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07)

作品数:29 被引量:136H指数:7
相关作者:彭永臻王淑莹苏高强汪传新郑冰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0篇污泥
  • 9篇剩余污泥
  • 9篇硝化
  • 9篇反硝化
  • 8篇酸化
  • 6篇水解酸化
  • 6篇脱氮
  • 6篇脱水性
  • 5篇碳源
  • 5篇脱水性能
  • 5篇发酵
  • 4篇脂肪酸
  • 4篇挥发
  • 4篇除磷
  • 3篇厌氧
  • 3篇厌氧发酵
  • 3篇渗滤
  • 3篇渗滤液
  • 3篇水解
  • 3篇脱氮除磷

机构

  • 28篇北京工业大学
  • 6篇哈尔滨工业大...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北京城市排水...

作者

  • 25篇彭永臻
  • 25篇王淑莹
  • 9篇苏高强
  • 6篇汪传新
  • 4篇郑冰玉
  • 4篇霍明昕
  • 4篇金宝丹
  • 4篇朱建平
  • 4篇邢立群
  • 4篇李晓玲
  • 3篇袁悦
  • 3篇苗蕾
  • 3篇王凯
  • 3篇李永波
  • 3篇袁泉
  • 2篇吴程程
  • 2篇朱如龙
  • 2篇王博
  • 2篇苗志加
  • 2篇张亮

传媒

  • 6篇中南大学学报...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化工学报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土木建筑与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SBR与脉冲进水SBR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研究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脱氮性能,采用ASBR联合脉冲进水SBR(脉冲SBR)处理高氨氮实际垃圾渗滤液。ASBR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d;中间水箱调节脉冲SBR的进水C/N(3~5)和NH4+-N浓度;脉冲SBR采用3次等量进水模式,运行周期分为4个缺氧段和3个好氧段,不投加外碳源,缺氧4利用污泥内碳源进行反硝化。结果表明,串联运行时期(157d)系统获得了高效的脱氮性能。ASBR进水COD为7 338~10 445mg.L-1,去除率在83%以上;脉冲SBR进水NH4+-N浓度分4个阶段逐步提高至912.0±41.7mg.L-1,总氮(TN)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总氮小于40mg.L-1;系统COD和总氮去除率分别在87%和97%以上。单个缺氧4进程内的内源反硝化速率(DNR)会由快变慢,而其平均理论内源反硝化速率(TDNRm)达到了1.531mgN.h-1.gMLVSS-1。在不使用物化预处理和不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渗滤液的深度脱氮。
王淑莹朱如龙王凯苗蕾
关键词:内源反硝化垃圾渗滤液
盐度对熟化发酵污泥再发酵产酸及脱水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了解熟化发酵污泥的性能及挖掘其剩余有机碳源和能源,向熟化发酵污泥中投加Na Cl与Na OH对熟化发酵污泥再发酵。通过投加0、5、15、20 g/L Na Cl,分别考察不同盐度对熟化发酵污泥再发酵性、内碳源再提取情况及脱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初期,5、15及20 g/L Na Cl试验组与0 g/L Na Cl试验组相比均可以促进熟化发酵污泥EPS释放且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其中熟化发酵污泥再发酵与原熟化发酵污泥相比水解率可提高36%,酸化率可提高34%,氨化率可提高40%。发酵后期5 g/L试验组与0、15及20 g/L Na Cl试验组相比加速EPS和可挥发性脂肪酸分解,同时发现,NH+4-N含量随着盐度提高而增加,PO3-4-P含量随着盐度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熟化发酵污泥再发酵后5g/L Na Cl条件下可改善发酵污泥脱水性,15及20 g/L条件下恶化了发酵污泥脱水性。
金宝丹王淑莹邢立群袁悦
关键词:发酵盐度挥发性脂肪酸脱水性
冻融对碱性发酵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考察冻融对碱性发酵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在自然条件(-19^-13℃)和恒温条件(-8℃)分别对Ca(OH)2和NaOH作为碱试剂的发酵污泥进行了冻融处理,测定了冻融过程中毛细吸水时间(CST)、粒径、70 minSV以及各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冻融对碱性发酵污泥能起到较好的调理效果:对Ca(OH)2作为碱试剂的发酵污泥,CST在自然条件下经6 h冰冻由101.5 s下降到了21.4 s,在-8℃条件下经24 h冰冻可以下降到18.5 s.对NaOH作为碱试剂的发酵污泥在自然条件下冻融72 h,CST由1 058.6 s下降到了33.9 s,而-8℃条件下仍然在300 s以上.通过对冻融过程各溶出物的分析,得出NaOH作为碱试剂的发酵污泥在冻融过程中SCOD(溶解性有机物)、蛋白、多糖、氨氮和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a(OH)2作为碱试剂发酵污泥的变化则不大,两种过程中有机酸的均有小幅度上升.试验表明冻融是一种较好的改善碱性污泥脱水性能并且获得较高有机物回收率的方法.
朱建平彭永臻李晓玲苏高强王淑莹
关键词:冻融脱水性能
温度对亚硝酸盐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在剩余污泥发酵系统中引入亚硝酸盐,构建亚硝酸盐型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考察温度对亚硝酸盐型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发酵性能、反硝化性能和污泥减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5℃时,反硝化能力相对较高,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0.6 mg/(g·d);不同温度系统发酵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35℃系统、25℃系统、45℃系统、55℃系统;在35℃时污泥减量性能最佳,其VSS去除率达31.5%。
袁泉王淑莹汪传新李永波
关键词:剩余污泥发酵反硝化
除有机物除磷系统中好氧反应时间参数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在序批式反应器中考察不同好氧反应时间(tAHR)条件下两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中除有机物除磷系统活性污泥吸附有机物和磷的能力,以及相应条件下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好氧反应时间为40~60 min时,系统对污水中有机物及磷的去除能力较强,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但胞内贮存物聚-β-羟基烷酸(PHA)与污泥碳含量随好氧反应时间的递增而缩短;当好氧反应时间为30 min时,系统对污水中有机物及磷去除效果较差,且系统发生严重的污泥黏性膨胀,不适合长期运行。综合考虑除有机物除磷系统在不同好氧反应时间下对有机物与磷的吸附效果、资源与能源回收的潜力及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推荐tAHR=40 min为"两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中除有机物除磷系统的最优好氧反应时间控制参数。
徐竹兵周亚旭王淑莹唐晓雪杨雄彭永臻
关键词:有机物城市污水
碱的类型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及脱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在温度35℃、pH=10条件下,对比研究了14d内剩余污泥在KOH、NaOH、Ca(OH)2和Na2CO3这4种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酸性能、脱水性能、氨氮和正磷酸释放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4种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解产酸能力、脱水性能、以及污泥减量情况。污泥水解能力排序为Na2CO3>NaOH≈KOH>Ca(OH)2;产酸能力排序为NaOH>KOH≈Na2CO3>Ca(OH)2;脱水性能排序为Ca(OH)2>Na2CO3>NaOH≈KOH,氨氮和正磷酸盐释放量排序均为为Na2CO3>NaOH≈KOH>Ca(OH)2。剩余污泥在Na2CO3条件下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去除率最高;但在NaOH条件下总悬浮固体(TSS)去除率最高。
苏高强霍明昕汪传新郑冰玉王淑莹彭永臻
关键词:剩余污泥脱水性能
剩余污泥在混合碱条件下发酵回收碳源和氮磷元素被引量:7
2013年
在35℃和pH=10的条件下,考察剩余污泥在NaOH,Na3PO4,NaOH+Na3PO4碱性条件下水解和产酸性能,以及剩余污泥发酵液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回收情况,并计算回收剩余污泥中碳源和氮磷元素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这3种碱性条件下具有较为相近的水解和产酸能力。但在NaOH+Na3PO4碱性条件下,剩余污泥发酵液中的磷酸盐和氨氮的摩尔比最接近1:1,因此最适合以磷酸铵镁沉淀的方式回收。使用NaOH+Na3PO4控制污泥的pH发酵,回收发酵液中的氨氮和正磷酸盐的效果与NaOH碱性条件下的相当,但剩余污泥中碳源和氮磷元素的回收成本在3种碱性条件下最低。因此,使用NaOH+Na3PO4控制剩余污泥pH发酵,可以优化回收剩余污泥中碳源和氮磷元素的过程。
苏高强汪传新彭永臻
关键词:剩余污泥水解酸化
pH对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批次试验,在(30±1)℃的条件下,投加NO2--N研究不同pH(5,7,9及不控制pH)对于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污泥溶解、基质释放、污泥减量及反硝化的影响,以寻求系统高效运行的较佳pH。试验结果表明:pH为5的条件下,污泥溶解产生的多糖经反硝化利用后的剩余量远远高于其他条件下的剩余量,最大值出现在第18天,为648.9 mg/L,而pH为5和9时蛋白质浓度较高,最大值出现在第15天pH为9时,为701.5 mg/L;在整个试验期间,PO43--P浓度在pH=5时最大,而NH4+-N最高浓度却出现在pH=9时;系统在不同pH条件下均出现一定的污泥减量。此外,根据NO2--N浓度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反硝化性能的优劣排序为pH=9,pH=7,pH不调,pH=5。综上可知,剩余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系统较佳的pH为9。
王博霍明昕王淑莹袁泉李永波彭永臻
关键词:PH反硝化污泥减量
基质投加方式对污泥碱性发酵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研究低温条件(15±2)℃下投加方式对剩余污泥碱性发酵的影响,将剩余污泥分别在Na OH、KOH、Ca(OH)2和混合碱(Ca(OH)2和KOH)4种碱性(p H=10±0.2)系统中进行发酵,并在系统稳定后依次改变污泥投加方式(1次投加污泥、平均2次投加和平均3次投加),分别对发酵体系的剩余污泥溶液化、溶解性蛋白质、溶解性多糖、挥发性脂肪酸(SCFAs)和关键酶(水解酶和辅酶420(F420))进行研究.研究发现,4种碱性发酵体系中,不同投加方式对剩余污泥的水解和酸化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SCOD随着污泥投加次数的增加略有减小,但是发酵液中可溶性的蛋白质和多糖有增加趋势.水解酶活性随着污泥投加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Na OH和KOH发酵体系中,辅酶420随着投加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混合碱发酵体系中其活性基本不变,而在Ca(OH)2发酵体系中其活性则降低.Na OH、KOH和混合碱发酵体系产酸能力随投加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但是Ca(OH)2发酵体系酸化能力则先增大后少量降低,由此发现,Ca(OH)2发酵体系水解及产酸能力较为稳定,同时该体系中乙酸/SCFAs最大,高于其他发酵体系的10%左右.
金宝丹王淑莹邢立群彭永臻
关键词:投加方式水解酶
高氨氮污泥脱水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启动及稳定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A/O-CSTR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脱水液。进水氨氮浓度浓度约为375 mg/L,C/N比小于1.0,反硝化碳源明显不足。A/O反应器完成短程硝化反应,CSTR定期投加初沉污泥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两者联合达到总氮去除的目的。实验研究短程硝化反应的启动过程,以及CSTR出水回流对短程硝化和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A/O反应器亚硝酸盐积累率迅速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CSTR有效利用初沉污泥实现了稳定的反硝化。出水回流有利于提高总氮去除率,在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平均总氮去除率达到85%以上。
张亮王淑莹张树军吴程程甘一萍孟春霖彭永臻
关键词:污泥脱水液短程硝化游离亚硝酸初沉污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