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5JJD770121)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曾雄生赵九洲王利华方万鹏余新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环境史
  • 1篇端午
  • 1篇饮食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史学
  • 1篇衰败
  • 1篇宋代
  • 1篇天人之际
  • 1篇准静态
  • 1篇自然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方法
  • 1篇卫生史
  • 1篇历史研究
  • 1篇环境保护
  • 1篇防疫
  • 1篇佛教
  • 1篇北宋
  • 1篇猜想
  • 1篇传统史学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曾雄生
  • 1篇赵九洲
  • 1篇余新忠
  • 1篇王利华
  • 1篇方万鹏

传媒

  • 3篇南开学报(哲...
  • 2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与限度——以环境史为中心的几点思考被引量:5
2011年
在20世纪中国史学走向现代的进程中,自然科学方法入史的命运几经沉浮。环境史学是以研究历史上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为鹄的的新史学,从治史理念到研究内容,再到研究方法,均不啻为世纪之交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环境史学的兴起为自然科学方法名正言顺地入史提供了可能。环境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由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决定,自然科学方法入史在存在可能的同时又存在限度。
方万鹏
关键词:环境史自然科学方法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与应对方法被引量:15
2011年
目前,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这对环境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加以纠正。环境史并非完全等同于环境变迁史,学者们需在学理上突破历史地理的藩篱,拓展研究领域并转换视角。环境史也不能与环境保护史混为一谈,我们不应持有激进的环保主义立场,要努力规避衰败论的认知与叙述模式。环境史学与传统史学间也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应理清环境史学与传统史学间的关系。环境史重视环境在人类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但也绝不忽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
赵九洲
关键词:准静态传统史学
卫生史与环境史——以中国近世历史为中心的思考被引量:5
2009年
卫生史与环境史不仅在研究旨趣上相当一致,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交集,卫生史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同样也是环境史的研究课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卫生史可以囊括在环境史之中,而是说就环境史研究来说,从卫生史的角度切入来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这除了内容和旨趣上接近等缘由外,还因为从卫生史的视角出发,对促进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并更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学术颇有助益,而且从卫生史的角度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而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余新忠
关键词:卫生史环境史
端午风俗中的人与环境——基于社会生态史的新考察被引量:12
2008年
采用社会生态史的立场,对端午风俗特别是饮食和防疫习俗进行新的考察,可见:端午风俗根植于古老的"恶月"观念,其主题是通过各种活动,顺应时气之变化,应对溽暑季节不利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威胁。作为端午的标志食品——粽子"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和因屈原而作等说法,均系后人的曲解和附会,实则具有古老悠久的南方饮食文化渊源,是端午民俗主题下的一种功能食品,其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反映了饮食方式与风俗对于生态环境的密切依存关系;以避邪、止恶、驱毒和防疫为主的端午民俗事象非常繁杂,但具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既反映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亦反映了古人对环境威胁的认识和应对。
王利华
关键词:端午饮食防疫生态环境
北宋熙宁七年的天人之际——社会生态史的一个案例被引量:13
2008年
雨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的收成,乃至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其中的雨水条件,对于农业和江山社稷的重视使得中国人十分关注自然界中的雨水情况。但在传统中国,雨水又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雨水被视为有意识的人间主宰者"天"所发出的一种信号,被赋予了许多自然以外的意义。雨水之发生与否往往又被看作是人事的结果,而雨水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又进一步放大了雨水的作用。因此,雨水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历朝列代都十分注意雨水状况,并在做出相应解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一部雨水的历史,也是一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历史。宋代熙宁七年的事例就展示了古人对于雨水的认识,社会在面对灾害性天气时所做出的反应等。
曾雄生
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被引量:7
2008年
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曾雄生
关键词:宋代环境史佛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