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FX024)

作品数:16 被引量:173H指数:6
相关作者:欧阳本祺杜辉高永明李川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平顶山学院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刑法
  • 4篇刑事
  • 4篇犯罪
  • 3篇犯罪构成
  • 2篇定罪
  • 2篇刑事责任
  • 2篇刑事政策
  • 2篇语境
  • 2篇非法
  • 2篇非法经营
  • 2篇非法经营罪
  • 2篇出罪
  • 1篇代练
  • 1篇定罪模式
  • 1篇兜底
  • 1篇刑法结构
  • 1篇刑法解读
  • 1篇刑法解释
  • 1篇刑法谦抑
  • 1篇刑法谦抑性

机构

  • 8篇东南大学
  • 6篇平顶山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欧阳本祺
  • 6篇杜辉
  • 2篇高永明
  • 1篇李川

传媒

  • 2篇理论与改革
  • 2篇法商研究
  • 2篇法律科学(西...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法学研究
  • 1篇环球法律评论
  • 1篇法学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刑事法判解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定罪模式比较研究
2016年
根据定罪的逻辑评价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犯罪成立理论分为三层次的定罪模式(德国、日本)、两层次的定罪模式(英国、美国)和平面型的定罪模式(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大陆)。三层次模式主要是按照先事实评价后价值评价、先客观评价后主观评价的思维过程展开体系,定罪表现为逐步排除出罪的可能性,最终认定犯罪。两层次模式是以肯定犯罪可能性的因素和否定犯罪可能性的因素的逻辑对立展开,定罪表现为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抗,看何方占上风。而平面型模式通过对犯罪构成要素的分类展开体系,事实评价和价值评价以及肯定和否定都同时蕴含在对每一个构成要件的评价之中。排除犯罪可能性的评价因素在平面模式中没有单独存在的逻辑空间。
杜辉
关键词:定罪模式
论可罚性的中国语境
2016年
可罚性是德日刑法在犯罪构成体系之外对行为的犯罪性评价的一个因素。有学者将其认为是构成犯罪的第四个条件,即构成犯罪不仅要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而且行为还必须具备可罚性。但是也有学者主张从犯罪成立条件的内部对可罚性问题进行解释。日本学者认为可罚性的要素包括客观的处罚条件和一身的处罚阻却事由。而德国学者将后者称为个人的排除刑罚的根据。可罚性是学者对于主要是刑法分则中的一些排除犯罪性的特殊规定的理论总结。中国刑法中也存在着许多免于处罚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主要是在总则中。并且对于这些免于处罚的规定的性质,中国刑法理论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杜辉
关键词:可罚性语境犯罪构成
对刑事和解诉讼模式的刑法解读被引量:2
2012年
作为一种新型刑事诉讼模式,刑事和解制度反应了刑事责任的当代理念有异于传统理念。原初意义上的事实刑事责任乃为解决纠纷、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在诉讼模式上表现为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弹劾式诉讼。被知识捕获后的刑事责任进而被刑事立法吸收,恢复性特征逐渐被惩罚和报复取代,在诉讼模式上表现为有罪推定的纠问式诉讼,从单纯的知识论上考察,这是知识对事实之刑事责任的误读。在经验主义本质观看来,刑事责任的理念是时代性、语境性和社会性的,因而是变化的,刑事和解正体现了责任理念的这些特征。被刑事和解所塑造,刑事责任的当代理念应具有内容的修复性、结构的三角性、实现方式的开放性和责任关系的契约性等特征。
高永明
关键词:刑事和解刑事责任诉讼模式
捍卫罪刑法定原则重于维护游戏规则——评江苏省南京市网游外挂代练案的判决被引量:4
2012年
'使用外挂代练'不同于'制作、出售、运营外挂':前者是后者的下游行为;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前者属于'故意避开技术措施'的行为,而根据司法解释,后者系出版非法出版物的行为。'使用外挂代练'包含'使用外挂'与'代练'两层含义。代练本身并不违法,使用外挂不是非法出版。不能直接以社会危害性的判断取代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判断。不明确的刑法规定是不合理的,对不明确的刑法规定进行无限的扩大解释更不合理。'使用外桂代练'与非法经营罪的行为类型相去甚远。以非法经营罪惩罚外挂代练行为严重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欧阳本祺
关键词:代练非法经营罪
走出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思被引量:17
2010年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并非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而是两种不同的解释立场:两者在方法论上并没有原则分歧,两者的分歧在于哲学基础与价值观。形式解释论采取传统的认识论诠释学;实质解释论综合认识论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的观点;极端的实质解释论主张完全抛弃认识论诠释学,走向本体论诠释学。形式解释论侧重自由保障,实质解释论侧重法益保护,由此可以导出五条规则和三个结论。
欧阳本祺
关键词:刑法解释方法论诠释学价值观
公法哲学视野下的刑事问题初探——以口袋罪和刑法谦抑性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刑法问题面对社会的千变万化,仅仅局限于学科内部研究很难找到答案。而公法关于权利与权力的辨证关系给刑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公法哲学对刑法问题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形式和实体两个方面,形式方面依靠法律层级效力、实体方面依靠公法原则拓宽了对刑法学重要问题的认识,为刑法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李川
关键词:口袋罪谦抑性
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实质出罪被引量:1
2016年
改革创新需要刑事司法的容错,而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法体制和司法习惯使得刑事司法的容错机能很难发挥。这需要贯彻实质的犯罪观和对犯罪的实质解释,并通过实质的出罪来实现这一目的。实质的出罪主要是指在犯罪构成评价之外,通过对犯罪的实质评价来达到出罪的效果。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本质的社会危害性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合理性不在其名称本身,而在于其是否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否承担起实质出罪的职能。作为实质出罪的理由,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应当是社会相当性。社会相当性评价可以为改革创新行为的合理司法出罪提供广阔的解释空间。
杜辉
关键词: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社会相当性
论定罪的评价对象
2013年
定罪的评价对象的确定是定罪的起点,也是实体上刑事追究的起点。其确定的标准不能等同于定罪的标准。定罪的评价对象应是疑似犯罪的行为(疑似行为)。所谓疑似行为是指与刑事立法中描述的犯罪特征具有某种相似性、足以引发刑事追究的行为。而疑似行为的判断标准就是整体的犯罪圈,或者成为刑事立法中类型化的犯罪行为的整体。合理确定定罪的评价对象有利于节省刑事司法资源、准确认定犯罪和切实保障人权。
杜辉
关键词:定罪
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42
2013年
对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的攻击行为进行反击或者对已经预见的攻击行为进行反击能否成立正当防卫,传统的刑法理论采用"不法"和"急迫"的规范性标准进行认定。但是,规范性标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么法律论证自相矛盾,要么得出的结论令人难以接受,要么是在规范性标准的名义下进行超规范的盘算。以"个人保护原则"和"法保护原则"作为认定正当防卫的政策性标准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合法性。
欧阳本祺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
“出罪”的语境与界说被引量:6
2012年
"出罪"是在我国古代的法律文献中大量出现,并且被现代学者所借用的一个刑事法律名词。但是因为语境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它的界定并不一致,主要存在"非犯罪化说"、"正当行为说"、"实体出罪说"与"程序出罪说"等几种学说。解析"出罪"的语源和语境,可知"出罪"是刑事司法机关依据法律或者法理,对进入刑法视野的疑似犯罪行为进行评价,而最终做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结论的司法过程和刑法解释过程。
杜辉
关键词:语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