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34)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4
相关作者:徐辉龙丘学林孙金龙詹文欢沈建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断裂带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裂带
  • 2篇红河断裂
  • 2篇红河断裂带
  • 2篇分段性
  • 1篇低速层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第四纪
  • 1篇盐岩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应力场
  • 1篇震中
  • 1篇震中区
  • 1篇碳酸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孙金龙
  • 5篇徐辉龙
  • 4篇丘学林
  • 2篇沈建伟
  • 2篇李亚敏
  • 2篇施小斌
  • 2篇詹文欢
  • 1篇朱俊江
  • 1篇赵明辉
  • 1篇王月
  • 1篇吴业彪
  • 1篇吴鹏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粤东南澳—澄海海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孙金龙徐辉龙吴鹏吴业彪丘学林詹文欢
关键词:沉积环境演变
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
红河断裂带位于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是东南亚一条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在印-澳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红河断裂带成为块体运动的重要边界。作为华南亚板块和印支亚板块的分界线和主位移带,同时又受到欧亚板块、印-澳板块...
李亚敏徐辉龙施小斌孙金龙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分段性
文献传递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被引量:36
2006年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一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 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 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徐辉龙丘学林赵明辉孙金龙朱俊江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地壳结构低速层
中国南沙美济环礁中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位于中国南沙群岛中的美济礁是由珊瑚礁环围绕泻湖形成的.在珊瑚构成的礁环上既有突起的小珊瑚岛(在礁环上的小补丁礁)也有低缓的礁沙丘,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发育在环礁底部周围和斑块礁塔的珊瑚上或礁沙丘的珊瑚断枝上,生长形式主要为绒毛状、发状或细刺状、胶块状、席状或结壳状,一般发育在0~15m水深环境中.这些微生物沉积可能是由丝状蓝菌的自然种群经钙化后形成.它们的生长位置:(1)与Acropora共生的球茎状珊瑚上;(2)块状的Galaxea fascicularis丛体上;(3)死亡的Montipora digitata丛体上;(4)死亡的Acropora teres上,一些发状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覆绕这些珊瑚断枝生长.研究证实了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中国南海珊瑚礁沉积中的发育,显示出微生物作用过程在现代珊瑚礁系统形成中的重要性.其研究结果对确定地质时期形成微生物岩(microbialite)的微生物的特征和成分,以及对评估现代珊瑚礁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及其在现代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提供了地质时期浅水环境中形成的古微生物岩现今类比的证据,并且结合古微生物岩的沉积学研究来了解其生长控制机理.
沈建伟王月
关键词:南沙群岛
粤东海山岛全新世硬壳灰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厦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0mm,肢结茂好,密实。硬度大,岩层以低角度向海倾斜,倾角小于15°。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性,本文将该处碳酸盐岩定为硬壳灰岩,而非前人所定的海滩岩或贝壳堤岩。据^14C测年数据,自下而上获得典型地质剖面上3个层位的年龄分别为3080±90、1920±75和1330±60aBP,可以确定该处硬壳灰岩形成于中全新世末期至晚全新世,对应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期。海山岛的硬壳灰岩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进的滨浅海环境,指示相应时期古海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的高程。沿山麓分布的硬壳灰岩指示相应时期的潮闾带,它与发育于海拔8~9m高处的海蚀剥槽共同指示古海岸线位置。
孙金龙徐辉龙丘学林沈建伟詹文欢
关键词:碳酸盐岩全新世
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被引量:14
2008年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得如下新认识:(1)红河断裂带北西段由于受印-藏碰撞影响而显现出挤压应力场特征,断裂活动具有逆断特征和局部拉张应力场下的正断特征;(2)中段作为华南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的主体剪切活动带,显现剪切应力场特征,断裂以剪切活动为主;(3)南东段在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础上,受到深部物质抬升、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影响,而表现出张扭应力场性质,断裂活动显现张扭特征。
李亚敏徐辉龙孙金龙丘学林施小斌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红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段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