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12-2)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林缅范奉鑫阎军曹玉龙江文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沙波
  • 3篇跨海
  • 2篇地貌
  • 2篇风速
  • 2篇波流
  • 1篇大涡模拟
  • 1篇底沙
  • 1篇地貌演变
  • 1篇东方1-1气...
  • 1篇动力过程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悬浮物
  • 1篇悬浮物浓度
  • 1篇悬沙
  • 1篇悬沙输运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模型
  • 1篇沙粒
  • 1篇升力
  • 1篇升力系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力...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7篇林缅
  • 5篇范奉鑫
  • 3篇李磊
  • 3篇阎军
  • 3篇曹玉龙
  • 2篇江文滨
  • 2篇邹舒觅
  • 2篇马小川
  • 2篇李勇
  • 1篇龚德俊
  • 1篇徐涛
  • 1篇刘洋
  • 1篇张捷扬
  • 1篇李近元
  • 1篇栾振东
  • 1篇李中阳
  • 1篇王诗文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莱州湾东部沙波地貌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被引量:5
2011年
由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对莱州湾东部海底沙波的分布和形成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区发育大面积海底沙波地形,沙波主要为二维直线型沙波,陡峭度为0.001,对称指数为1.2,对称指数较好。沙波的形成和海底坡度以及水深有密切关系,在平坦海底易于形成,且与水深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莱州湾东部沙波是10 m等深线的古海岸线上形成的滨海堆积体。研究结果对莱州湾东部沙波的形成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李近元范奉鑫徐涛栾振东张捷扬
关键词:沙波
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平台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倾斜仪、ADCP、PC-ADP、扇形声纳、OBS等先进仪器组建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平台,并利用此平台获得了北部湾底部同步连续的波浪数据,流速剖面及近底紊流数据,距底0.5、0.9、1.3m的悬浮物浓度数据以及不同时间的地貌图像。实际观测表明,原位监测平台能够克服极端条件,系统地监测波流、悬浮物浓度以及地貌演化,获得数据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支持。根据应用实例,建议加载流速计并减小扇形声纳的扫描范围,来弥补1.2~4m之间水动力数据的缺失并观测海底微地貌的变化。观测期间水体悬浮物质和海洋生物对光学仪器有较大影响,ABS可能比OBS更适合长期水下悬浮物浓度监测。
马小川范奉鑫阎军
关键词:沉积动力波流悬浮物浓度地貌
不同尺度海底沙波运移动力学模型研究
给出了实际海况下海底不同尺度沙波的定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小尺度沙波和大尺度沙波运移的动力学模型,探讨了不同波流比、沙波形状、砂粒粒径、M2分潮和风速之比等各种复杂海洋环境下小(大)...
林缅李勇邹舒觅
文献传递
网格嵌套技术在模拟海底沙波运移中的应用Ⅰ——超高分辨率海洋三维流场模拟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采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结合多波束测量得到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通过网格嵌套分级计算,得到了南海北部琼西南海域近40km^2研究区内的水平网格分辨率达200 m的海底流场.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了内嵌模型的最佳侧面开边界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超高水平分辨率嵌套模式能够模拟复杂海洋地形上的余流特征.研究证明,本文为模拟开边界小区域海洋三维流场提供了一种较为快速、准确的方法.该方法的水平分辨率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分辨率的9倍,也可用于开边界小区域物理海洋环境的数值模拟.
江文滨林缅
关键词:POM模式网格嵌套超高分辨率
近底床悬跨海管安全跨长的预测被引量:2
2010年
由修正势流理论获得了海管沿轴向升力分布,运用海管的小挠度微分方程,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有混凝土配重海管的平衡位移和应力,分析跨肩约束、混凝土刚度和来流速度对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的影响,讨论悬跨长度增加时刚度失效和强度失效的行为规律,给出不同跨肩约束条件下随间隙比和来流速度变化的安全跨长分区图。结果表明:悬跨海管首先出现刚度失效,触底后则会发生强度失效;间隙比和跨肩约束是影响安全跨长的重要因素;来流速度小时,必须考虑海管的静态临界安全跨长。
李磊曹玉龙林缅
关键词:升力系数
悬跨海管外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本研究采用三维大涡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计算悬跨海管外部流场的数值模型, 计算有底床存在情况、不同间隙比时悬跨海管附近的外部流场.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悬跨海管的水动力环境,为分析底床对悬跨海管...
李磊林缅
关键词:大涡模拟流场
文献传递
波浪和风生浪流作用下的近岸海底泥沙运移模型的推广和应用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利用数值计算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在波浪和风生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海底泥沙输移的二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海底泥沙输移在风速、风向和泥沙粒径不同等三种情况下的变化特征;指出了经验公式对泥沙输移规律的适用范围以及风速、风向对于近岸处泥沙输移重要性.这一研究结果对近岸结构物的选址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邹舒觅林缅
关键词:经验公式风速泥沙粒径
基于ANSYS的近底床悬跨海管建模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以ANSYS软件为平台建立了近底床钢管-混凝土单层悬跨海管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综合应用PIPE59,MATRIX27和COMBIN40三个单元不仅模拟了海流对管道的作用,而且还模拟了管内流体流动引起的科氏力和离心力,另外还考虑了海管与底床的弹性接触.通过与CAM和DNV工程规范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可方便地应用于含内流的近底床悬跨海管的计算.
曹玉龙林缅
关键词:ANSYS软件建模技术
南海北部沙波运移的观测与理论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针对南海北部海域特点建立了模拟该区域小尺度沙波运移过程的准三维力学模型.以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预测了研究区域沙波的运移.其结果在沙脊脊沟处与实际观测一致.而在脊背上与实际观测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物理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南海海域以推移质泥沙运动为主的小尺度沙波运移规律.这一结果对该区域海底管线等工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林缅范奉鑫李勇阎军江文滨龚德俊
关键词:南海北部
北部湾南部海域近底悬沙输运及地貌演变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1个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原位监测系统在北部湾南部浅海陆架海域采集了18个潮周期的波浪、潮流、悬浮沉积物浓度、底床变化数据,分析了悬沙浓度变化特征,计算了近底悬沙通量并分析了潮流和波浪对底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近底悬沙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水位波动、潮流的共同影响,波浪作用较弱;悬沙浓度的异常高值可能是上游沙波表面的泥沙滑落沉降所致;观测期间悬沙通量的波动规律与近底潮流速度变化一致,潮周期和涨落潮之间的悬沙通量有显著差别;在潮流作用下观测期间悬沙向西的净输运量约为15 158kg/m,向北净悬沙通量为2 934kg/m,东西向净通量远大于南北向净通量;近东西向波谷地形对南北向悬沙输运的限制作用可能导致了输运通量的显著差异;底床高程的变化在潮周期之间有差异,变化值在0.8~16.7cm之间波动,厘米级底床高程的快速变化主要是由潮流流速的大小及往复潮流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沙纹的运移有关,沉积物向下游方向的运移以及沙纹剖面形态的改变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底床高程的变化特点。
马小川阎军范奉鑫王诗文姚平
关键词:悬沙地貌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