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30015)

作品数:14 被引量:205H指数:6
相关作者:徐润林彭少麟尹志伟陈宝明侯玉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鲁东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土壤
  • 4篇群落
  • 3篇动物
  • 3篇群落结构
  • 3篇轮虫
  • 2篇地理模式
  • 2篇植被
  • 2篇入侵
  • 2篇树龄
  • 2篇酸雨
  • 2篇区系
  • 2篇模拟酸雨
  • 1篇低湿
  • 1篇冻灾
  • 1篇休眠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森林
  • 1篇盐肤木
  • 1篇演替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鲁东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文...

作者

  • 5篇徐润林
  • 3篇彭少麟
  • 3篇尹志伟
  • 2篇宋莉英
  • 2篇周婷
  • 2篇侯玉平
  • 2篇孙兰兰
  • 2篇彭长连
  • 2篇柯展鸿
  • 2篇陈宝明
  • 2篇王超
  • 1篇王仲礼
  • 1篇邱礼鸿
  • 1篇左伟英
  • 1篇徐维明
  • 1篇柳林
  • 1篇王信
  • 1篇赵雪
  • 1篇门航
  • 1篇李伟杰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土壤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Scienc...
  • 1篇植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法的比较与分离条件的探索被引量:1
2017年
蛭态轮虫是附藓无脊椎动物中常见的类群,由于个体较小,观察难度大,尤其是对其分离困难,故对此类群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轮虫类群。本文以文献报道附藓蛭态轮虫的分离方法为基础,设定了不同的实验组,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分离效率,并探讨了不同分离条件对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简单的震荡复苏法相比,蔗糖震荡复苏法可分离出更多的蛭态轮虫,且在分离条件为p H 7.8、温度20℃和湿度60%时可达到最高的分离效率。文中还就各分离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尹志伟徐润林
蛭态轮虫及研究动态被引量:2
2016年
蛭态轮虫是国际无脊椎动物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本文重点介绍了蛭态轮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归纳阐述了蛭态轮虫在形态学、生物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孤雌生殖和低湿休眠发生机理、横向基因转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有的蛭态轮虫研究成果不仅对经典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新药研究和基因治疗方面也具一定的参考意义;国际上对蛭态轮虫新种的报道和区系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全球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动物地理分布模式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该类轮虫研究的现状及其在生物学上意义,建议国内应加强蛭态轮虫的研究。
尹志伟徐润林
关键词:区系研究孤雌生殖
How does tree age influence damage and recovery in forests impacted by freezing rain and snow?被引量:8
2015年
The response and recovery mechanisms of forests to damage from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s are a key topic in fores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damage and tree age, i.e., whether seedlings, young trees, or adult trees are most vulnerable, remains unclear and is rarely reported.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ree age on the degrees of vegetation damage and subsequent recovery in three subtropical forest types-coniferous, mixed, and broad-leaved —in the Tianjing Mountains, South China, after a series of rare icy rain and freezing snow events in 200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amage and recovery rates were both dependent on tree ag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damaged vegetation increasing with age(estimated by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n all three forest types and gradually plateauing. Significant variation occurred among forest types. Young trees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were more vulnerable than those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The type of damage also varied with tree age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three forest types.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seedlings that were uprooted(the most severe type of damage) was highest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mixed forest, young tre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uprooted than seedlings and adult trees, while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the proportion of uprooted adult tre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eedlings and young trees.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among forest types in how tree age affected damage recovery.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the recovery rate of trees with broken trunks or crowns(DBH > 2.5 cm) increased with tree age. However, in the mixed and broad-leaved forest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covery rate of trees with broken trunks or crowns and tree age was observed. Trees with severe root damage did not recover; they were uprooted and died. In these forests, vegetation damage and recovery showed tree age dependencies, which varied with tree shape, forest type, and damage type. Unde
ZHU LiRongZHOU TingCHEN BaoMingPENG ShaoLin
关键词:树龄植被破坏针叶林阔叶林成年树
南岭森林公园附藓蛭态轮虫群落组成与分布被引量:1
2016年
应用改良后的蔗糖震荡复苏法,对40份采自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海拔高度苔藓植物样品中的蛭态轮虫进行分离和鉴定,对附藓蛭态轮虫群落的特征进行研究.共检出隶属于3科8属的蛭态轮虫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5种、广东省新记录种10种.蛭态轮虫种类数最大值和丰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 001-1 200 m和1 201-1 400 m两个海拔高度的范围内.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显示南岭森林公园附藓蛭态轮虫群落在8个不同海拔高度采样区域间分为3支:海拔600 m以下和海拔1 801 m以上区域间的群落为1支;海拔801-1 000 m和海拔1 601-1800 m区域间为1支;位于中等海拔的其余区域为1支;附藓蛭态轮虫的种类数及丰度的垂直分布均呈"中间膨胀型".本研究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附藓蛭态轮虫群落间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群落多样性指数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尹志伟徐润林
关键词:苔藓植物群落结构
模拟酸雨对3种菊科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研究了模拟酸雨(pH值分别为2.5、4.5和5.6)对3种菊科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um)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酸雨(pH值2.5)对3种入侵植物叶片均造成可见伤害,其中飞机草受害最严重,薇甘菊次之,三裂叶蟛蜞菊受害最轻。同时,3种入侵植物对酸雨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光合响应,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飞机草和薇甘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净光合速率(Pn)受到抑制,而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其Pn值呈上升趋势。酸雨处理下,3种入侵植物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它们受到酸雨的胁迫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中,经pH值2.5酸雨处理后的三裂叶蟛蜞菊叶片SOD活性增幅最大,其对酸雨胁迫的反应最为迅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酸雨胁迫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均高于飞机草和薇甘菊。在酸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应对其危害予以高度重视。
宋莉英柯展鸿孙兰兰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植物气体交换模拟酸雨耐受性
鼎湖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肉足虫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培养法,对采自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A点)、河岸常绿阔叶林(B点)、温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点)、针阔叶混交林(D点)、针叶林-马尾松林(E点)、山地常绿阔叶林(F点)和山顶灌草丛(G点)7种植被下土壤样品中肉足虫的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并借助"普遍分布模型(ubiquity model)"和"生物地理模型(biogeography model)"理论,探讨了土壤原生动物在较小范围内的分布模式。结果显示:在所有土壤样品中,共检出20属31种土壤肉足虫,其中Centropyxis和Nebela属出现的物种数最多(各有3种);在全部肉足虫种类中,有8种出现在4个土壤样点中,它们分别是Amoeba sp.、Centropyxis compressa、Difflugia globulosa、D.gramen、Lamtopyxis sp.、Nebela dentistoma、Trinema enchelys和T.lineare。对比分析显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肉足虫群落组成呈一定差异,F点土壤中肉足虫最多(15种),G点土壤中最少(9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肉足虫群落的丰度差别很大,最高出现在F点中(29 200 ind./g),最低出现在G点中(3 510 ind./g)。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各样点的土壤肉足虫群落处于中等不相似(0.25~0.5)到中等相似(0.5~0.75)的水平。聚类分析表明,A点与F点的土壤肉足虫群落相似性最高;B点与G点的土壤肉足虫群落相似性也较高;D点与其他5个样点的相似性相对较低。单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与肉足虫丰度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土壤中NO_3~–-N与肉足虫丰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元相关分析表明,鼎湖山土壤肉足虫丰度变化与多个土壤理化因子组合间存在相关性,以(pH+含水量)组合与土壤肉足虫丰度的相关性最大。CCA分析显示不同的土壤理化因子对肉足虫某具体种的作用存有差异。因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肉足虫的分布更符合"生物地
王超李亚芳徐润林
关键词:群落结构
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被引量:51
2012年
【目的】了解鼎湖山早、中、后3个演替阶段的3类森林(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为下一步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在代表性林区采集土样,从中提取总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492R PCR扩增16S rDNA并构建文库。从所构建的3个文库中各挑取150个阳性克隆子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利用Mothur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文库中分别得到122、118和120条有效16S rDNA序列,各代表70、64、72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以97%相似性为划分标准)。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8个细菌门类,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土样中分别占53.3%,67.8%和60%;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占29.5%,20.3%和32.5%;其它如厚壁菌,放线菌等均不超过10%。3类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3者两两间共有的OTU数量占检测到的OTU总数的比例均低于25%,其中阔叶林土壤细菌有着最高的Chao指数(414.2)和Shannon指数(3.90),及最低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0.0249)。【结论】鼎湖山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3类林区土壤细菌在种群构成上差异显著,其中阔叶林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相对较高,但3者在大类组成方面比较相似,均为酸杆菌占绝对优势,变形杆菌次之。
柳春林左伟英赵增阳邱礼鸿
关键词:细菌多样性RDNA
南方森林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受损与恢复响应的树龄依赖被引量:6
2014年
森林受损与恢复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响应机制是森林研究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然而对于植被受灾中,大树、中树、小树何者容易受损,即树龄依赖性问题仍没有一致结论,而受损后恢复的树龄依赖性则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2008年中国南方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后,南岭天井山不同林型内植被的受损与恢复的情况,探讨森林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受损与恢复响应的树龄依赖.结果表明,植被的受损与恢复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树龄依赖性.3种林型中植被受损的比例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达到一定径级大小后达到平稳,这种规律在不同林型中表现出差异性,针叶林中的小树相比阔叶林的小树更易受损;从受损方式上也反映出不同林型的树龄依赖有所不同.就受损最为严重的方式掘根来说,针叶林幼苗的掘根比例较大,混交林小树的掘根比例显著大于幼苗和大树,而阔叶林大树的掘根比例显著大于幼苗和小树.不同林型受损恢复的树龄依赖性存在差异,针叶林折干与折冠树木(径级大于2.5 cm)的恢复率随树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折干与折冠树木的恢复率随着树龄增加呈波动变化,不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根部受损严重的树木恢复率为零,全部掘根死亡.植被受损及恢复与树龄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且这种关联性受林型、树形和受损方式等因素的差异所影响.植被受损与恢复都存在树龄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性受林型、树形和受损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认识这种依赖性是有效应对灾害和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
朱丽蓉周婷陈宝明彭少麟
关键词:树龄南亚热带森林
近20年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与风险评估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49
2016年
外来生物入侵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极大地威胁着生态系统健康,已造成很大的生态损失与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生物入侵的加剧,全球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可以为人们提供对入侵可能性和入侵方式更直接的信息,从而为管理者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基于最近20年间(1995—2014年)科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中数据,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国际研究现状,以便推动中国的生物入侵相关研究。为了全面掌握全球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采用Bibexcel与TDA文献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去重后共获取5492篇文献。结果表明:近20年(1995—2014年)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刊文量呈现前缓后剧增的趋势,2008—2014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急剧增加,2014年达到最高(511篇);美国发文量远超其它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刊文量排名第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的研究论文影响力较大。刊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农业部(USDA),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排名第10位。研究学科主要为昆虫学、农艺学、植物科学、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防治、风险评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控,以及生物入侵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有关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多集中于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未来要加强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研究;要加强气候变化对外来生物物种特性的影响研究,更多关注入侵生物的生态控制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今后长期有效地防控入侵生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指�
陈宝明彭少麟吴秀平王鹏龙马建霞
关键词: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外来生物生态危害
昆嵛山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野外典型样方调查结果,以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群落多样性几项指标,分析山东半岛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肤木Rhus chinensis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盐肤木群落共出现种子植物66种,隶属于32科57属。在盐肤木群落属的区系组成中,群落植物主要由温带区系和热带区系成分组成,其中温带植物属占显著优势,其次为热带分布属,说明该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并具有过渡特征。群落层次分明,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各层次的优势种依次为盐肤木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盐肤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低均匀度导致物种丰富度最高的草本层具有最低的物种多样性。调查显示盐肤木幼苗幼树多,自我更新良好,群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通过对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揭示了昆嵛山盐肤木群落的自然生态规律,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盐肤木提供了科学依据。
侯玉平牛凯峰朱家华赵雪王仲礼
关键词:盐肤木群落特征区系物种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