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X006)

作品数:14 被引量:103H指数:7
相关作者:乔清举张斯珉王汐朋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哲学
  • 6篇儒家
  • 4篇生态
  • 4篇生态意义
  • 4篇生态哲学
  • 2篇易传
  • 2篇哲学研究
  • 2篇中国哲学
  • 2篇诗意
  • 2篇天人合一
  • 2篇理气
  • 2篇冯友兰
  • 2篇《易传》
  • 1篇道家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之知
  • 1篇的士
  • 1篇形而上学
  • 1篇性情
  • 1篇性态度

机构

  • 13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乔清举
  • 1篇王汐朋
  • 1篇张斯珉

传媒

  • 2篇哲学动态
  • 2篇社会科学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德性之知:认识论视野下的张载生态哲学
2017年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纟因纟昷"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我"与宇宙本体的关系,间接架构起"我"对宇宙成员的道德关怀。张载肯定《中庸》由理性认知而致道德觉解的修养进路,并提出"大其心"的生态修养方法,即人的精神追求应印合宇宙生养万物的生态德性。
王汐朋
关键词:德性之知幽明民胞物与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通”的思想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12
2012年
"通"是儒家自然哲学"究天人之际"的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对象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的相互交换、吸收和影响;西方哲学无之。通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现象之间的通气;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通气;三是人自身的通气;四是人和人之间情感和精神的相通。自然现象之间的通气有"川,气之导也"、"宣气"、"山泽通气"、"天地交"、"山川出云"等说法,表明了自然的有机性、整体性和内在性。人和自然的通是二者间的一种交互性关系。人是自然的一个环节,这是天人合一的物理基础;人又是自然的恻隐慈爱者、欣赏者、赞美者,二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从而能够对于自然有感、有应,道德地对待自然,为天地立心。这种关系超出了物理意义而进入了精神的和审美的领域。这是人与自然相通的本质含义,表明了儒家哲学的生态本性。通的范畴对于当今建立生态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乔清举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
论儒家自然人性论与礼乐教育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来节制情感,防止其肆意妄为,进而使人产生道德意识,其作用是由外向内的;"乐"则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的引导人性,使情感油然而发,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礼乐教育从内与外两方面入手,培育并约束情感,借此陶冶人格,实现成德的目的。
张斯珉乔清举
关键词:儒家自然人性论礼乐性情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被引量:33
2014年
"中国哲学"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法国最早,德国最为系统和深入,日本最多;德、日均出现了多种多卷本的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中国哲学"在东亚的出现则是世界历史形成、东亚近代化的产物;其内涵是传统的断裂和对象性态度的形成。对整个世界范围的中国哲学研究进行反思可以看出,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研究,实质上只有"以西释中"一种模式;不同的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有不同的适合度;中国哲学的价值大多也是靠西方哲学来挺立的。这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提供了将西方哲学置于中国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考察的可能。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应采取诠释性的建设立场,以期在道德哲学方面对当今研究有所启发。
乔清举
关键词:中国哲学学科
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被引量:11
2012年
一问题的提出 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在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他说:“太极亦无动静。”…又说:
乔清举
关键词:朱子哲学理气哲学研究哲学范式首创者冯友兰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被引量:4
2013年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可称为得道尊严论。其方法是由被动、无为而致主动,与康德尊严论不同。其缺点是没有为人的欲望划出一条不可再削减的底线,故易导向尊严的破坏。庄子主张任何事物都有相等的尊严,其尊严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对康德思想的突破,有利于建立对自然的生态态度。宋明儒学的道德哲学是超自律论,其尊严思想是超自律道德尊严论。其要点是强调人通过修养功夫使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律。超自律是心与理的纯熟统一,是成圣的必要条件。朱子认为,圣人德盛,具有尊严。
乔清举
关键词:儒家道家尊严
朱子的境界论思想简论被引量:2
2012年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朱子哲学研究的范式采用的主要是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他的格物说,且把它作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问题,忽视了朱子哲学的中国特点。文章打破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运用冯友兰的境界论思想来研究朱子哲学,指出朱子关于道体流行、仁、孔颜乐处的论述,以及人在功夫纯熟后达到的心纯是理,发即中节的超自律道德思想,都是天地境界的内容。天地境界在朱子哲学中是人与自然的审美性统一,显示了朱子哲学高超的一面。
乔清举
关键词:冯友兰哲学境界
论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乔清举
关键词:祭祀生态儒家
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
一、问题之提起太极或理之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他说:"...
乔清举
文献传递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以《易传》为中心被引量:5
2011年
在哲学中,"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性质和规律。关于天道运行的机制,易学自然哲学的说法是"神妙万物"。神是阴阳运行的微妙、神秘、不知其然而见其功的作用,也是变化的动力;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律、秩序以及由这种节律所决定的应该采取的行动则是时和时序。儒家自然哲学的时与现代牛顿时间观不同。儒家的天道观是有机的、内在的,人和自然可以相互影响的。其自然规律,是生态性质的,是一种稳定性,而不是超出人为控制的必然性;可以因人的不当行为而遭到破坏。儒家自然哲学对于天道的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敬畏自然的生态态度,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乔清举
关键词:天道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