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10XNH005)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郭梅亮徐璋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农村
  • 1篇演进
  • 1篇正规金融
  • 1篇农村非正规金...
  • 1篇习俗
  • 1篇金融
  • 1篇交易
  • 1篇交易效率
  • 1篇非正规
  • 1篇非正规金融
  • 1篇分工
  • 1篇分工演进
  • 1篇传统文化习俗

机构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2篇郭梅亮
  • 1篇徐璋勇

传媒

  • 1篇中国经济问题
  • 1篇制度经济学研...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被引量:9
2010年
本文尝试以分工理论为基础,以交易效率为主线,构造出关于分工演进—交易效率—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力求保持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本文认为交易条件变化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大小是我们理解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的重要线索。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金融分工演进而带来的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而言,政府认可并不意味着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判断一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其能否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
郭梅亮徐璋勇
关键词:农村非正规金融分工演进交易效率
传统文化习俗下的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对农户消费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对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应注重对农户经济行为的文化逻辑进行解读。在市场冲击下,农户基于对人情面子等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会寻求面子成本替换以节约交易费用,这有利于"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转变,进而促进农村消费性金融发展。因此在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的安排中,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习俗的特有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政策。
郭梅亮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