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3)

作品数:36 被引量:180H指数:9
相关作者:殷学博曾志刚刘长华王晓媛汪小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海底
  • 7篇东太平洋
  • 7篇东太平洋海隆
  • 7篇海底热液
  • 6篇热液
  • 6篇海底热液活动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岩浆
  • 5篇海槽
  • 5篇沉积物
  • 5篇冲绳海槽
  • 5篇N
  • 5篇烟囱体
  • 4篇山岩
  • 4篇火山
  • 4篇火山岩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岩浆演化
  • 3篇台湾岛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国立中山大学

作者

  • 19篇殷学博
  • 16篇曾志刚
  • 14篇刘长华
  • 13篇王晓媛
  • 10篇汪小妹
  • 8篇李安春
  • 8篇张国良
  • 5篇袁春伟
  • 5篇黄朋
  • 4篇陈代庚
  • 4篇余少雄
  • 4篇徐兆凯
  • 3篇蒋富清
  • 3篇彭晓彤
  • 3篇周怀阳
  • 2篇张春晖
  • 2篇陈俊兵
  • 2篇陈帅
  • 2篇陈镇东
  • 2篇付永涛

传媒

  • 9篇海洋科学
  • 7篇中国科学(D...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台湾海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5篇2007
  • 13篇2006
  • 1篇200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里亚纳岛弧南部前弧方辉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来自马里亚纳岛弧南部前弧的方辉橄榄岩是一种高度亏损的橄榄岩,其中含少量的单斜辉石(0.7vol%).在方辉橄榄岩中发现两种类型的角闪石:镁角闪石与单斜辉石密切伴生,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7%)和较低的Mg#;透闪石在斜方辉石周围出现,具有较低的Al2O3含量(<2%)和较高的Mg#.单斜辉石和镁角闪石的原始地幔标准化的REE分配模式显示HREE相对LREE的富集,且镁角闪石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单斜辉石.透闪石的微量元素含量远低于单斜辉石.与深海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相比,马里亚纳岛弧南部前弧的方辉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出现大量微量元素的相对富集,只有Ti和HREE等少量元素除外.岩石特征和单斜辉石、角闪石微量元素特征暗示这些方辉橄榄岩经历了2个阶段的交代作用.含水熔体的渗透交代引起了Al,Ca,Fe,Mg,Na和大量微量元素的迁移.在含水熔体中,LILE和LREE相对于HREE和Ti更活跃,并且大部分微量元素在含水熔体中的活动性显然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陈俊兵曾志刚
关键词:单斜辉石角闪石方辉橄榄岩交代作用马里亚纳
去除有机质前后海底沉积物对稀土元素吸附能力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为更好地了解有机质对沉积物吸附稀土元素能力的影响,对珠江口和南海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之前和之后进行了稀土元素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前后对稀土元素的吸附呈现基本相同的规律,只是吸附量有所不同。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之后对稀土离子的吸附能力比去除有机质之前大大降低;沉积物对各种稀土元素吸附量降低的百分比为:珠江口沉积物对Yb的吸附量减少了47.24%,对La的吸附量减少了75.50%,对其它元素的吸附量减少介于47.24%—75.50%之间;南海沉积物对Sm的吸附量减少了35.93%,对Ho的吸附量减少了45.41%,对其它元素的吸附量减少介于35.93%—45.41%之间。
孟妍伏美燕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质稀土元素
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新型铁锰结壳的特征和成因被引量:10
2006年
对取自东菲律宾海深水区致密—半固结沉积物表层的新型铁锰结壳典型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及加速器质谱研究。结壳的组成矿物主要有δMnO2、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与海山结壳相比,其Mn、Co、Ni、Zn、Pb含量均较低,而Fe、Cu、Al含量则相对较高。Mn/Fe值平均仅为0.24,也低于海山结壳Mn/Fe的平均值。相关性分析、元素分配系数分析及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等结果均表明,研究区结壳为一新型边缘海深水水成结壳,与海山水成结壳间存在一定差异。结壳的物质组分主要来自于同期海水,同时碎屑物质对其形成也有一定贡献;并且它们自形成以来没有遭受明显的成岩后期改造和元素再迁移,具有较高的古海洋学应用价值。
徐兆凯李安春蒋富清孟庆勇刘建国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东菲律宾海
铀系碳酸盐标准物质的年龄测定
2007年
铀系不平衡方法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自然界中放射性核素测定地质年龄的方法,在海洋学、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到现今为止,铀系不平衡测年方法已经非常成熟。本文介绍了碳酸盐测年方法及实验流程,并对两个国内铀系碳酸盐标准物质进行测试,把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获得的数据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
殷学博曾志刚刘长华王晓媛袁春伟
关键词:年龄测定
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烟囱体的生长模式研究现状被引量:7
2006年
刘长华曾志刚殷学博
关键词:海底热液硫化物海底热液活动热液矿床
铀系不平衡与洋中脊下的岩浆形成及其迁移过程
2008年
综述了20多年来洋中脊新生玄武岩中铀系不平衡研究成果,分析了铀系不平衡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铀系不平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1)玄武质岩浆中230Th/238U不平衡可能产生于石榴子石稳定的深部源区,也可能来自230Th的"内部增长"(in-growth),过剩230Th更可能形成于含铝单斜辉石;(2)226Ra/230Th不平衡可能来自岩浆的形成过程,也可能来自岩浆迁移过程;(3)铀系不平衡与岩浆滞留时间和上升速率紧密相关,226Ra的大量过剩显示,这个不平衡事件形成于8ka以内,如果不考虑玄武质岩浆迁移过程的事件,则意味着岩浆迁移时间不超过8ka。提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准确模拟地幔部分熔融条件并测定铀系子体在熔体/地幔残留相间的分配系数;②提出更合理的结晶分异模型;③探索流体对226Ra/230Th不平衡的影响。
张国良曾志刚殷学博
关键词:洋中脊玄武岩铀系不平衡
冲绳海槽岩浆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2008年
借助冲绳海槽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讨论了海槽不同区段岩浆的温度、压力、密度和黏度等物理化学参数,以确定海槽岩浆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海槽不同区段岩浆演化过程的影响。海槽北段的岩浆相对于中段表现出高压力、低温度的特征。由于海槽岩浆挥发分含量较高,北段岩浆的密度和黏度要高于中段的。但总的来说,海槽岩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的特点,因此岩浆更容易穿透岩石圈,而且有利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进行。对海槽岩浆相对运移速度的研究显示,在外部条件及含水量相同的前提下,在海槽中段岩浆上升速度要大于北段的,这从岩浆物理化学性质的角度解释了为何海槽中段火山活动要强于北段的。
黄朋李安春胡宁静
关键词:冲绳海槽岩浆
铂族元素测试分析中试样预处理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汪小妹刘长华殷学博王晓媛
关键词:铂族元素测试分析仪器测试消解方法
热泉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和机制:来自华南富硅热泉光合自养微生物席中的证据被引量:4
2007年
热泉微生物是地球极端生命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不但对于研究地球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意义重大,而且在地球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采自中国广东省境内两处热泉光合自养微生物席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微观研究方法,对其中的微生物矿化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泉微生物席对Si,Al,Fe和Ca等多种元素具有重要的富集能力,在SiO2,CaCO3和黏土等热泉矿物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胞外聚合物质(EPS)在热泉微生物矿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矿化过程主要限制在蓝细菌细胞壁外或鞘层外的EPS层中发生.细菌壁外发育的鞘层同样对于蓝细菌的生物矿化意义重大.由于鞘层的存在,一些蓝细菌在表面矿化发生的同时,还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根据两处微生物席的多种矿化特征,提出将热泉微生物席的矿化过程划分为早期表面矿化、中期降解矿化和晚期矿物脱落等3个阶段.上述认识,对于理解发生在现代和古代热泉环境中的矿化过程、沉积过程以及微化石保存过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晓彤周怀阳吴自军蒋磊唐松姚会强陈光谦
关键词:热泉蓝细菌EPS生物矿化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生物氧化作用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实验菌株,对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生物氧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A.ferrooxidans菌作用下3种硫化物的氧化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三者的氧化速率存在差异,即: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铁矿生物氧化过程中pH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生物氧化过程中溶液pH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于黄铁矿反应溶液pH较低,在反应过程中无明显的沉淀作用发生,而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元素硫和黄钾铁矾沉淀.黄铁矿的平整表面和溶蚀坑中均有细菌吸附,并且溶蚀坑的形状与细菌外形较相似,可能是吸附于黄铁矿表面的细菌分泌出的有机酸导致其表面的微区溶解所致.在黄铁矿表面未发现生物膜形成,而黄铜矿和磁黄铁矿表面均有生物膜形成.构成生物膜的A.ferrooxidans菌被胞外聚合物质(EPS)包裹,生物膜被沉淀物质所覆盖.实验结果显示了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具有不同的生物氧化过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矿物自身性质以及反应溶液pH的影响.
蒋磊周怀阳彭晓彤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生物氧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