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03700)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庞小峰黄勇严雅静丁真宗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电磁辐射
  • 3篇生物效应
  • 2篇低频电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效应
  • 2篇褪黑素
  • 2篇昼夜节律
  • 2篇微波辐射
  • 2篇细胞
  • 2篇节律
  • 2篇极低频
  • 2篇极低频电磁场
  • 2篇光谱
  • 2篇黑素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FTIR
  • 2篇MHZ
  • 1篇单电

机构

  • 4篇电子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庞小峰
  • 3篇黄勇
  • 3篇严雅静
  • 2篇姜秉成
  • 2篇李滚
  • 2篇曾毅
  • 2篇童建
  • 2篇曹毅
  • 2篇吴水才
  • 2篇周振
  • 2篇李劲涛
  • 2篇赵华
  • 2篇宗春燕
  • 2篇丁真
  • 1篇郝敏
  • 1篇胡文珠
  • 1篇叶春梅
  • 1篇韩曙光
  • 1篇孙文均
  • 1篇张效云

传媒

  • 4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北京生物医学...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Scienc...
  • 1篇Neuros...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900MHz射频电磁辐射对NIH/3T3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长期900 MHz电磁辐射对NIH/3T3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影响,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电磁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将NIH/3T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辐射组,对照组NIH/3T3细胞为正常条件培养,电磁辐射组用SAR值为4.0 W/kg的900 MHz电磁辐射辐照,辐照时间为2 h/d。分别取正常培养和电磁辐射辐照的4 d、7 d、10 d和12 d的对照组和辐射组NIH/3T3细胞,用流式细胞法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检测和分析。结果长期900 MHz电磁辐射引起NIH/3T3细胞出现显著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辐照12 d时产生S期阻滞。结论在12 d的辐照周期里,900 MHz电磁辐射持续地诱导NIH/3T3细胞凋亡,在辐照超过10 d后开始对细胞周期产生一定影响。
丁真李劲涛李凡Vania Helena Melicio Teofilo周绍梅吴水才曾毅
关键词:电磁辐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极低频电磁场曝露对于大鼠敏感组织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2012年
极低频电磁场非热生物效应的发生与生物组织接受电磁辐射后微观结构的改变有关,利用红外光谱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研究电磁辐射生物效应发生的微观机制。研究了极低频电磁场曝露对于大鼠电磁敏感组织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对曝露于50Hz,0.75mT极低频电磁场作用20天的大鼠的血液、脑和睾丸组织的红外光谱与正常大鼠组织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阐述了极低频电磁场曝露作用生物效应的发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极低频电磁场曝露可导致大鼠敏感组织某些特征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产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说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是研究电磁场不同生物效应的发生机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李滚严雅静黄勇周艳庞小峰
关键词:红外光谱生物效应极低频电磁场
红外光曝露对于大鼠组织影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2013年
生物组织受到外界电磁场曝露以后,生物分子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所发生的变化可以从组织的红外光谱的变化得到确认。为了研究红外光曝露对血液、睾丸以及脑组织的影响,对曝露于红外光条件下30天的大鼠的血液、睾丸和脑组织进行了红外光谱测量,将测试结果在1 700~1 000cm-1范围内与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并利用红外光谱的二阶导数谱进一步分析红外光曝露对生物各组织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了红外光曝露的作用位点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曝露可致大鼠组织的红外光谱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红外光曝露对于生物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李滚严雅静庞小峰
关键词:傅里叶红外光谱生物效应
Optogenetics in neuroscience:what we gain from studies in mammals被引量:2
2012年
Optogenetics is a newly-introduced technology in the life sciences and is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It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optical technologies and genetic methods to control the activity of specific cell groups in living tissue,during which high-resolu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manipulation of cells is achieved.Optogenetics has been applied to numerous regions,including cerebral cortex,hippocampus,ventral tegmental area,nucleus accumbens,striatum,spinal cord,and retina,and has revealed new directions of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Since optogenetic tools are controllable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we discuss its applications in these regions in detail and the recent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brain functions,such as reward-seeking,learning and memory,and sleep.Further,the possibilities of improved utility of this newly-emerg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We intend to provide a paradigm o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neuroscience using optogenetics.
Quanhui ChenZiling ZengZhian Hu
关键词:OPTOGENETICSHALORHODOPSINMAMMALS
Fluorescent AIE dots encapsulated organically modified silica (ORMOSIL) nanoparticles for two-photon cellular imaging被引量:3
2013年
2,3-Bis(4-(phenyl(4-(1,2,2-triphenylvinyl)phenyl)amino)phenyl) fumaronitrile (TPE-TPA-FN or TTF), which possesses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characteristic, is doped in organically modified silica (ORMOSIL) nanoparticles. By increasing the weight ratio of TTF to the precursor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the quantities of the precursors were kept the sam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nanoparticles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AIE dots in the cores of ORMOSIL nanoparticles. The fluorescent and biocompatible nanoprobes were then utilized for in vitro imaging of HeLa cells. Two-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clearly illustrated that the nanoparticles have the capacity of nucleus permeability, as well as cytoplasm staining towards tumor cells.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may offer a promising method for fast and bright fluorescence imaging, as well as bio-molecule/drug delivery to cell nucleus.
ZHU ZhenFengZHAO XinYuanQIN WeiCHEN GuangDiQIAN JunXU ZhengPing
关键词:TTFTWO-PHOTON
壳聚糖/SrHAP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FTIR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在含有Sr2+,Ca2+,PO34-和壳聚糖(CHI)的电沉积液中,用恒电流沉积法,在医用纯钛(Ti)表面上得到壳聚糖/掺锶羟基磷灰石(SrHAP)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X射线衍射(XRD)对涂层进行检测,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考察了壳聚糖和锶离子的掺杂对HAP涂层构象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锶部分取代磷灰石中的钙,表面形貌由疏松的针状变为较致密的片状。FTIR分析表明,涂层中出现了典型的amideⅠ和amideⅡ的壳聚糖振动峰,则CHI与SrHAP杂化良好;模拟生理液浸泡后表面覆盖有球状类骨磷灰石,则涂层具备较好的生物活性。塔菲尔测试表明,复合涂层使得Ti表面的抗生理腐蚀性显著提高。
黄勇韩曙光丁琼琼严雅静庞小峰
关键词:电沉积壳聚糖FTIR
彗星试验和γH2AX分析技术在辐射所致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2012年
放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核能事业的发展,使辐射成为当前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物理危害因素,而2011年日本核能泄露事件使之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辐射会导致生物体DNA损伤,因此,DNA损伤效应的检测正成为目前辐射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类疾病与伤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DNA损伤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高压液相层析、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原位杂交等。
吕烨曾群力
关键词:DNA损伤效应H2AX彗星试验密度梯度离心
锰和氟共修饰羟基磷灰石陶瓷涂层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16年
由于钛及钛合金具有优越的理化性能,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植入体,例如骨科、牙科及心血管支架等。然而,钛基材表面具有生物惰性,其与周边骨组织形成骨整合的能力较弱,延缓了组织愈合的时间。因此,改善钛植入体表面生物性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钛基材表面羟基磷灰石(HAP)复合涂层的制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面生物活性改良手段。在含有F-,Mn2+,Ca2+和PO3-4的电解液中,用单电流阶跃沉积法,在钛金属(Ti)表面上涂覆锰和氟共修饰羟基磷灰石(FMnHAP)复合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X-射线衍射(XRD)对涂层进行初步表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验证了氟离子和锰离子的共修饰对HAP分子构象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锰部分取代磷灰石中的钙,氟部分取代磷灰石中的羟基,FMnHAP晶格常数变小,薄膜表面形貌由微米级的针状变为纳米级的绒毛状。FTIR技术验证显示,由于磷灰石晶体结构中F取代部分OH,致使改变了结构中OH的弯曲振动模式的对称性;模拟体液体外矿化表明,涂层表面有含碳酸根的类骨磷灰石形成,则涂层的体外生物活性较好。极化曲线测试表明,涂层提高了Ti在生理环境中的耐腐蚀性。
张雪姣郝敏乔海霞张效云黄勇辇晓峰庞小峰
关键词:FTIR
电磁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随着工业、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在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产生的电磁污染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能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等各个方面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但具体微观作用机制还不能确定。本文综述了电磁辐射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膜、受体分子、跨膜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详细介绍了细胞水平上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以期进一步对电磁辐射生物效应机制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丁真李劲涛吴水才曾毅
关键词:电磁辐射细胞生物效应
900 MHz微波辐射对大鼠自发活动和血浆褪黑素昼夜节律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900MHz微波辐射对大鼠自发活动及血浆褪黑素水平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集30只大鼠24h自发活动数据,利用生物节律单余弦分析软件筛选出24只具有昼夜节律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光照组、昼夜时点(ZT)3组和ZT15组,每组6只。ZT3组和ZT15组分别在自发活动相位响应曲线的谷值时点(ZT3点)和峰值时点(ZT15点)接受40μW/cm2的900MHz微波辐射,光照组在峰值时点(ZT15点)接受强度为300lx的可见光照射,均1h/d,连续14d;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所有大鼠在微波辐射或光照后进行心脏采血,采血时点分别为ZT3点、ZT7点、ZT11点、ZT15点、ZT19点和ZT23点,测定血浆褪黑素浓度。比较各组大鼠自发活动及褪黑素水平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与照射前相比,微波辐射组和光照组大鼠自发活动相位响应曲线中值、振幅降低,峰相位时相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光照组及ZT3组血浆褪黑素水平相位响应曲线中值、振幅降低,峰相位时相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T15组血浆褪黑素水平相位响应曲线振幅降低,峰相位时相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μW/cm2的900MHz微波在自发活动峰值及谷值时点辐射,能够影响大鼠自发活动及血浆褪黑素水平的昼夜节律。
周振姜秉成张森宗春燕赵华童建曹毅
关键词:微波辐射昼夜节律褪黑素光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