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8595)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田广永彭志强徐达传何永垣付万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番禺区人民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镜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至岩下斜区的应用解剖学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cm。结论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 彭志强田广永徐达传付万新
- 关键词:内镜岩斜区锁孔远外侧入路
- 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为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1:3,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平面的水平距离为:右侧(9.1±1.3)mm,左侧(9.6±1.8)mm。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人路可显露岩斜区的一些重要结构,清晰显示脑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道后唇均可以作为神经内镜下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定位岩斜区及其周围结构的标识。
- 彭志强田广永何永垣徐达传
- 关键词:手术入路乙状窦迷路锁孔神经内镜
-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 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
- 关键词:锁孔入路神经内镜神经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