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64)

作品数:17 被引量:166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心义刘梦杰阿丽莉徐影苏现波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矿业工程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煤层
  • 3篇煤矿
  • 2篇地质
  • 2篇瞬变
  • 2篇瞬变电磁
  • 2篇突水
  • 2篇热储
  • 2篇热储层
  • 2篇细砂
  • 2篇矿井
  • 2篇矿井水
  • 2篇储层
  • 1篇低煤阶
  • 1篇底板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热水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水化学
  • 1篇地下水水化学...

机构

  • 15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河南省煤田地...
  • 2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焦作煤业集团
  • 1篇平顶山天安煤...

作者

  • 12篇王心义
  • 3篇刘梦杰
  • 3篇阿丽莉
  • 2篇夏大平
  • 2篇张文忠
  • 2篇赵丽
  • 2篇阎纯忠
  • 2篇苏现波
  • 2篇孙士华
  • 2篇翟宇
  • 2篇徐影
  • 2篇郭双庆
  • 2篇张艳欣
  • 1篇卢玉杰
  • 1篇张良
  • 1篇陈寒秋
  • 1篇姚小平
  • 1篇尹国勋
  • 1篇张占全
  • 1篇卢韬

传媒

  • 2篇洁净煤技术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 2篇煤炭学报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煤炭技术
  • 1篇煤矿机械
  • 1篇矿业安全与环...
  • 1篇煤矿安全
  • 1篇中国煤层气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供水技术

年份

  • 2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焦作煤田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市场前景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介绍了焦作煤田地质和构造特征,说明焦作煤田属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含煤11~14层,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和石炭系太原组一1煤,焦作煤田按其展布方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组。分析了焦作煤田煤层赋存特征、煤层含气特征及煤层气资源量,说明焦作煤田二1煤属高品质无烟煤,煤层厚度0.71~11.32 m,平均5.13 m,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2层夹矸;二1煤层含气量0.82~38.75 m3/t,平均16.31 m3/t,煤层含气量有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属高品质煤层气;运用体积法估算焦作煤田二1煤煤层气地质储量约为843.40亿m3。最后从焦作煤田发展煤层气产业的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对煤层气开发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说明焦作煤田煤层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阎纯忠郭双庆张文忠
关键词:焦作煤田煤层气地质储量
氨氮在松散孔隙型热储层中的吸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以郑州市松散孔隙型热储层的细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岩样质量、pH值、温度、初始质量浓度等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储层的细砂对氨氮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其中快速吸附占了很大比例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这与起主要吸附作用的黏粒含量较少有关。如果吸附剂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吸附位,那么土量增加反而会减少其吸附量。pH值越大,温度越低,岩样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越强;在一定范围内吸附量与氨氮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有关,初始质量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
赵丽阿丽莉刘梦杰张艳欣王心义
关键词:地球化学氨氮PH值热储层细砂
锈蚀对承插式接头管道震害预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2012年
介绍了地下管道震害分析的方法、管道锈蚀作用的原因及危害,并从数值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震害预测中埋深、壁厚、水压力等参数变化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的组合轴向变形与管长和水内压呈线性正相关,与管道埋深呈线性负相关;地下管道的锈蚀作用使管道壁厚变小,地震发生时更易遭到破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管道锈蚀带来的震害影响。
孙士华卢韬王心义
关键词:抗震分析可靠性分析震害预测
焦作矿区深部煤层赋存及煤岩煤质特征被引量:4
2012年
分析了焦作矿区构造特征和底层分布,说明焦作矿区属典型的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内断层非常发育,多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的正断层。通过对矿区地质分层及目标煤层赋存情况的研究,说明焦作矿区主煤层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属结构简单型煤层;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第三系、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及上石炭统太原组。最后对二1煤层煤岩煤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组二1煤属高变质程度无烟煤,宏观煤岩特征为灰黑色,似金属光泽,半暗型,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棕色条纹,质轻、污手,块煤为参差状断口,煤芯呈块状、粉状及颗粒状,粒径0.1~1.0 cm。
阎纯忠张文忠郭双庆苏现波
关键词:焦作矿区煤层煤岩特征煤质特征
基于疏放技术的水热灾害治理及地热水资源利用
2012年
基于平煤八矿西大巷井下瞬变电磁和直流电法所划定的寒武灰岩含水层富水异常区,结合己组煤底部到寒武灰岩顶部的隔水层厚度和八矿地温梯度的分布特征,在西大巷底板设计并施工了7眼深度150 m的疏放寒武灰岩地热水钻孔。7眼疏放孔总涌水量300 m3/h,涌出地热水温度50℃。疏放的结果使得八矿突水系数>0.06 MPa/m的突水危险区每年减少5 480 m2,疏放的地热水引至地面后可用于洗浴、生活、游泳和取暖,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增加收入2 600多万元,并且环境效益显著。
李普山
关键词:煤矿
瞬变电磁技术在顶板砂砾岩富水区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1年
应用瞬变电磁法对跃进煤矿2-5采区富水区进行了探测,根据物探结果圈定了7个富水区域;根据顶板砂砾岩冲洗液漏失量、含水层厚度、区内构造,分析了顶板砂砾岩的赋水规律,确定出顶板砂砾岩4个富水条带。结果表明,这4个富水条带与地面物探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已被实际突水资料所证实。
张良王心义贾宏昭胡明亮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
焦作市某排氟厂周围典型土壤剖面中不同形态氟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土壤氟是食物和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研究土壤氟的化学组成和分布特征对了解地氟病病源和保障食品安全及地下水水质有指导意义。以焦作市某排氟工厂周围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碱熔法和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了人为污染环境下土壤剖面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典型土壤剖面中全氟含量远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440 mg kg-1),土壤氟轻(偏中)度污染,且氟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各赋存形态氟按含量大小呈残余态>有机束缚态>水溶态>可交换态>铁锰结合态规律,研究区土壤水溶态氟、水溶态氟与总氟的比值(1.62%)均偏高,对浅层地下水具有潜在的威胁。
阿丽莉王心义尹国勋
关键词:土壤剖面
改性沸石吸附矿井水中氟离子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经氯化钙、硫酸铝、氯化钠溶液改性过的沸石处理高氟矿井水,分析了改性沸石用量、接触时间、pH值等因素对改性沸石除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添加质量浓度20g/L、pH为6的经硫酸铝溶液改性的沸石、可有效去除矿井水中质量浓度为20mg/L的氟离子,除氟率达72.7%;经饱和CaCl2溶液改性的沸石对氟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仅为24.1%;而经饱和NaCl溶液改性后的沸石对氟离子的吸附,不但没有使氟离子含量降低反而升高。沸石经过氢氧化钠预处理,再经质量分数1%的硫酸铝溶液改性后,成为良好的铝盐载体,F-和Al3+稳定的配位作用特点使得经硫酸铝溶液改性过的沸石能更有效吸附去除矿井水中的氟离子。
翟宇李占五邓寅生王心义唐敏
关键词:矿井水氟离子改性沸石硫酸铝
基于井下复合物探技术的煤层底板富水异常区探查被引量:4
2011年
针对平煤八矿己组煤开采过程中底板寒武灰岩水害问题,在西大巷选用井下瞬变电磁和直流电法复合技术探查了己组煤底板寒武灰岩含水层的赋水性,确定西7点以西的7个地段为富水异常区,经西7点以西160,350,560,740,855,1 320,2 010 m处施工7个深度为150 m的检验孔验证,全部涌水且总涌水量达300 m3/h,说明了井下复合物探技术所确定的富水异常区完全符合实际.
陈寒秋孙士华回胜利张平卿王心义
关键词:瞬变电磁直流电法煤层底板灰岩含水层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of limestone geothermal reservoirs with extended production histori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prolong the commercial life of geothermal fields...
Zhongfeng Duan~(a,b),Zhonghe Pang~(a,*),Xinyi Wang~c a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 Beituchengxilu,Beijing 100029,China b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c Institut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 454003,China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