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07201-5)

作品数:23 被引量:192H指数:10
相关作者:吴发启马波马璠李占斌宋敏敏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篇土壤
  • 11篇降雨
  • 10篇耕地
  • 8篇坡耕地
  • 7篇雨强
  • 7篇玉米
  • 7篇降雨强度
  • 6篇土壤侵蚀
  • 6篇模拟降雨
  • 6篇茎秆
  • 5篇穿透雨
  • 5篇大豆
  • 4篇作物
  • 4篇冠层
  • 3篇叶面
  • 3篇叶面积
  • 3篇泥河沟流域
  • 3篇模拟降雨条件
  • 3篇黄土高原
  • 3篇降雨条件

机构

  • 23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杭州大地科技...

作者

  • 23篇吴发启
  • 13篇马波
  • 10篇马璠
  • 5篇李占斌
  • 4篇宋敏敏
  • 2篇周米京
  • 2篇张青峰
  • 2篇佟小刚
  • 2篇王林华
  • 2篇农淦
  • 2篇路培
  • 1篇杨晓芬
  • 1篇王健
  • 1篇耿晓晨
  • 1篇刘雨鑫
  • 1篇陈宇
  • 1篇吴秋菊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泥沙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土壤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人民黄河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植大豆条件下土壤结皮对坡耕地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研究作物生长覆盖条件下土壤结皮对坡耕地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种植大豆的坡耕地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观测前期土壤结皮和不同结皮厚度、覆盖度下的产流产沙,分析前期土壤结皮的存在和土壤结皮厚度、覆盖度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期土壤结皮的存在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产生较大影响,使坡面径流量高于非结皮坡面,而坡面的土壤流失量又远低于非结皮坡面。2)裸地前期有土壤结皮的坡面径流量较非结皮坡面高5.27%,产沙量则较其降低了27.66%;种植大豆条件下,前期地表有土壤结皮坡面的径流量较非结皮坡面平均增加了24.81%,产沙量较非结皮坡面平均降低了14.26%。3)大豆作物的存在加大了土壤结皮与非结皮坡面之间径流量的差距,缩小了二者间产沙量的差异;坡耕地坡面土壤结皮厚度及其覆盖度的变化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却不显著。
马波由政吴发启李占斌
关键词:土壤结皮土壤侵蚀坡耕地黄土高原
玉米不同生育期茎秆流特征及其模型构建被引量:20
2011年
为系统测定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茎秆流量并建立简易实用模型,该研究以单株玉米(Zeamays)为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系统测定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测试阶段玉米植株的茎秆流量,分析了玉米茎秆流与叶面积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株玉米茎秆流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其全生育期内,茎秆流量占冠层上方降雨的44.55%;茎秆流量随叶面积、降雨强度增大呈现增加趋势,茎秆流率随叶面积增大呈增加趋势但是随降雨强度的变化不显著。通过分析其关系,构建了单株玉米茎秆流的理论模型、半经验模型和经验模型。经试验验证,3个模型都适用于估算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茎秆流量及茎秆流率,且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并认为单株玉米的半经验模型在实际测量与应用中更为简便精确。该研究提出的玉米茎秆流模型可为研究玉米冠层对降雨及喷灌水分的空间分异、土壤水分运移及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计算方法,同时为玉米大田灌溉的水量平衡及水肥管理提供指导。
马波吴发启陈宇马璠
关键词:降雨玉米降雨强度
黄土坡耕地玉米作物的防蚀作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10°坡耕地上玉米的防蚀作用,为评价农作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了10°坡耕地上不同生育期(幼苗期、拔节初期、拔节中期、抽雄前期和抽雄后期)玉米完整植株及其根系对坡面产流产沙量和过程的影响。【结果】在幼苗期、拔节初期、拔节中期、抽雄前期和抽雄后期,整株玉米和仅保留根系玉米的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玉米的同一生育阶段,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均表现为裸地最高,只保留根系玉米次之,整株玉米最小。在产流产沙过程中,与裸地相比,整株玉米和只保留根系玉米均可有效地延迟产流产沙时刻、峰值出现的时刻以及平和产流和产沙过程,但只保留根系玉米平和产流产沙过程的作用较弱。【结论】只保留根系玉米与整株玉米的防蚀作用相似,都可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但其对产流产沙过程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弱。
杨晓芬吴发启马波农淦王林华
关键词:模拟降雨土壤侵蚀玉米根系
基于NDVI的延河流域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利用8年的MODIS NDVI构建时序数据集,分析了延河流域2003—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规律。借鉴时空数据分析模型,以栅格像元为分析单元,对该流域研究时段的绿度变换率进行计算分析,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2003年和2010年地表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延安南部林区、宝塔区东南部以及延长县中部植被覆盖较好且较稳定;(2)安塞县中南部、延长县大部以及杏子河中游的王瑶水库周边区域植被恢复效果显著;(3)在宝塔城区和城市重点开发区植被出现退化趋势。经分析,引起该流域局部植被退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基于像元的变化趋势分析更易于体现区域NDVI时空演变的细节信息。
宋敏敏张青峰吴发启吴秉校吴驳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
叶面积和降雨强度对玉米茎秆流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茎秆流是降雨或喷灌水经过玉米冠层后到达地面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系统地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在不同雨强下的茎秆流量并建立简洁、实用的模型,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单株叶面积范围从约150~7450 cm2/株的紧凑型玉米植株在实际范围为0.22~4.33 mm/min的雨强下的茎秆流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植株在不同的雨强下,单株茎秆流量从1 mL/(min.株)增加到362 mL/(min.株),单株茎秆流量随玉米单株叶面积和降雨强度的增加均呈幂函数增加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群体产生的茎秆流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从约5%增加到约70%,并且随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关系。本研究提出的玉米茎秆流模型可为紧凑型玉米密植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防治和水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马璠吴发启马波周米京
关键词:降雨强度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
黄土高原坡耕地小麦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小麦是黄土高原陕西区坡耕地上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研究小麦根系整个生长期内在坡耕地上随土层和坡度的分布规律,以陕西杨凌农耕地种植的小麦根系为研究对象,在小麦5个生长期,采用挖土块法调查研究了5个坡度的坡耕地上0—20cm层内冬小麦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小麦根系各生长期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坡耕地土层深度和坡度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2)小麦的根重密度在0—5cm层最大,随土层深度减小。根重密度随生长期逐渐增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当坡度为10°时,生物量最大。(3)根长密度在0—5cm的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根长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当坡度为15°时达到最大值。(4)小麦平均根径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生长期逐渐减小。当坡度为10°时,根系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5)SPSS处理结果显示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土层深度有线性相关的关系。各根系指标与坡度和生长期也有线性回归关系。
农淦路培王林华吴发启
关键词:根系分布冬小麦土壤侵蚀坡耕地
植大豆对坡耕地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作物是坡耕地最重要的地被物,为了解作物覆盖下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以大豆(Glycine max)作物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大豆在其全生育期内平均可减少径流量31.43%,减少土壤流失量54.84%。大豆覆盖下坡面产流产沙量随大豆生长逐渐降低,其产流产沙过程的波动性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大豆植株的存在可使坡面稳定入渗速率较裸地平均提高了约109%,有效增强了坡面土壤的入渗能力。通过对坡面土壤流失比率的计算,表明种植大豆条件下的土壤流失比率由幼苗期的0.79降低至始粒期的0.24,其与大豆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泥沙的拦截作用强于对径流的拦蓄作用。
马波刘雨鑫吴发启
关键词:大豆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流产沙
近40年泥河沟流域耕地土壤磷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磷是限制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元素,研究黄土高原已治理小流域耕地土壤磷素含量的时空变化对该区耕地的评价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试验、微观分析和流域信息反馈检验,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计算整理归纳了近40年泥河沟流域耕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变异性,并对引起变异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近40年泥河沟流域耕地土壤全磷含量呈现加速下降趋势,有效磷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土壤全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异与作物产量和施磷量的改变有关,1980—1998年耕地施用农家肥和磷肥较多,土壤磷的“输入”与“输出”较平衡,土壤全磷含量稳定在1.31~1.34g/kg之间;1998—2015年农家肥和磷肥投入减少,氮肥和复合肥投入增多,农作物产量持续增加,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27.1%。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时间变异与施肥结构和速效磷肥施用量的改变有关,1980—2004年耕地速效磷肥的投入量增加了12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随之提高了2.6倍;2004—2015年由于施肥结构改变,速效磷肥的投入量减少,土壤碱性增强,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了24.7%。从空间上看,土壤磷素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土壤侵蚀和土地管理的综合影响。均整坡耕地上土壤磷素含量呈现坡上<坡下,全坡面断面上呈现塬地>塬畔地>沟底地>沟坡地,全流域呈现平耕地>坡耕地>新修梯田。整坡耕地上土壤侵蚀使径流挟带泥沙和养分顺坡单向迁移,因为有效磷的迁移性比全磷强,所以差异性为有效磷>全磷;全坡面断面上靠近分水岭的塬地由于靠近居民区管理较为精细,土壤培肥程度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其他位置耕地高出1倍以上;通过治理,全流域耕地的地形条件差异逐渐缩小,梯田面积由1980年的100hm^2增加至现在的250hm^2,坡耕地面积�
吴驳吴发启佟小刚宋敏敏侯雷
关键词:耕地土壤磷素
种植玉米对黄土坡面径流侵蚀特征及养分流失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深入分析种植玉米对黄土区坡耕地径流侵蚀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量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的模拟方法,在玉米各生育期分别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80mm/h降雨强度下,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伸,坡面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量逐渐减少,且坡面产流产沙曲线呈逐渐稳定的趋势。随着玉米的生长,3°与15°坡面径流量分别由裸地38.16L/m^2和55.59L/m^2降至抽雄期20.76L/m^2和36.92L/m^2,坡面产沙量分别由裸地201.47g/m^2和55.59g/m^2降至抽雄期38.30g/m^2和36.92g/m^2,坡面养分流失抑制率分别由拔节初期20.40%~39.39%和3.03%~25.35%增至抽雄期79.23%~85.73%和69.29%~75.00%。研究表明玉米生长初期是水土及养分流失防控的关键时期,应增加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坡面裸露时间过长,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王计磊吴发启
关键词:玉米坡耕地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地表径流
黄土区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的抗蚀性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土壤抗侵蚀能力对土壤侵蚀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普遍发生,研究黄土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特征对于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区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的抗蚀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抗蚀性指数在苗期-结荚期增长较快,并于始粒期达最大,在始粒期-鼓粒期均逐渐降低。0-5 cm土层土壤抗蚀性最强,〉10-20 cm土层抗蚀性最弱。开花期、结荚期、始粒期与鼓粒期,〉5-10 cm土层土壤抗蚀性最强,〉10-20 cm土层最弱。这表明土壤抗蚀性与大豆生长以及根系在土壤内分布状况关系密切,随着大豆的生长,其根系渐趋发达,固土能力变强,始粒期之后植株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根系生长逐渐停止并开始衰减,土壤抗蚀性减弱。但不同深度土壤的根系含量不同,导致不同深度土壤的抗蚀性有所差别。
王计磊吴发启
关键词:坡耕地抗蚀性大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