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9SJB720007)
-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4
- 相关作者:牛庆燕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与“伦理—道德”的生态觉悟
- 2010年
-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生态难题潜隐着深层的"伦理——道德悖论",即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的膨胀将导致现代性际遇中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通过道德哲学的努力,使"伦理的实体"成为"道德的主体",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关键点和可能的"生态觉悟",对于化解全球性气候难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 牛庆燕
- 生态困境根源的道德哲学剖析被引量:3
- 2010年
- 全球性生态难题的呈现引发了生态伦理学界关于生态困境根源的理论论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态论"主张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重建社会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生态论"主张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克服由精神价值的消解所引发的自然生态失衡,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推进个体生命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因此,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作为有机的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牛庆燕
- 关键词:生态困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 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生态”之维及现实回应
- 2009年
- 在当前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文精神衰微的时代困惑。新时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以人文价值的生态文化理念贯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互动、自我生长的过程,进行"伦理—经济生态"、"伦理—社会生态"的人文建构,使"义—利"相融、"德—得"相通,确立伦理—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人文精神系统。
- 牛庆燕
-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文价值
- “魅”之视野下自然观的历史嬗变与生态难题被引量:3
- 2011年
- 生态安全是关系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应当关注"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演变流转。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古朴有机的自然情怀)、近代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应当推进生态文明时期自然之"返魅"(共生和谐的生态自然观),这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对于启发人们的生态觉悟并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牛庆燕
- 关键词:自然观历史嬗变祛魅返魅
- 生态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悖论”与生态难题被引量:1
- 2010年
-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非任何单个人的力量使然,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伦理—道德悖论"贯通于个体—集体—实体的发展链条中,引发个体道德生活的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实体个人主义的灾难,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重要的道德哲学根源。
- 牛庆燕
- “自然观”与生态困境的道德哲学演绎
- 2011年
-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 牛庆燕
-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困境道德哲学
- 叩问生态困境:“类本质”的遗忘与回归
- 2010年
- 当前,生态困境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理性思考并合理化解生态难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困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同时更是一场人文困境和价值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然会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向自然开战,通过拓展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向人的生命"自由"之境提升,不仅能够推进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最后的拯救。
- 牛庆燕
- 关键词:生态困境原罪类本质拯救
- 一种生态觉悟:从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被引量:22
- 2010年
-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 牛庆燕
- 关键词:自然观祛魅返魅
- “科技理性”悖论的伦理审视及其现实回应被引量:1
- 2009年
-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科技理性"的高度膨胀却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社会后果与生态效果难以预测并难以操控:人性碎片化、异化需要、虚假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生命系统割裂。科技决策的制定和施行作为指引科技理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重新建构超越于工具合理性的"交往合理性",在平等的对话和商谈过程中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期待模式。
- 牛庆燕
- 关键词:悖论公众参与
- 金融危机下美国高等教育现状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2
- 2010年
-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系统总结并理性剖析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为应对危机、化解难题所采取的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市场、高等教育与政府以及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以"危机"为"契机",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牛庆燕
-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教育政府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