的区域财政转移中的作用,要加大边缘区的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软性制度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让东部沿海地区从简单的制造业外包基地逐步升级为服务业外包的国际基地,使服务业外包成为加速引进新技术和投资资金进入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平台,政府通过有意识地将东部地区某些制造业"规划"到中西部,通过加大制造业向内地迁移和价值链向中西部延伸以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全域整体福利水平的重要路径。
吴福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区域公平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方式的转换——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描绘科学发展蓝图的重要手段,是经济领域变革的现代动力之一。目前超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其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型,是国民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庞大的废弃电子产品正在成为环境的沉重包袱,对其的处理方式必须上升为节能减排的中心工作内容之一;第三,国民经济集约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在于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方式,坚持这一战略路径,对于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将产生巨大的结构高度化的提升效应。根据当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本文提出了未来我国特别是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的政策。
刘志彪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产业政策
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
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中长期连续推出创新性技术的能力,它取决于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的质量、国际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创新产出指标取得了近乎指数型增长的成就,但...
魏守华
关键词:国家创新能力内生增长理论产业集群国家创新体系
文献传递
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被引量:57
2009年
国际贸易领域的学者在解释一国商品特别是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量增长时,倾向于使用引力模型,但就中国来讲,该模型中的汇率、关税、运输成本和地理距离等变量的解释力度是有限的,不足以揭示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事实上,中国贸易量的增长,源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生产非一体化,源于跨国公司对其制造工序、环节的垂直外包,源于中国企业适时调整和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策略。构建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均衡模型,利用贸易的技术条件、经济体的相似程度、贸易的政策条件、生产非一体化程度和人均资本装配水平等变量对中国贸易量增长进行计量检验,其结果支持上述基本判断。
吴福象刘志彪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
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被引量:8
2008年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发展的量、发展的质、发展的持续性这三个主要问题。制度、技术和市场这三个维度,其作用方式、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程度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可能性。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逆转,其本质原因,是因为发展的制度结构一直是粗放的,由此诱导、激励和支持了粗放的发展方式。技术创新为制度变革、市场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物质基础,表现为技术创新支撑了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升级和市场层次的提高以及要素投入结构的改善。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会内生化地矫正长期被计划经济所扭曲的发展方式,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刘志彪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
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被引量:26
2008年
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长期连续推出创新性技术的能力,它取决于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的质量和国际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产出指标取得了近乎指数型增长的成就,但创新产出的质量尚有待于提高。就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看,中国在科技人力资源等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有明显优势,并具有较高的吸收国际技术溢出能力,但是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还存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不够等缺陷,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的质量不高也是制约中国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
魏守华
关键词:国家创新能力内生增长理论产业集群国家创新体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