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5-02)

作品数:6 被引量:90H指数:6
相关作者:姜明邹元春吕宪国谢永宏陈心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三江平原
  • 3篇湿地
  • 2篇土壤
  • 2篇土壤铁
  • 2篇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湿地植被
  • 1篇湿地植物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情势
  • 1篇铁含量
  • 1篇农田
  • 1篇农田作物
  • 1篇净化作用
  • 1篇环境因子
  • 1篇季节变化特征
  • 1篇
  • 1篇沉积物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5篇姜明
  • 4篇邹元春
  • 3篇吕宪国
  • 1篇黄继山
  • 1篇李旭
  • 1篇陈心胜
  • 1篇谢永宏
  • 1篇郗敏
  • 1篇戴国华
  • 1篇卢伟伟

传媒

  • 3篇湿地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典型湿地植物与湿地农田作物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09年
分析了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优势种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lasiocarpa)和湿地农田中的大豆(Gi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各器官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各器官的铁含量呈金字塔构型,成熟期(9月)时位于金字塔尖的叶的铁含量约为位于塔底的下草根层(地下20~30cm)的3.08%、4.42%和1.18%;幼龄期(5月)的铁含量垂直剖面Logistic拟合很好,R^2分别达1.0000、0.9902和0.9954;整个生长季地下部分铁含量均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具有种间和器官间差异。相比之下,农作物大豆和水稻的铁库主要集中在地下根系中,且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富集;地上部分的铁含量远低于根系,其中地上部分又以叶的含铁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有所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75.61%;成熟期作为种子的大豆和稻米铁含量最低,仅相当于同期根铁含量的5.50%和0.44%。不同物种间相同器官铁含量的差异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湿地植物对土壤铁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湿地农田作物。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戴国华
关键词:湿地植物三江平原
湿地植被格局成因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09年
植被格局是指植被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和布局状况,是物种生物学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湿地植被在景观上总是沿着某个环境梯度呈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但是关于带状分布形成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大量事实表明,湿地植被格局不仅受制于湿地自身自然环境状况(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湿地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受到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具体成因如下: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和土壤等,这些因素通过对水、热、光和营养等因子的分配而在不同尺度上影响湿地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其中,水位和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和盐沼湿地植被格局形成的主导因子。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竞争和植食作用,高竞争力物种采用迅速繁殖和扩散的策略成为优势物种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植食作用则可能通过改变植物间竞争关系而影响植物分布。物种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胁迫忍耐力及繁殖和定居能力等,如洪水忍耐力高的物种往往分布在最高水位的区域,繁殖和定居能力强的物种能使自身在复杂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来影响植被分布格局。针对当前研究的现状,今后的研究应在淡水湿地系统植被成因,生物因素如植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植物自身关系的权衡对格局的影响,微生物作用对植被格局的影响,野外控制实验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李旭谢永宏黄继山陈心胜
关键词:湿地环境因子
小叶章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2008年5~9月,在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中,通过在模拟桶中人工加入3种浓度的含磷污水进行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较高,平均净化率为85.26%;小叶章主要生长过程中的各生长阶段对湿地系统净化污水中正磷酸盐效率的影响显著(n=60,P〈0.05);在小叶章慢速生长阶段至衰老阶段(7月8日~9月30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正磷酸盐的净化率逐渐降低;小叶章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有机磷的净化效率较差,平均净化率为11.64%;生长阶段对小叶章湿地系统净化污水中有机磷效率的影响显著(n=60,P〈0.01);小叶章慢速生长阶段至衰老阶段,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有机磷的净化率逐渐降低。磷输入浓度由5mg/L增加到10mg/L时,磷输入浓度增加对小叶章湿地系统净化污水中正磷酸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对净化污水中有机磷效率的影响显著(n=60,P〈0.01),且在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其影响也不同。在小叶章快速生长阶段(6月10日~7月7日);磷输入浓度由10mg/L增加到20mg/L时,小叶章湿地系统净化污水中正磷酸盐的效率显著降低(n:24,P〈0.01),净化污水中有机磷的效率显著升高(n=24,P〈0.05)。
卢伟伟姜明
关键词:净化作用
不同水文情势下环形湿地土壤铁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09年
通过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环形湿地不同深度的土壤和土壤溶液,调查了土壤总铁的空间分布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铁的时间变化,分析了水文情势对这种铁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形湿地0~60cm土层总铁的平均含量为(2.54±0.73)×104mg·kg-1,且随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由小叶章群落和乌拉苔草群落的(2.91±0.51)×104mg·kg-1和(2.60±0.35)×104mg·kg-1逐渐下降到毛苔草和漂筏苔草群落的(2.48±0.31)×104mg·kg-1和(2.17±0.31)×104mg·kg-1;常年积水土壤中铁的可溶性高于季节性积水土壤;从春季化冻开始,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含量随积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从6月的(0.35±0.086)mg·L-1增加到10月上冻前的(12.67±2.92)mg·L-1;以Fe3+/Fe2+表征的土壤还原性随积水深度或浸没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与pH、总有机碳、总氮和磷酸盐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铁的分布还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土壤碳、氮、磷的迁移转化相耦合.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
关键词: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沉积物中铁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以三江平原典型多级沟渠系统(毛渠-农渠-斗渠-支渠-干渠)为对象,研究了其0~60 cm沉积物全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多级沟渠系统中沉积物的平均铁含量为(3.02±0.10)×104mg.kg-1,各类型、各等级的沉积物铁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F=6.261,p 0.001),最高值出现在农田斗渠(3.71×104mg.kg-1)中,而最低值出现在湿地斗渠(2.43×10^4mg.kg-1)中.整个多级沟渠系统沉积物各层的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F=0.093,p=0.693),但与沟渠相邻湿地同深度土层的铁含量相比,沟渠沉积物0~10 cm层、10~20 cm层分别增加了51.96%、62.22%.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其最大累积处仅能延伸到第三等级的斗渠中,而非逐级递增.由于湿地保护和气候干热化,现阶段本区含铁径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沉积物各层铁含量沿沟渠类型和等级的递变揭示了铁输移的历史变迁.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郗敏
关键词:沉积物三江平原
湿地土壤铁的分析测定方法比较被引量:7
2008年
结合湿地土壤滞水缺氧特征,根据不同研究需要比较了现有常用的铁元素分析测定方法。通过比较发现,可用于湿地土壤铁分析测定的方法有10余种,其中全量测定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准确度、灵敏度和检出时间上优于各类比色法;BPDS-EDTA双络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能稳定铁价态并准确同时测定2种价态铁含量的最有效方法;鉴于湿地土壤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重金属分级研究而改进的连续浸提法优于经典的铁氧化物种类的独立区分;考虑到铁价态与种类的精确刻度对湿地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征价值,价态区分与种类区分采用鲜土即时测定比风干土更能反映土壤的自然实貌。
邹元春姜明
关键词:土壤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