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M02)

作品数:14 被引量:97H指数:7
相关作者:庄平章龙珍冯广朋刘鉴毅晁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长江口
  • 5篇纹缟虾虎鱼
  • 5篇虾虎鱼
  • 4篇毒性
  • 4篇胚胎
  • 4篇胚胎发育
  • 3篇仔鱼
  • 3篇沉积物
  • 2篇毒性效应
  • 2篇幼鱼
  • 2篇早期发育
  • 2篇中华鲟
  • 2篇仔鱼发育
  • 2篇离子
  • 2篇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毒性试验
  • 1篇毒性作用
  • 1篇多环芳烃

机构

  • 14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唐山出入境检...

作者

  • 9篇章龙珍
  • 9篇庄平
  • 7篇冯广朋
  • 5篇晁敏
  • 5篇刘鉴毅
  • 4篇沈新强
  • 3篇王云龙
  • 3篇赵优
  • 2篇陈丽慧
  • 2篇王瑞芳
  • 2篇石小涛
  • 2篇张涛
  • 2篇伦凤霞
  • 1篇徐滨
  • 1篇赵峰
  • 1篇黄晓荣
  • 1篇罗刚
  • 1篇张俊
  • 1篇王妤

传媒

  • 4篇海洋渔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浸出液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着重加强长江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与效应评价研究,对于认识区域生态风险源具有指示意义。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为试验材料,对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浸出液毒性进行生物检测,研究浸出液中污染物对藻类生长和藻细胞内酯酶活性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沉积物浸出液对三角褐指藻具有毒性,以3号站毒性最大,该站使1 h时藻类细胞的酯酶活性增加3.1倍,4 d内藻类平均生长速率减少70%。经逐步回归分析,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与浸出液中Cu、Zn、Pb、Cd的含量显著相关(R=0.99,p〈0.05),酯酶活性与Cu、Pb、Cd含量显著相关(R=0.97,p〈0.05)。
伦凤霞晁敏
关键词:沉积物毒性效应三角褐指藻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对卤虫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1号和2号站沉积物对卤虫体内LDH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个毒性效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长江口南支各站因子得分F,F值大小可表征各站沉积物对卤虫综合毒性的强弱,各站F值排序为:2号(-1.59)<5号(-0.76)<8号(-0.42)<1号(0.06)<6号(0.62)<7号(0.78)<3号(1.31),2号站沉积物毒性最强,3号站毒性最弱。经逐步回归分析,因子得分F与沉积物中Cu、Cd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p<0.05),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Cu和Cd是对卤虫产生毒性效应的关键污染物。
晁敏伦凤霞王云龙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毒性卤虫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被引量:10
2009年
纹缟虾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口水域,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重要饵料,在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在人工繁殖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与仔鱼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温度、光照、pH等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上升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17~21℃是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胚胎发育有效积温模型为:N=3128.3/(T-4.36),温度系数Q10值为1.33~2.84;随着温度升高,仔鱼器官发育速度与卵黄囊被吸收速度加快,但存活率下降。不同光照周期中,长光照组胚胎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但孵化率低;仔鱼亦是长光照组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pH升高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孵化率升高,发育速度加快;高pH组(pH 7.5~9.5)水体中仔鱼发育较快,活力较好,发育特征亦更加明显,畸形率较低。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21℃,每昼夜光照12h以上,pH 7.5~9.5。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动可能会对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及其资源量产生一定影响。
冯广朋庄平章龙珍刘鉴毅
关键词:纹缟虾虎鱼光照周期胚胎发育仔鱼发育
氟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被引量:15
2009年
为检测氟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氟离子浓度梯度设置为0、100、200、300、400、500、600mg·L-1).结果表明,氟暴露后仔鱼出现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减弱等中毒症状,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与暴露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48h、72h、96hLC50分别为1014.10mg·L-1、288.28mg·L-1、181.18mg·L-1.经计算得出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安全质量浓度为1.81mg·L-1,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的浓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庄平王瑞芳石小涛章龙珍
关键词:毒性LC50
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王瑞芳庄平章龙珍石小涛刘鉴毅张俊
关键词:西伯利亚鲟鱼胚胎发育
制浆造纸废水曝露对藻类的毒性效应
2015年
以AOX含量为17.87 mg/L,CODCr含量为707.0 mg/L的化学制浆造纸漂白废水为实验液,开展其对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的96 h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用造纸废水对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的96 h-EC_(50)AOX浓度介于2.91~2.87 mg/L,COD_(Cr)浓度介于176.3~138.7 mg/L。与同等稀释条件下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的实验相比,藻类的敏感性较高。
夏枫峰晁敏沈新强王云龙
关键词:毒性效应AOX生长抑制率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对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各项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纹缟虾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6264.5—23587.2粒,与体长(L)、纯体重(E)呈二项式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F=5185.326—76.501L+3.237L^2(R=0.657),F=6300.372+863.948Wn+172.25Wn^2(R=0.732);与卵巢重(Q)呈指数相关,回归方程为F=6472.5e^0.519Q(R=0.598);与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生殖力(FL)为107.1—337.0粒/mm,主要与L、Wn和Q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FL=204.098—1.723L+0.029L^2(R=0.298),FL=176.063—1.984Wn+2.272Wn^2(R=0.440),FL=99.654+109,137Q-17.124Q^2(R=0.462);个体相对生殖力(FW)为1611.2—5623.8粒/g,主要与L、Wn和成熟系数(G)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Fw=15593.38—364.455L+2.623L^2(R=0.467),Fw=6118.327—1195.697Wn+111.559Wn^2(R=0.474),Fw=3905.178—93.145G+2.168G^2(R=0.558)。处于Ⅳ期的纹缟虾虎鱼卵分为大小两个卵径群,小卵径群变幅为0.093—0.227mm,占17.7%;大卵径群为0.426—0.730mm,占82.3%。
陈丽慧章龙珍冯广朋庄平赵优
关键词:纹缟虾虎鱼个体生殖力生物学指标卵径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8年
中华鲟为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幼鱼生活史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本文通过分别封闭中华鲟幼鱼不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侧线感觉、电感觉等),研究了这些感觉器官在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旨在为改进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科学依据。63尾实验鱼于2006年5—6月采集于长江口水域,实验鱼在试验开始前暂养适应2周,实验设计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期水温为24.5—27.0℃。实验结果显示:封闭视觉、侧线感觉和电感觉器官后幼鱼的摄食量与正常幼鱼(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嗅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34.76%。封闭触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73.80%。同一时间封闭嗅觉和触觉后,幼鱼的摄食量仅为正常幼鱼的17.01%。因此,可以推断嗅觉和触觉在中华鲟幼鱼觅食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庄平章龙珍罗刚张涛冯广朋刘健
关键词:中华鲟摄食
光照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0
2010年
测定了自然光周期(对照组,白天平均76 lx、晚上0 lx)、全光照(940 lx)和全避光(0 lx)三种光照周期下养殖70 d的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体重、全长、体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3种光照周期下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避光组中华鲟幼鱼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TRIG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REA与全光照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AST均无显著性差异。全光照组中华鲟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但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含量最高,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最高,LDH与全光照组和全避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LP与全光照组和全黑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三种光照周期下的无机离子含量除Mg2+外,Na+、K+、Cl-、Ca2+、P3+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章龙珍王妤庄平刘鉴毅赵峰冯广朋刘健
关键词:中华鲟血浆蛋白血脂无机离子
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被引量:8
2010年
2008年5月和8月先后2次采集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多环芳烃测定,研究其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在8.9-312.2ng·g^-1;PAHs组成以芘、菲、苯并[b]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为主,各站芘的含量均最高,本研究PAHs总含量与长江口、黄河口和鸭绿江口近期的调查数据相近,但明显低于珠江口和闽江口数据,以及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PAHs数据;PAHs环数组成以中、高环为主,表明长江口南支PAHs主要来源于相对高温条件下不完全燃烧过程。采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长江口南支PAHs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PAHs产生生态风险的概率较小(〈10%)。
晁敏伦凤霞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