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M03)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陈亚瞿施利燕全为民赵云龙朱江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湿地
  • 2篇长江口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盐沼
  • 1篇盐沼湿地
  • 1篇生境
  • 1篇生物量
  • 1篇物量
  • 1篇潮滩湿地

机构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全为民
  • 2篇施利燕
  • 2篇陈亚瞿
  • 1篇朱江兴
  • 1篇倪勇
  • 1篇赵云龙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上海市6个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崇明北滩、九段沙、青草沙、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的调查,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12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1.8%、22.3%和18.8%。6个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在生物量构成中,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类群,其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51%~97%之间,软体动物的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2%~48%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和杭州湾北岸湿地中,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崇明北滩、青草沙和南汇边滩,甲壳动物却是优势类群。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调查资料相比,近20多年来上海市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优势类群由个体较小的软体动物转变为平均体重较大的甲壳动物,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过度采捕、环境污染和生物促淤等因素)的强度干扰有关,也反映上海市潮滩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下降。
全为民赵云龙朱江兴施利燕陈亚瞿
关键词: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长江口
游泳动物对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生境的利用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长袋网(fykenet)采集了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内的游泳动物,分析了该类盐沼湿地的鱼类栖息地利用。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记录到游泳动物20种,其中鱼类15种,虾蟹类5种。生态类群主要以淡水性种类(10种)和河口性种类(6种)为主,洄游性种类(3种)和海洋性种类(1种)较少。从数量组成来看,游泳动物群落主要由安氏白虾(35.4%)、棕刺虾虎鱼(17.7%)、贝氏餐(17.7%)、长蛇鮈(9.2%)和日本沼虾(4.6%)等少数几个物种占优势。这些游泳动物大多为稚幼个体,表明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是许多鱼类和甲壳动物的重要育幼场所。
全为民倪勇施利燕陈亚瞿
关键词:盐沼湿地生境长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