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011SQRW077)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吕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德育
  • 2篇教育
  • 1篇大学课堂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道德能力
  • 1篇德教
  • 1篇德能
  • 1篇演进
  • 1篇仪式
  • 1篇中道
  • 1篇中国公民
  • 1篇人民
  • 1篇少年
  • 1篇视阈
  • 1篇青少年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视阈
  • 1篇教育主体
  • 1篇解构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吕卫华

传媒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江苏高教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德育解构被引量:2
2014年
身体是每个人自我的标志性特征,身体意向涵盖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型容貌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以及主观层面的评价和感受。对身体意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层面能否健康发展;对外表吸引力的肯定程度,是青少年建构身体意向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有效预测其同伴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考察因素。偏见和歧视、社会影响和人际知觉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建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发挥德育的功能,正视大众传媒和重要他人的效应,审视"多数的无知"的消极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引发的态度问题,引导青少年获得客观全面的自我认同、积极正向的自我定位。
吕卫华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
新民—人民—公民:演进中的中国公民教育主体
2014年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性追寻的一种表征和必然,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塑造新民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公民意识启蒙的发轫,纯化人民深刻铭刻着社会主义公民身份设计的烙印,回归公民理应成为现代中国公民身份重塑的指向。重新梳理中国公民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脉络,或可为现时中国公民教育提供镜鉴。
吕卫华
关键词:人民公民公民教育
大学课堂仪式的德育维度被引量:2
2014年
课堂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梦想与希望,它改变人的知识、智慧和人生。有别于课堂教学中的其它活动,课堂仪式具有稳定的形式而且特别注重形式,具有鲜明的行为规范,以及超越行为本身的意义等特征。课堂仪式作为大学课堂生活中独具象征性、表演性、文化性和系统性的生活景观,具有独特的德育意蕴、德育价值。大学课堂仪式生成了德育场域,提供了德育素材,培育了德育情感。大学课堂仪式是充盈德性的生活,蕴含着道德规范,传递着道德观念。在重视大学课堂仪式德育价值的同时,仍须对其德育效果时刻加以警惕。
吕卫华
关键词: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道德能力培养的传承意义
2012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关注人生、注重道德、长于伦理。通过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善的智慧,关涉伦理、品德、修身、养性等的阐述,为重新思考这些博大精深思想内容的当代意义,从而思考道德能力培养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人性善恶"之争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人性根据,"义利理欲"之辩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修身为本"之道是道德能力培养的路径依赖。
吕卫华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能力道德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