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02008)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曾四清黄丽雯黄国超郭波胥秋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防艾滋病
  • 3篇健康
  • 3篇健康教育
  • 3篇艾滋病
  • 1篇知识
  • 1篇缺陷综合征
  • 1篇染病
  • 1篇综合征
  • 1篇外来工
  • 1篇免疫缺陷
  • 1篇免疫缺陷综合...
  • 1篇获得性
  • 1篇获得性免疫
  • 1篇获得性免疫缺...
  • 1篇获得性免疫缺...
  • 1篇干预
  • 1篇干预效果
  • 1篇干预效果研究
  • 1篇干预性
  • 1篇干预性研究

机构

  • 4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珠海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职业病...

作者

  • 4篇曾四清
  • 3篇谢丽燕
  • 3篇胥秋华
  • 3篇郭波
  • 3篇黄国超
  • 3篇黄丽雯
  • 1篇夏丽华

传媒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干预效果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评价不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干预效果。方法从前来珠海市疾控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外来工中随机选择4组干预对象,每组接受一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干预,包括阅读“艾滋病知识”折页(折页)、“了解艾滋病”海报(海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和观看“认识艾滋病”宣教录像片(VCD)4种材料。结合4种教材的核心信息设计统一调查表,内容包括干预对象的一般情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10个主要问题,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比较。结果共调查1 008人,干预前其对卖淫嫖娼、共用注射器吸毒、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2.5%、89.3%和86.6%;对蚊虫叮咬、同桌吃饭、日常生活与工作接触、握手拥抱等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36.3%、54.9%、63.3%和70.5%;对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为73.1%。折页、海报、手册及VCD 4组干预对象分别为251、248、257和252人,4组干预对象干预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总正确率分别为73.1%、75.2%、72.0%和69.1%;干预后分别为79.4%、84.6%、76.7%和84.7%;各组分别上升了6.3%、9.4%、4.7%和15.6%;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城市外来工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核心信息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干预效果不同,观看录像片的干预效果最佳,阅读手册的干预效果最差。
曾四清黄国超邓韶英郭波胥秋华黄丽雯谢丽燕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干预性研究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效果评价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评价4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该材料由课题组于2003-2005年间设计制作,包括“艾滋病知识”折页、“了解艾滋病”海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和“认识艾滋病”宣教片等4种。方法2005年12月在珠海市选取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8~60岁外来工为测试对象,随机分组对4种材料分别进行评价,各调查了251、248、257和252人,共1008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访者的一般情况和对材料信息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材料形式的生动性等8项指标的评价,采用分级定量赋分的方法进行量化评分,采用SPSS1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4种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总得分平均值分别为74.2±15.0、77.7±13.5、73.0±13.8和77.2±13.6,得分最高的是海报,为77.7±13.5分,最低的是手册,为73.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效果的差异,而材料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俗性、简明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是影响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结论海报是最适合用于城市外来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传播材料,其次是宣教片。
曾四清邓韶英黄国超郭波胥秋华黄丽雯谢丽燕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
传染病健康教育作用与内容探讨被引量:21
2005年
曾四清夏丽华
关键词:传染病健康教育
珠海市外来工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城市外来工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采用SPSS 10.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 025人。对20个问题的总回答正确率为56.0%。对艾滋病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的正确知晓率分别为92.8%、89.6%和87.1%;对蚊虫叮咬、同桌吃饭不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知晓率分别为36.0%和54.7%;对红丝带、艾滋病的发现时间、致病机理、世界艾滋病日等的正确知晓率分别为4.4%、6.5%、7.3%和12.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职业、工龄者之间比较,总回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有28.8%和36.2%的被调查者了解"四免一关怀"政策或"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政策;分别有34.4%、35.3%和63.1%的被调查者赞成针具交换、美沙酮替代疗法和推广使用安全套来预防艾滋病。结论外来工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大多数人对有关政策措施还不了解。这是今后应该加强宣传的重点。
曾四清郭波胥秋华黄国超邓韶英黄丽雯谢丽燕
关键词:外来工艾滋病知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