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463)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郑雷蕾邓锋唐甜胡赟赵志河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正畸
  • 3篇种植体
  • 3篇微种植体
  • 2篇牙根
  • 2篇牙根外吸收
  • 2篇牙根吸收
  • 2篇正畸微种植体
  • 2篇锥形束CT
  • 2篇根尖
  • 2篇根外吸收
  • 2篇根吸收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愈合
  • 1篇正畸治疗
  • 1篇置入
  • 1篇曲面断层
  • 1篇曲面断层片
  • 1篇全景片
  • 1篇全颌曲面断层...

机构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华西口腔医院

作者

  • 4篇邓锋
  • 4篇郑雷蕾
  • 3篇赵志河
  • 3篇胡赟
  • 3篇唐甜
  • 2篇任洪芋
  • 2篇董艳玲
  • 2篇陈军
  • 1篇卫光曦
  • 1篇霍金凤
  • 1篇宋锦璘
  • 1篇刘雯
  • 1篇王智强
  • 1篇周阳明
  • 1篇刘雄
  • 1篇张晓歌

传媒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激光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正畸微种植体周围炎对骨结合界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周围炎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同时对龈沟液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定实验动物一侧为对照组,一侧为实验组,每侧植入4枚微种植体。实验组种植体颈部结扎丝线,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在植入后第1、2、3、4周分别处死动物,处死前收集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收集标本做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根据植入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微种植体颈部表现明显的进展性破坏:植入1周微种植体颈部聚集大量炎性细胞,但并没有破坏皮质骨;植入2周微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已经出现少量角形吸收;植入3周表现骨吸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植入4周表现骨吸收已经至第二螺纹,充满大量胶原纤维。植入后1、2、3、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PISF和TNF-α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后4周PISF和TNF-α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5)。结论微种植体周围炎首先破坏结合界面颈部,并沿界面进一步纵深发展。无论是健康或者炎症的微种植体周围都有TNF-α表现,炎症的发生可能是造成TNF-α含量上调的始动因素,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TNF-α表达的上调。
胡赟郑雷蕾唐甜赵志河宋锦璘邓锋
关键词:微种植体肿瘤坏死因子-Α种植体周围龈沟液
比格犬下颌骨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被引量:7
2011年
背景:比格犬下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微种植体置入位置不恰当会造成微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和微种植体松脱。目的:观察比格犬下颌骨相应解剖结构及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比格犬尸体下颌骨,测量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根分叉度及牙根分叉处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于牙槽嵴下4,6mm处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牙槽嵴厚度和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结果与结论: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平均为52.70mm;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最远的是第一磨牙,最近的是第四双尖牙,根分叉度最大的是第一磨牙,最小的是第四双尖牙。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骨质厚度随着距离牙槽嵴顶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的深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均大于5mm,且随着距离牙槽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比格犬下颌第二双尖牙至第一磨牙牙槽骨段骨质结构均匀。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深度,单颗牙自身近远中牙根之间足以提供微种植体置入所需骨量。
刘雯胡赟邓锋宋锦璘郑雷蕾赵志河唐甜王智强
关键词:比格犬下颌骨微种植体动物模型
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骨界面愈合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各组动物,制备含种植钉的硬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定微种植体—骨界面骨接触率(BIC)。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后第3周开始出现组织学变化的明显差异:实验组骨界面骨吸收活跃;对照组骨界面出现新生骨层,周边存在活跃成骨细胞。对照组在植入后前8周,BIC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BIC值在植入3周后有所下降,到第8周达到峰值(80.08%),随后进入平台期。两组BIC差异表现在植入后第3周:实验组BIC(44.35%)小于对照组(55.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重建进程会产生影响,早期表现为加重骨吸收,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骨形成效应会迅速加强。
周阳明胡赟郑雷蕾赵志河唐甜邓锋卫光曦霍金凤张晓歌
关键词:拔牙创骨整合骨重建
锥形束CT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6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轻度、中度、重度。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T和根尖片获取两组影像学资料。正畸医师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牙齿根尖吸收程度。采用McNemar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成像技术诊断不同程度根尖吸收的准确率。结果 CBCT诊断无、轻度、中度、重度及总的根尖吸收的准确率分别为95.0%、97.5%、42.5%、87.5%和80.6%,而根尖片的准确率分别为85.0%、42.5%、70.0%、92.5%和72.5%,两种成像技术轻度、中度及总根尖吸收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根尖片,CBC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其对中度吸收的敏感性较低。在正畸临床中,CBC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董艳玲陈军邓锋郑雷蕾任洪芋
关键词:牙根吸收锥形束CT根尖片正畸治疗
锥形束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诊断中的差异。方法:选取8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完整的牙根)、轻度(根尖区表面1.0mm直径和深度的洞形)、中度(1.0mm牙根缩短)、重度(3.0mm牙根缩短)。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T和全景片获取两组X线图像。两名正畸医师通过对图像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结果:采用CBCT和全景片评估轻度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估全部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81.9%和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比于全景片,CBC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正畸临床中,CBC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任洪芋陈军邓锋郑雷蕾刘雄董艳玲
关键词:锥形束CT全景片牙根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