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90490)

作品数:96 被引量:4,562H指数:40
相关作者:李保国王式功董光荣尚可政吕贻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35篇天文地球
  • 17篇生物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土壤
  • 16篇荒漠化
  • 11篇植被
  • 11篇沙漠化
  • 11篇生态
  • 11篇气候
  • 11篇绿洲
  • 10篇水分
  • 9篇土地利用
  • 8篇沙尘
  • 8篇气候变化
  • 7篇沙尘暴
  • 7篇土壤水
  • 7篇尘暴
  • 6篇地下水
  • 6篇沙地
  • 6篇土壤水分
  • 6篇群落
  • 6篇毛乌素沙地
  • 5篇地理信息

机构

  • 27篇中国农业大学
  • 2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兰州大学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甘肃省治沙研...
  • 8篇中山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莱阳农学院
  • 2篇中国防治荒漠...
  • 1篇佛山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联合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

  • 19篇李保国
  • 13篇王式功
  • 11篇董光荣
  • 10篇刘世荣
  • 10篇吕贻忠
  • 10篇尚可政
  • 9篇杨德保
  • 8篇陈焕伟
  • 7篇董玉祥
  • 7篇马兴旺
  • 6篇慈龙骏
  • 5篇崔向慧
  • 5篇朱启疆
  • 5篇贾宝全
  • 5篇吴波
  • 5篇安树青
  • 5篇王兵
  • 4篇马全林
  • 4篇郭青霞
  • 4篇程晓莉

传媒

  • 16篇中国沙漠
  • 8篇生态学报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Chines...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水利学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4
  • 18篇2003
  • 21篇2002
  • 24篇2001
  • 12篇2000
  • 3篇1999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源异戊二烯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14
2002年
异戊二烯为植物挥发的众多有机碳氢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合成和释放对全球尺度上的C素平衡、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论述了影响异戊二烯释放的主要因子,异戊二烯的释放量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它可能的生态意义,指出了研究多重环境胁迫与异戊二烯合成和释放的关系的必要性.
崔骁勇赵广东刘世荣
关键词:植物释放异戊二烯生态意义环境胁迫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被引量:18
2001年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 ,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 ,为 2 1 8 1→ 74 8 7→ 1 55 6g m2 。随着季节的变化 ,由于优势种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 ,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上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 ,在 0~ 2 0cm占 76 9%~86 3% ;随着高度的增加 ,植被生物量剧减 ,其中 1 0 8%~ 1 6 7%在 2 0~ 30cm ,2 2 %~ 7 5%在 30~ 4 0cm ,0 6%~ 2 9%在 4 0cm以上。地下生物量 85 5%~ 1 0 0 %在 0~ 2 0cm ;9 7%~ 1 2 0 %在 2 0~ 4 0cm ,0~ 2 5%在4 0cm以下。在植被生物量的累积过程中 ,本氏针茅群落和本氏针茅 +枯油蒿群落处于先消耗后累积状态 ,累积率分别为 -0 2 9~ 0 4 2和 -0 4 7~ 0 74 ;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和油蒿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消耗状态 ,累积率为 -0 0 4~ -0 4 0和 -0 2 3;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累积率为 0 1 4~ 0 2 9和 0 52~ 0 0 4。
程晓莉安树青陈兴龙李国旗刘世荣
关键词:荒漠化植被生物量群落演替
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被引量:13
2007年
本研究以中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计算了大同市南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单价,结合该区1987年和2002年Landsat TM/ETM+影像分类数据,借助Fragstats和ENVI软件支持进行了矩形单元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模拟,然后采用ENVI的波段运算功能、分类功能进行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同市南郊区1987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正生态服务区面积大于负生态服务区面积,但生态服务质量等级都不高。1987年平原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山丘区,2002年山丘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平原区。大同市南郊区从1987年至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且以轻度增加为主。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山丘区,生态服务减小区面积大于山丘区。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减小区面积;山丘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面积。
郭青霞陈焕伟周欣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03年
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植被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当草地生态系统演变为以灌丛为主的生态系统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形成以灌丛为核心的'肥岛';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如亚马逊盆地通过降尘每年获得的磷为1~4 kg/hm2.水蚀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灌丛生境每年径流的损失量比草地生境的径流损失量大得多,而且草地生境发生荒漠化时其灌丛的入侵可能与土壤氮素的损失有关.在荒漠化地区,火烧可导致凋落物中43%的全氮在燃烧中逸失,火烧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频繁的火烧会导致灌丛草原的'肥岛'消失.对荒漠化地区自然土壤的农业开垦一般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下降,风蚀作用加强而往往导致土壤退化;但经过恢复植被和土壤改良,表层土壤养分可明显提高.目前专门针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模型尚未报道;但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区,针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N、P、S等养分循环已经有不少模型,如EIPC模型、SPUR模型、CENTRUY模型等;它们也可以用来揭示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循环以及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模型进一步与GIS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更有现实价值.文章从多方面概括了风蚀、水蚀、火烧、植被演替、农业措施对荒漠化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目前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和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定量化研究现状.
吕贻忠马兴旺
关键词:荒漠化土壤养分风蚀水蚀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被引量:38
2003年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发现从本氏针茅 ( Stipa bungeana)、本氏针茅 +油蒿 ( Artemisia ordosica)、油蒿、油蒿 +牛心朴子 ( Cynanchumkomarovii)、牛心朴子群落的 5个退化系列群落中 ,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异质化程度及其相关范围变化非常明显。变异函数的基台值 ( C0 + C)在 5个退化群落中的变化表明 ,在本氏针茅群落中 ,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较低 ( 0 .48) ,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增强 ( 1 9.47) ,油蒿群落显著增强 ( 1 5 2 2 ) ,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减弱 ( 1 71 .6) ,牛心朴子群落显著减弱 ( 4 .1 64)。变异函数的相关范围 ( A0 )表明 ,在本氏针茅群落空间相关范围较小 ( 5 3.9cm) ,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增加 ( 77.8cm) ,油蒿群落减小 ( 5 1 .7cm) ,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增加 ( 62 .9cm) ,牛心朴子群落增加 ( 94.6cm)。空间变异比分析表明 ,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 ( 74.2 %~ 80 .7% )。空间分布格局图 ( Kriging map)分析进一步显示 ,退化群落中植被地上生物量格局变化显著。从本氏针茅群落退化到油蒿群落的中度荒漠化过程中 ,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的增强。
程晓莉安树青钦佩刘世荣
关键词:地统计退化群落空间异质性
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退化现状、特征与恢复对策被引量:71
2003年
民勤全县共有人工梭梭林近3.5万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1.5%,在民勤固沙林中占主导地位.但目前除水库与环河周围外,人工梭梭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并表现为建群种梭梭光合强度减弱、群落盖度降低、梭梭种群优势度下降、林地土壤含水率下降、组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地表土壤结皮破坏、风蚀作用增强等特征.梭梭林的退化,直接威胁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其恢复与重建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提出控制梭梭林密度、人工集雨、布设粘土或新型材料沙障、引进与培育抗旱新品种、特殊区域应用喷灌技术补水、补充水源不断恢复民勤地区的地下水位等措施,以期达到恢复与维持梭梭群落稳定发展的目的.
王继和马全林
关键词: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固沙林
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7
2000年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与粮食的波动性正好相反 ,从牧区向农牧区逐渐加大 ,在张北尚义一带形成高中心。在温饱型的热量营养标准下 ,人口的绝对和相对超载状况同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成正比 ,线性相关在 0 .83以上 ,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一致。由此表明 ,草场开垦面积大 ,作物结构单一 ,种植业比重高 ,人口超载严重 ,波动性就高 ,农牧业的不稳定性就增强。生态脆弱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气候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第一性生产力受气候特别是高跃变降水的强烈制约 ,另一方面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滥垦给予了加强和放大。所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波动性的高低实质上是对农林牧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人口超载状况和整个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反映。因而 ,也是度量生态脆弱带脆弱度的实用指标之一。
孙武侯玉张勃
关键词:波动性土地生产力人口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个体分布格局与土壤元素异质性被引量:40
2003年
应用复合个体-距离法分析了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氮元素的异质化过程。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大多表现出不同尺度下的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但多种群的个体分布格局在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中出现均匀分布;优势种油蒿和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在油蒿+牛心朴子群落中均出现了均匀分布。土壤元素在单一优势种群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油蒿群落中异质化程度最强;在共优势种本氏针茅+油蒿群落中,出现了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油蒿+牛心朴子群落中,异质化程度相对减弱。由于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使共优势种群落出现植物的均匀分布,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土壤有机质的异质化过程,然后才表现为土壤氮的异质化过程。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表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某些元素的异质化。
程晓莉安树青李远卓元午管永健刘世荣
关键词:均匀分布土壤水分养分竞争草地退化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被引量:75
2004年
本文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沙地固定的时间越久,其下的生物结皮越多,厚度也越大,结皮的厚度在0.3~1.5cm之间;在流动沙丘表面形成生物结皮后,结皮中的颗粒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0.25~0.05mm级别的粗砂粒明显减少,而且随着结皮形成的厚度增加,其减少的幅度越大,最大减少的幅度可达30%;随着结皮厚度的增加,结皮的容重也明显增大,室内测定的毛管持水量明显增加,表现出强烈'非孔隙吸水现象'.但较厚的生物结皮也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也是导致老固定沙丘植物群落衰退的原因之一.结皮厚度越大,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也越高,且以沙地柏下的各种养分含量最高,结皮中的最高有机质含量是流沙的13.5倍(未除去生物残体时),说明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养分富积作用.随着有机含量的增加,其C/N和C/P比呈增加趋势,而pH有轻微的下降趋势.总之,通过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的初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对沙地的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崔燕吕贻忠李保国
关键词:生物结皮养分水分理化性质
^(137)Cs法测定青藏高原土壤风蚀的初步结果被引量:71
2000年
^(137)Cs作为大气核试验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的一种良好的示踪源.在青藏高原风蚀地区应用^(137)Cs法研究了土壤风蚀的现代过程,初步查明青藏高原^(137)Cs背景值及其分布;通过^(137)Cs剖面分布态势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土地的现代风蚀过程,认为灌丛沙堆和半固定沙地经历了风沙蚀积的交替过程,而草地和旱作农田均表现为单一的风蚀过程;经^(137)Cs模型计算,青藏高原风蚀地区土壤风蚀速率平均为47.59t·(hm~2)^(-1)·a^(-1),处于中度侵蚀标准.
严平董光荣张信宝张一云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