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2012J21DW029) 作品数:9 被引量:70 H指数:6 相关作者: 周遵春 王摆 董颖 高杉 关晓燕 更多>> 相关机构: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 更多>> 发文基金: 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理学 生物学 更多>>
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 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半静水式毒性试验,研究了6种苯系物(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在水温(16±0.5)℃、盐度30.0、p H 8.0条件下,用0.5、2.5、1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处理虾夷扇贝的精子、胚胎和幼体,观察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精子活力、卵子受精率、胚胎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孵化率、幼体畸形率的影响。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6种苯系物(2.5 mg·L-1)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不同浓度苯系物处理组与对照组(0.0 mg·L-1)相比,虾夷扇贝精子的运动时间、卵子受精率及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胚胎发育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和幼体畸形率显著增加为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浓度下,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具有较强的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作用。通过电镜切片发现,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导致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损伤,表现为:精子质膜断裂、部分溶解,线粒体质膜和内嵴断裂、部分溶解。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可能是影响其精子活力和降低卵子受精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结果为苯系物对海洋贝类的生殖毒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王摆 贺凌 高杉 董颖 刘卫东 于坤 周遵春关键词:虾夷扇贝 苯系物 胚胎毒性 致畸作用 生殖毒性 苯系物对仿刺参catalase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15年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设置3种不同浓度(1/5、1/25、1/125的96 h-LC50)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处理健康仿刺参,检测仿刺参过氧化氢酶(CAT)基因在呼吸树、肠组织中的表达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各苯系物处理组的仿刺参呼吸树和肠组织中,cat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显著;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对呼吸树中CAT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其中乙基苯的诱导倍数最高,为12.0~19.8倍;6种苯系物对肠组织中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大小顺序为:邻–二甲苯〉乙基苯〉对–二甲苯〉甲苯〉间–二甲苯〉苯。表明苯系物对仿刺参呼吸树、肠具有氧化胁迫作用,可能造成2种组织的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表明:苯系物处理后,仿刺参肠组织中cat m RNA相对表达倍数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仿刺参肠和呼吸树中cat m RNA相对表达倍数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为苯系物对仿刺参的生物毒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高士博 王摆 董颖 高杉 蒋经伟 孙红娟 殷旭旺 周遵春关键词:仿刺参 体外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的表型及分化能力 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多系分化能力,是再生医学中重要的细胞来源。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分化能力的考察,而体外培养过程中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何变化尚不清楚。目的:分析体外培养对人羊膜上皮细胞生长、表型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原代人羊膜上皮细胞干性标志物SSEA-4的表达水平与人羊膜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使用统一分离方法获得原代羊膜上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利用CCK-8、流式细胞仪及real-time PCR等手段检测不同培养阶段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表型以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不同胎儿样本来源的原代人羊膜上皮细胞的SSEA-4表达在26.7%-97%,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人羊膜上皮细胞的SSEA-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下降程度与原代SSEA-4的表达水平无关。另外,培养后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心肌分化潜能也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且其差异与原代人羊膜上皮细胞的SSEA-4表达水平的高低无关。结果提示,不同胎儿样本来源的原代人羊膜上皮细胞的SSEA-4表达水平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需要建立更准确的临床样本筛选指标来稳定获得原代高表达SSEA-4的胎儿样本,以实现对人羊膜上皮细胞的质量监控。另外,体外培养过程中SSEA-4的表达水平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需要继续优化培养条件以维持其高表达。此外,人羊膜上皮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受到样本个体差异以及培养条件的影响,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连建春 刘洋 刘畅 吕世杰 郭昕 南丰 孙广炜 贺欣 马小军关键词:羊膜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苯系物 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建立了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以及苯乙烯等7种常见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对无机盐的加入、平衡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吸温度和时间等多个固相微萃取条件以及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500~20.0 ng/g范围内7种苯系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5~0.999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081 8~0.175 ng/g(干重);日内和日间重现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3.6%(n=5)和0.4%~6.3%(n=3);在每1.00 g海洋沉积物样品中2.0和15.0 ng加标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1.7%~79.5%和77.1%~85.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4%~9.6%和3.9%~7.6%(n=5)。该方法快速、灵敏、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吴金浩 王召会 王摆 周遵春 王年斌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苯系物 海洋沉积物 苯系物对仿刺参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4年 为查明苯系物对仿刺参体内脂质的过氧化程度的影响,在水温(17±0.5)℃和盐度32±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苯系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暴露对仿刺参[体质量(5.00±0.25)g]体腔液中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苯(0.81mg/L)和甲苯(0.47mg/L)对仿刺参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影响。中质量浓度和高质量浓度的苯(4.06、20.32mg/L)、甲苯(2.33、11.66mg/L)以及三种质量浓度的乙苯(0.35、1.74、8.68mg/L)、邻二甲苯(0.28、1.38、6.92mg/L)、间二甲苯(0.22、1.09、5.44mg/L)、对二甲苯(0.16、0.81、4.05mg/L)暴露后,仿刺参体内的丙二醛含量与时间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丙二醛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对仿刺参体内的丙二醛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苯系物能够引起仿刺参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仿刺参体腔液中的丙二醛含量可以作为指示海洋环境中苯系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姜北 刘薇 周遵春 王摆 蒋经伟关键词:仿刺参 苯系物 脂质过氧化 丙二醛含量 苯系物对仿刺参肠、呼吸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选择我国黄、渤海重要底栖生物—仿刺参幼参为受试生物,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6种苯系物(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仿刺参肠、呼吸树两种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苯系物造成仿刺参呼吸树、肠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变化,并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导致呼吸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下调,下调倍数为2.6~41.7;甲苯、间—二甲苯导致呼吸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上调,上调倍数为2.6~86.4。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处理组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下调,下调倍数为1.2~38.5。6种苯系物对仿刺参具有氧化胁迫作用。 董颖 王摆 崔程 李姝熳 高士博 高杉 关晓燕 姜北 周遵春关键词:苯系物 仿刺参 6种苯系物对球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抑制 被引量:17 2014年 海洋环境中苯系物污染主蜃来源于海洋溢油事故以及沿海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为探究苯系物对海洋微藻的毒性作用,选择球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作为受试生物,分别考察了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6种苯系物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64.0 mg·L-1暴露浓度下,6种苯系物对2种微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球等鞭金藻的24 h的半数效应浓度(24 h-EC50)分别为:17 07、12.88、7.58、0.55、0.36、0.27 mg·L-1;对新月菱形藻的24 h-EC50值分别为:1.03、0.68、0.46、0.40、0.42、0.38 mg·L-1。上述研究结果勾确定苯系物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摆 高士博 董颖 王笑月 周遵春关键词:苯系物 球等鞭金藻 新月菱形藻 毒性作用 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虾夷扇贝幼贝血清SOD、CA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受试生物,设置3种不同浓度的二甲苯、蒽、苯并[α]芘处理健康的虾夷扇贝,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0.01~1.0 mg·L^(-1)的二甲苯、0.002~0.2 mg·L^(-1)的蒽、0.001~0.1 mg·L^(-1)的苯并[α]芘处理6、12 h后,虾夷扇贝血清SOD活性升高,处理12 h后对血清SOD活性诱导率均高于处理6 h的;处理6 h后,血清CAT活性降低,而处理12 h后,血清CAT活性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效关系,表明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虾夷扇贝具有氧化胁迫作用,可能导致其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污染物处理6 h后,血清SOD活性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而处理12 h后,血清SOD活性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为开展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海洋贝类毒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关晓燕 王摆 董颖 李姝熳 高杉 刘卫东 周遵春关键词:二甲苯 虾夷扇贝 氧化胁迫 苯系物联合暴露仿刺参管足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分析苯系物(BTEXs)联合暴露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管足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Illumina Hi SeqTM2000测序技术,对1.0 mg·L^(-1)苯系物(B)联合暴露12 h后和对照组(C)的仿刺参管足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经Trinity软件进行de novo组装,获得了145 675条unigenes。利用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共注释了35 330条unigenes。对比分析苯系物联合暴露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了2 41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Log2Fold changes|≥1且FDR≤0.001),其中,上调表达和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1 049和1 369个。GOseq分析结果显示,158个DEGs显著富集在149个GO terms中,包括103个生物学过程、17个细胞组分和29个分子功能(P<0.05);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994个差异基因映射到268条代谢通路,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理过程与其他生物的同源基因参与的信号传导、癌症、外源性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代谢等过程相类似。上述结果为在转录组水平筛选苯系物的生物标志物,解析苯系物对仿刺参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潘泳嘉 周遵春 王摆 高杉 孙红娟 关晓燕 董颖 闫喜武关键词:苯系物 仿刺参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