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8JJD751078)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勇温永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皎然
  • 2篇诗僧
  • 1篇道情
  • 1篇道性
  • 1篇意象
  • 1篇游戏
  • 1篇三教融合
  • 1篇僧诗
  • 1篇身份
  • 1篇身份意识
  • 1篇诗论
  • 1篇诗情
  • 1篇诗诗
  • 1篇世情
  • 1篇思潮
  • 1篇唐代
  • 1篇牛头
  • 1篇清逸
  • 1篇禅宗
  • 1篇律学

机构

  • 1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8篇张勇
  • 4篇温永明

传媒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释氏眼中的柳宗元被引量:1
2010年
在佛教《大藏经》中,有大量关于柳宗元的记载与评价。透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释氏眼中的柳宗元形象: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批评当时佛教界的混乱局面,并为其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努力调和儒佛矛盾,充分发掘、利用佛教"辅时及物"之功能,为现实政治服务。这些评价都是很中肯的,对全面理解柳宗元的佛教观是大有裨益的。
张勇
关键词:大藏经佛教
寒山的论诗诗被引量:2
2009年
寒山诗集中,有几首论诗之诗,这些诗涉及寒山对诗歌的创作动机、功能与特征的认识,虽是只言片语,但若把它们集中起来放在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之下进行考查,会清晰地看到寒山的诗学观。寒山的论诗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促进了论诗诗文体的正式诞生,指明了禅诗发展的"典雅"方向,开启了以诗语禅的新思路。
张勇
关键词:寒山论诗诗
诗僧皎然“情”论被引量:2
2011年
对于身兼诗论家、诗人、僧人三重身份的皎然来说,"情"是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作为诗论家,他反复强调"情"在诗歌中的本体地位,而作为僧人,他却又反复强调"情"害"道",主张"无情"、"忘情"。为了调和"诗情"与"道性"之间的矛盾,他把"情"分为"世情"与"道情",认为前者妨道,后者合道,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努力抛却"世情"而彰显"道情"。皎然"道情"概念,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特定的审美意象,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对其诗歌"清逸"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勇
关键词:皎然世情道情
柳宗元: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
2010年
与佛、道二教以"佛"或以"道"为基点的"三教融合"主张相呼应,柳宗元提出了以"儒"为基点的"三教融合"观。他不但明确提出了"三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而且建构起了三教关系张力下的宇宙本体论与"三教融合"视域中的心性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
张勇
关键词:三教融合
皎然与牛头禅
2011年
牛头禅是具有江南般若传统的禅系,以"本来无事"、"丧己忘情"和"无情有性"为其禅法特点。皎然身处牛头禅盛行东南的时代背景之中,多与牛头禅相关人士交游,诗中也表现出"无事"、"忘情"和"无情有性"等牛头禅法。牛头禅法对皎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倾向于选取无情之物、清泠之景和缥缈之态的诗歌意象,进而形成其"清逸"的独特诗风,体现了禅家合动静之"中道义"的当行本色。
温永明
关键词:皎然意象清逸
皎然诗论的“负的方法”
2012年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提出的"负的方法"有"不言而言"和"非言而言"两个层次,"不言而言"通过"不说"来"言说","非言而言"通过"说"达到"不说",二者统一于对"第一义"的语言拒斥性之中。皎然在诗论中即运用了"非言而言"中的否定形式,通过否定形式的论说达到正面阐释的目的,论说充满了启发意义的自由思考空间。中唐"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禅风转变对皎然否定形式"负的方法"的运用具有重大影响。
温永明
关键词:皎然诗论
试论诗僧皎然的身份意识被引量:1
2011年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温永明
关键词:皎然诗僧身份意识禅宗
诗情与道性被引量:3
2010年
作为诗人,诗僧们不能回避诗歌的本质要素——情,而作为僧人,他们的创作又要引人见"性",但"情"与"性"对佛教修行者来说势如水火,因此诗僧经常处于诗情与道性的矛盾之中,僧诗的合法性也成为唐代教内外讨论的热点。"诗情"与"道性"之间的张力,在僧诗题材的选取、物象的创设、意境的营构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勇
关键词:诗僧僧诗诗情道性
柳宗元《大鉴碑》中的“负问题”被引量:5
2009年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都为惠能作过碑铭,与王、刘二《碑》把"法衣"与"顿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同,"柳《碑》"只字未提这两项惠能六祖地位及禅法特色的重要标志,这是"柳《碑》"中最大的"负问题"。中唐时期,"法衣"之争、"顿渐"之别,是禅宗南北两派争斗的焦点,"顿悟"也是横隔禅宗与教宗的一条鸿沟,还是影响儒佛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柳宗元在"凡言禅皆本曹溪"的形势下,借奉诏为惠能撰写碑铭的机会,本着"黜异蹈中"的原则,有意避开"法衣"与"顿悟"这两个敏感字眼,重点申明惠能禅的"中道"立场与"性善"特征,从而实现其会通禅宗南北、会通禅教,进而会通儒释之目的。"柳《碑》"中的"负问题"正是柳宗元和谐佛教观的集中体现。
张勇
论偈与诗的界限
中国僧侣诗偈创作肇始于东晋,盛行于中唐以后,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偈,二是诗。这两类作品,一般都具有整齐的句式,都讲究对仗、韵律,从外在形式上较难把两者区别开来,所以偈是否是诗的问题自唐代以来倍受争议,正如陈尚君先...
张勇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