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6-N-112)

作品数:12 被引量:435H指数:9
相关作者:董全民马玉寿施建军李青云王启基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放牧
  • 6篇牦牛
  • 5篇放牧率
  • 5篇草地
  • 4篇植物
  • 4篇牦牛放牧率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3篇退化草地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优势度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态位
  • 2篇生态位重叠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
  • 2篇群落
  • 2篇牧草
  • 2篇放牧强度

机构

  • 11篇青海省畜牧兽...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董全民
  • 9篇施建军
  • 9篇马玉寿
  • 8篇李青云
  • 3篇赵新全
  • 3篇王彦龙
  • 3篇王启基
  • 1篇闫明毅
  • 1篇郎百宁
  • 1篇徐世晓
  • 1篇王文颖
  • 1篇赵兴全
  • 1篇马玉涛
  • 1篇盛丽
  • 1篇王柳英

传媒

  • 3篇四川草原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草地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草食动物
  • 1篇草业学报
  • 1篇青海畜牧兽医...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牧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冷季草场主要21种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率下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两年的放牧,对照、轻度和中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均为小嵩草和垂穗披碱草,重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变成了小嵩草和鹅绒委陵菜;2)尽管枯草期小嵩草和高原早熟禾的适口性较好而被优先采食,但由于它们特有的耐牧、耐践踏等生物学特点,生态位宽度依然很大(0.948,0.901);垂穗披碱草尽管由于适口性和耐践踏性相对较差,但由于其株高优势,生态位宽度依然较大(0.815);青海野青茅和紫羊茅在枯草期由于适口性较好而耐践踏性相对较差,对放牧及由放牧引起的环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其生态位宽度很窄(0.302,0.416),说明放牧抑制了高大禾草层片的发育,为植株矮小的莎草科牧草和阔叶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3)鹅绒委陵菜和雪白委陵菜、高山紫菀和柔软紫菀之间生态位重叠的降低,是种间对资源利用上分化的结果,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种群间也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两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说明物种的分布是既间断又连续的。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施建军王彦龙
关键词:放牧率优势度生态位重叠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初析被引量:41
2004年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莎草、禾草地上生物量和总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放牧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放牧率的降低,禾草和莎草的比例增加,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下降;两季草场优良牧草生物量组成的年度变化与放牧率均呈负相关(P<0.01),与杂类草均呈正相关(P<0.01)。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达到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对照和轻牧在7月份最大,而中轻和重牧在8月份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随放牧率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暖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1%~91.14%,10~20 cm占5.44%~8.04%,20~30 cm占3.42%~3.94%。地上生物量、各土壤层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率之间呈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
董全民李青云马玉寿施建军
关键词:牦牛放牧率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草地畜牧业
高寒小嵩草草甸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被引量:36
2006年
对高寒小嵩草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20种植物种群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放牧实验,对照、轻度和中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均为小嵩草和垂穗披碱草,重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为鹅绒委陵菜和阿拉善马先蒿;由于小嵩草、矮嵩草和线叶嵩草具有耐牧和耐践踏等生物学特点,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很大(0.938,0.824,0.815);垂穗披碱草由于其耐牧和耐旱性较差,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小(0.805),且青海野青茅、异针茅、针茅、紫羊茅和双叉细柄茅等禾本科牧草的生态位宽度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均较小(0.226,0.448,0.445,0.608,0.605),说明放牧抑制了高大禾草层片的发育,为植株矮小的莎草科牧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异针茅和针茅之间、甘肃马先蒿和阿拉善马先蒿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小(0.500,0.572),这是种间对资源利用上分化的结果。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2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物种的分布是既间断又连续的。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施建军王彦龙盛丽闫明毅
关键词:放牧强度优势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3
2003年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在冬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夏季则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线性回归和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试验期间,牦牛的增重、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牦牛平均总增重差异显著(F=5.03>0.05=3.68),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显著。
董全民马玉寿李青云
关键词:放牧强度
牦牛放牧率和放牧季节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6
2005年
经过两年牦牛放牧试验表明,夏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速效氮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和全氮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随着放牧率的逐渐增加,夏季草场不同土壤深度速效氮含量也逐渐减小,当放牧率达到1.07、1.08和1.22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逐渐增加,当放牧率达到0.81、0.78和1.00头·hm-2,1.03、1.09和1.03头·hm-2,1.36、1.35和1.30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依此达到最大。在夏季草场,0~20cm土壤层速效氮平均含量达到最小放牧率是1.07头·hm-2;冬季草场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达到最大放牧率分别是0.90、0.83和1.21头·hm-2。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王启基施建军
关键词:牦牛放牧率土壤养分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被引量:141
2002年
通过对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现状的调查研究 ,将这一地区的退化草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 4类 ,对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进行试验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禁牧封育、毒杂草防除和草地施肥的措施进行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的恢复改良。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的手段恢复与重建重度和“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技术方案。
马玉寿郎百宁李青云施建军董全民
关键词:高寒草甸退化草地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22
2001年
以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 ,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超载过牧、鼠虫危害、人为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 ,从 11个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样地数据的 PCA排序结果可归为4个类型 ,按群落阶段依次为原生植被 ( )、轻度退化 ( )、重度退化 ( )和极度退化 ( )。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为 > > > ;物种多样性指数 (H′和 N2 )同丰富度指数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即原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不同退化程度的群落类型 ;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 ,不仅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巨大变化 ,而且导致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 ,它随着干扰和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 ;江河源区的植被保护不仅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加强和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进行长期的生态工程建设。
王文颖王启基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2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表明:除不同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外,降水和地温是影响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关键因素。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的对照组和轻牧组在7月份最大,中牧组和重牧组在8月份最大。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变化不尽相同。1998年,冷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7月份达到最大,且9月份出现了营养的再次积累;1999年,冷季草场禾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和8月份出现了两个峰值,暖季草场禾草地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对杂草类而言,1998年冷季草场的绝对生长率6月份最大,暖季草场重牧组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7月份达到最大;1999年重牧组杂草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杂草在8月份达到最大。
董全民李青云马玉涛施建军王启基
关键词:牦牛放牧率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草地生态系统
“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披碱草属三种牧草的适应性评价被引量:9
2006年
对引入达日县和玛沁县“黑土型”退化草地的三种披碱草属牧草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了4年和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牧草的越冬率均接近100%,抗寒性很强,适应性随栽培年限延长而提高。总的生长发育规律是生长前期地上植物增加速度较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生育期随栽培年限延长而缩短,随海拔增高而延长。三种牧草第2年单位面积平均干草产量约1 100g/m2,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单位面积平均种子产量约330g/m2。是“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人工植被的优良草种。
施建军王柳英马玉寿董全民王彦龙
关键词:披碱草适应性
高寒牧区牦牛育肥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试验结果表明 :天然草地不同牧草利用率下 ,牧草利用率为 3 0 %的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日增重比 5 0 %和 70 %的分别高 2 2kg和 8 1kg、2 3 4%和 8 5 1%、0 0 2kg和 0 0 7kg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处理内不同放牧期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上不同年龄组条件下 ,天然草地上绝对增重和日增重分别高于人工草地上的 ,0 5岁犊牛组的相对增重高于对应的 1 5岁犊牛组 ,日增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处理内不同放牧期牦牛日增重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暖棚舍饲条件下 ,高精料组 (第一组 )的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比低精料组 (第二组 )和对照组高 5 9kg、4 94%、0 9kg和 3 1 44kg、2 6 5 9%、0 49kg ,低精料组 (第二组 )比对照组高 2 5 5 4kg、2 1 65 %和 0 4kg ,两处理之间同一放牧期牦牛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处理内不同放牧期牦牛的日增重差异显著 (P <0 0 5 )。
董全民赵兴全徐世晓马玉寿李青云
关键词:高寒牧区牦牛育肥饲喂方式日增重牧草利用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