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J004)

作品数:2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杨维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佛教
  • 5篇考述
  • 3篇新论
  • 3篇明清
  • 3篇明清时期
  • 3篇汉译
  • 3篇法系
  • 3篇翻译
  • 3篇大乘
  • 2篇译本
  • 2篇真谛
  • 2篇如来
  • 2篇如来藏
  • 2篇僧官
  • 2篇僧官制度
  • 2篇起信论
  • 2篇唯识
  • 2篇唯识学
  • 2篇名言
  • 2篇教义

机构

  • 2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4篇杨维中

传媒

  • 4篇宗教学研究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河北学刊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佛学研究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法音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古籍研究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惑论》的成书问题及思想内容论析被引量:4
2014年
《理惑论》本是中国早期佛教重要的论书,但在近代以来的疑古思路指导之下,屡受伪书之疑。从《理惑论》的成书背景、著录和流传情况、作者、成书年代及真实性方面进行考察,并且结合《理惑论》的思想内容,可以得知,汤用彤等学者所做出的《理惑论》为东汉末年或三国初期的作品的断定是正确的。
杨维中
关键词:成书
地论师南、北二道之形成新论
2016年
本文通过对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翻译《十地经论》的经过以及道宠、慧光生平事迹的考察,参之以考古资料,提出了关于南北朝时期地论学派分为"二道"的新说。结合考古学界关于古邺城格局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的南、北二道是由邺都(相州)的城市布局而言的,大致存在菩提流支及弟子道宠等住锡邺城旧城之北区,而慧光等住锡于邺城旧城之南区等史实。道宠拜菩提流支为师不在洛阳,而是在邺都,时间为公元537年前后。道宠在开始宣讲自己得之于乃师菩提流支的《十地经论》解释之时,赫然彰显了其与勒那摩提及其继承者慧光法师之间的理论分歧,南、北二道由此正式成立。
杨维中
论佛教心性本体论对宋明儒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诠释学方法来看,宋明时期的儒家对于孔孟思想的诠释在整体上超越了汉儒和韩、李,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有系统而极富思辨的佛教心性论作为"前理解"。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本位而适当吸收佛、道的若干方法和理论命题的,因而仍然保持了理论的独立自主性。程朱理学固然与佛学有本质的区别,而朱熹以"全是禅学"来批评心学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本身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作为"诠释对象"而起作用的,佛教心性论只是作为"前理解"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中,佛教心性论只是一种思想背景,而孔孟学说才是"本源"。
杨维中
关键词:人性论修养论儒佛关系宋明儒学
《圆觉经》的真伪之争新辨
2016年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案。其后,宗密访得流通于教界的《圆觉经》抄本并且多方收集当时的注疏,据此编撰《圆觉经大疏钞》等著作。此经逐渐在教界流通,对唐中后期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智昇、宗密仅仅怀疑此经翻译过程记载的不完全或者舛误,从未曾怀疑《圆觉经》的"真经"身份。当代学者以古代文献记载分歧为由,以自己所认定的佛教某些派系的思想为准,将其判为"伪经",是缺乏说服力的。
杨维中
关键词:汉译本宗密
杭州辩利院天台宗传承考述——明清时期天台宗“桐溪法系”考述之三
2017年
梓溪受我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由梓溪受我法师开拓,杭州辩利院实际上成为弘扬天台宗的核心佛寺。《辩利院志》所记录的住持传承截止于第11代住持定海瑞峰法师,传法世系则延续至第14代。辩利院并非十方丛林,而是一座子孙寺院,其住持传承遵循师徒内部的代际繁衍,弟子派字使用了百松真觉确定的"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履"十四字。辩利院从第4代住持起,与蕅益智旭灵峰寺法系有了不少互动。桐溪雪松法系在辩利院弘扬天台宗近200年,这足以说明,近代佛教史籍以蕅益智旭灵峰寺法系一统天下的传承谱系是在史料遗失的情形下形成的,并非历史的全貌。
杨维中
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唯识学的语言哲学论析
2017年
唯识学在认可了"真如"即最高真理不可言诠的立场之前提下,将其理论重点放在了追究"名言"何以生成的问题上。在唯识师看来,正因众生心体(阿赖耶识)所蕴藏的"名言种子"之"现行"方才有了虚妄分别而假立的外在世界。而"名言种子"的生成则是"熏习"的结果。经修行而证得的"真如"是离言的、不变的"体性",心之解脱便首先是从由语言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中脱离身、心。
杨维中
关键词:唯识学心体阿赖耶识
元代大都以宝集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考述
2017年
大都宝集寺是元代华严宗的重镇。关于其传承,《宗原堂记》一文有记载。参照其他资料则可知,宝集寺入元之后的第一任住持是隆安善选,时间为元太祖十年(1215),后于1231年—1244年间卸任。行秀、园明、知拣、妙文为宝集寺第三至第五任住持,延祐四年(1317),妙文卸任宝集寺住持,推荐其弟子接任。在妙文法师之后、则堂仪公之前的26年,宝集寺有数任住持,未记载其名。如此,元代宝集寺住持可知者六名。《宗原堂记》的撰写与则堂仪公有关。仪公建立"宗原堂"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在大都的华严宗传播中宝集寺所处的源头地位。
杨维中
关键词:华严宗元代传承
梁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的目录学考察——《大乘起信论》翻译新考之二被引量:2
2016年
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起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并非真谛译籍的关键"证据"。在一般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太清年号只有3年,但《梁书》等史籍中赫然记载了太清四年继续使用的缘由。道宣照抄费长房的记载,但所用"同四年"在现行本中多了"大"字。这很大可能是传抄所误。真谛弟子中,曾经存在过曹毗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智敫撰集《真谛三藏翻译历》、僧宗撰《真谛三藏行状》三种真谛翻译记录或传记。费长房对真谛翻译的记录是依据曹毗所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而作出的。从现有的证据看,曹毗所撰更全面些。综合考虑,费长房记载的太清四年(550)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有充分依据,所有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杨维中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
《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疑伪”之争被引量:1
2016年
《仁王般若经》"疑伪"的说法,其来有自。在梁代此经已经有来历莫辨的困境。但是,应该充分注意的是,此处所言为"疑经"而非"伪经"。从僧祐将之编入"失译录"来看,关于此经当时最为苦恼的是不知译者。隋法经在《众经目录》中将《仁王经》列入"疑惑录",法经看到的《经录》记载《仁王经》二卷为"竺法护译";法经看到的实物《仁王般若经》在经首又有"罗什撰集佛语"的题名。《历代三宝纪》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记载,肯定了此前《仁王经》有三次翻译。费长房的记载得到后世经录学家的普遍认同,唐代的智昇并且直接否定了法经的说法。智昇所说的《仁王般若经》"翻译有源"就是以费长房的记载为依据的。通过对于隋唐经录关于此经的记载的分析研究,认定《仁王般若经》并非"疑伪经",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先后四次翻译《仁王般若经》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杨维中
关键词:不空
大乘“三系判教”与如来藏系经典的地位新论被引量:1
2016年
支那内学院师生将如来藏经典看作独立一系,以彰显唯识学说之纯正。在这一学派看来,印度佛学的两大系统——空、有二宗之思想是可信的,但中国所传的本觉思想是中土误传,而受此影响而成的台、贤、禅宗等当然是错上加错了。太虚大师之所以力倡"大乘佛教三系"说,就是为了反对内学院的主张,并且为如来藏思想及其在中土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合法化的理由。印顺法师则独辟蹊径,赞同印度"大乘佛教三系"的判教,但却仅仅说"性空论"为了义,对于如来藏思想其实是取了温和的批评态度。其实,如来藏经典、如来藏思想并非可单独地立为一个与中观学、唯识学并立的独立系统。欲为受如来藏思想深厚影响的中国化佛教诸宗的心性思想辩护,也不一定非从三系来立论。如来藏思想是在中观思想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将小乘"心性本净"说与大乘佛陀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在瑜伽行派出现以后,如来藏思想便逐渐被唯识学所吸收,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杨维中
关键词:如来藏佛性印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