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3JJD820016)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中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当代中国政治
  • 1篇道德
  • 1篇哲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论
  • 1篇中国政治
  • 1篇中西
  • 1篇中西比较
  • 1篇历史启示
  • 1篇历史演进
  • 1篇家国一体
  • 1篇兼及
  • 1篇国家观
  • 1篇法治
  • 1篇法治文明

机构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3篇张中秋

传媒

  • 1篇中国法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法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兼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的意义被引量:15
2014年
本文认为家国一体观是传统中国最广泛持久的国家观,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家与国的同构;一是家与国的共理。所谓家与国的同构是指家与国(包括法)都是一体两元主从式多样化的构成,这是它的形式结构;所谓家与国的共理是指国家政治(包括法)道德化,这是它的内涵实质,而贯通它们的是传统中国的道德文化原理。家国一体观是一种适合传统中国且至今还有影响的国家观,但它本质上仍是一种传统的臣民国家观,因此,分析其得失并加以取舍,这既是历史又是现实的课题。对当代中国而言,政治道德化不必要,但对政治和法律(包括为政者和执法者)的道德要求不能放弃,同时充实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现代政治原则,以使我们从传统的臣民国家观转变为现代而又不失中国内涵的公民国家观。
张中秋
关键词:家国一体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被引量:21
2014年
本文以法文化的视野和法哲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和揭示了传统中国法的精神,进而探讨它的哲学及其意义等相关问题。认为传统中国法的精神是道德人文,亦即在人为称首的思想指导下,以仁义为内核的重生与讲礼的对立统一。在有机宇宙观下,重生与讲礼对立统一的理想是和谐、合理、公平。如果与近代西方法相比较,传统中国法的道德人文精神存在着宗法血缘和专制等级的缺失,但更有超越宗法血缘和追求合理秩序的普适性,因此并不违背人类法律的内在使命和基本价值;而且这个精神扎根于万物有序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理,是中国人固有的世界观及其正当性所在,亦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的思想根源,甚至还有可能是我们创新中国法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张中秋
关键词:哲学
中西法治文明历史演进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对中西法治文明的历史演进进行比较,指出与人类文明总体性质相一致,法治文明体现了人类对生活有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共同追求,但从人类社会治理模式上说,由于人类文明的不同起源和特性,导致了人类追求法治文明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中国法治文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先秦的礼乐文明、秦汉至明清的礼法文明和清末向现代法治文明的转型,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法治文明模式。现代西方法治虽然形成于近代,但其文明渊源和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并历经罗马帝国、中世纪和近代启蒙而发展成今天的样态,成为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和意义的法治文明模式。今天,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继续汲取西方法治文明的精华,同时亦要重视和吸收中国法治文明的独特性和历史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治国家提供必不可少的文化自信和思想资源。
张中秋
关键词:法治文明中西比较历史启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