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315)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洪晶郝燕生安刚马志中路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锦州市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皮
  • 3篇角膜
  • 3篇角膜内皮
  • 2篇体外
  • 2篇内皮移植
  • 2篇角膜内皮移植
  • 1篇弹力
  • 1篇蛋白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色素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术后
  • 1篇体外培养
  • 1篇体外诱导
  • 1篇兔角膜
  • 1篇兔角膜内皮细...
  • 1篇取材
  • 1篇人骨髓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锦州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洪晶
  • 1篇彭荣梅
  • 1篇许苑
  • 1篇路璐
  • 1篇马志中
  • 1篇孙艺倩
  • 1篇安刚
  • 1篇郝燕生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角膜内皮移植进展简介及其国内现状被引量:10
2011年
国际上角膜内皮移植术已经替代穿透角膜移植术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此方法保留了完整的角膜基质层,只需更换病变的角膜内皮层和后弹力层,移植片没有缝线,因此减少了手术的损伤,视力能快速恢复。在中国,角膜内皮移植手术起步较晚,开展的医院还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角膜供体材料缺乏,医院支持力度不够使新技术的开展缺乏保障。希望今后通过国家立法从根本上解决供体来源匮乏的问题,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保障新技术的开展,加强新技术的培训等,以促进角膜内皮移植术这项新技术在我国顺利开展,造福患者。
洪晶
关键词:角膜移植角膜内皮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后植片脱位的处理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Descemet’s stripping with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AEK)术后植片脱位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接受DSAEK的48只眼中发生植片脱位的有10例患者,其中2例为晶体摘除后无晶体眼无后囊的病例、8例为人工品状体眼虹膜缺损的病例。7例患者既往有青光眼的病史。DSAEK术后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前节OCT观察植片的位置。植片复位的方法有气泡复位法和黏弹剂复位法,即将气泡或黏弹剂注入到植片的下方,将植片顶起与植床相贴。结果10例患者全部复位成功,其中2例晶体缺如但虹膜正常的患者应用气泡复位成功;另8例人工晶状体眼虹膜缺损的患者应用黏弹剂复位成功。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眼压均正常,但有3例患者复位手术3周后发生眼压升高。结论DSAEK术后植片脱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气泡复位是最常应用的方法,但对于晶体虹膜隔异常的患者,黏弹剂复位是一种有效地手段。
洪晶郝燕生彭荣梅马志中
关键词:角膜内皮移植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色素上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向色素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为视网膜移植提供种子细胞的来源。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和MSC,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4、CD44和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确定2种细胞的来源;通过Transwell6孔板非接触共培养的方式,建立HRPE和MSC共培养体系,显微镜下观察人MSC的形态学变化;对于诱导后的MSC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确定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SC呈纤维样克隆样生长,人MSC的CD44(+),CD34(-);HRPE原代培养时细胞内布满色素颗粒,角蛋白表达(+)。HRPE和MSC共培养体系中,部分长梭形的MSC逐渐变成多边形,细胞内出现典型的色素颗粒;分化的色素上皮样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MSC与HRPE在非接触共培养诱导方式下能分化成色素上皮样细胞;分化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诱导后的细胞是否具有HRPE的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安刚路璐许苑洪晶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角蛋白
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如何选择高质量、生物学特性更接近在体生理状态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角膜研究的基础。角膜内皮细胞(CECs)的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检测是优选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瓶颈问题。目的建立兔CECs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检测传代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组织完整撕除后弹力层及CECs层,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分别从形态学、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细胞: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并与新鲜角膜组织的内皮细胞进行对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Vα2型胶原(COL4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Na^-K^+ATP酶α亚单位(ATPIA1)、水通道蛋白1(AQP1)、电压依丛性阴离子通道(VDACs)等相对特异性基因;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a^-K^+ATP酶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传代细胞的增生活性变化,采用超微量ATP酶试剂盒及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传代细胞Na^-K^+ATP酶活性及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兔CECs多在24h内贴壁,2—3d达融合,形态呈六边形。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发生改变,第2代、第3代细胞可见空泡样变。原代培养的细胞茜素红染色可见清晰的细胞轮廓,与在体的CECs形态相似。RT—PCR法检测可见COL4A2、FLKl、ATP1Al、AQP1、VDACs等基因在培养细胞中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SE、Na^-K^+ATP酶、ZO-1在培养细胞中呈阳性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传代后细胞的增生活性逐渐下降,尤其第2代、第3代细胞下降明显。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兔CECs的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各代细胞的Na^-K^+ATP酶活性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74,P=0.000)。结论�
孙艺倩洪晶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细胞培养细胞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