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054)

作品数:63 被引量:1,037H指数:21
相关作者:王传宽李凤日金光泽贾炜玮董利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落叶松
  • 11篇兴安落叶松
  • 11篇人工林
  • 10篇物量
  • 9篇土壤
  • 9篇红松人工林
  • 6篇生物量
  • 6篇非结构性
  • 5篇叶面
  • 5篇叶面积
  • 5篇叶面积指数
  • 5篇有机碳
  • 5篇碳密度
  • 5篇气候
  • 5篇结构性碳水化...
  • 5篇阔叶
  • 5篇非结构性碳水...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枝条

机构

  • 6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吉林省林业勘...

作者

  • 23篇王传宽
  • 15篇李凤日
  • 12篇金光泽
  • 12篇贾炜玮
  • 9篇董利虎
  • 9篇王晓春
  • 8篇王兴昌
  • 6篇刘兆刚
  • 5篇张全智
  • 4篇刘志理
  • 4篇全先奎
  • 4篇崔晓阳
  • 3篇孙忠林
  • 3篇戚玉娇
  • 3篇董灵波
  • 3篇张海燕
  • 2篇成方妍
  • 2篇蔡慧颖
  • 2篇孙美欧
  • 2篇甄贞

传媒

  • 26篇生态学报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5篇植物研究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24篇2013
  • 7篇2012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KNN方法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采用KNN方法进行碳储量估测,并对估测后的数据进行各种校正处理,绘制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为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研究区(50°05'—53°33'N,121°11'—127°01'E),基于201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和同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利用k-邻近法(KNN)在像素级水平上对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多准则方法分东、南、北和中4个区域对样地坐标和其对应的影像光谱值进行坐标重配准,并根据实测样地数据对坐标重配置前后不同林分类型地上碳储量估测精度进行评价;针对KNN方法像素级估测结果存在明显的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应用直方图匹配方法对估测结果进行变动范围调整;并根据样地实测碳储量和KNN估测值间的回归关系对调整后的结果分区域进行进一步匹配校正后处理,绘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总体来说,本研究区域像元尺度KNN估测的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均方根误差随着最邻近值k的增大而降低,当k大于6时变化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坐标误差校正后,各林分类型森林地上碳储量的估测精度均显著提高,平均均方根误差由17.23降低到14.3 t·hm-2;直方图匹配后,各区域样地点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均有很大程度改善,实测值和估测值间的相关关系明显增强,然而高值地区(碳储量大于20 t·hm-2)出现过高估计现象;经匹配校正后处理的均值、标准差、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更接近样地实测值,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高值地区过高估计现象得到很好校正。【结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遥感数据及KNN方法相结合逐渐成为区域尺度森林参数空间连续估测的重要手段。同利用光谱值和森林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相比,KNN方法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森�
戚玉娇李凤日
关键词:KNN遥感直方图匹配
模拟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讨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影响,从2008年6月-2010年8月进行了人工模拟氮沉降实验,实验分为对照、低N、中N、高N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所施氮肥为CO(NH,)。以溶液的形式喷施,4个处理浓度分别为0、30、60、120kg·hm^-2·a^-1。在氮沉降进行1年后,采集各处理0~20、20~40和40~60em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有机C、全N、碱解N和速效P、速效K。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有机C和全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均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中N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C、碱解N和速效K含量,中、高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P含量(P〈0.05),而对全N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C与土壤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有机C和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说明氮沉降在短期内可能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碳库积累和土壤肥力水平。
刘建才陈金玲金光泽
关键词:氮沉降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
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被引量:15
2014年
基于黑龙江省一类样地和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共4163块)数据,应用局域Moran I及局域统计量(局域均值及局域标准差)检验4个尺度(25、50、100和150 km)下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变异和空间相关性,并研究了2005和2010年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森林碳储量均为相似的变化,而且都不是空间随机发生的;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受周围环境因子影响,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且变异较大.2005—2010年,年均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呈增长趋势.局域统计量是描述森林碳储量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ArcGIS使结果可视化.
刘畅李凤日贾炜玮甄贞
关键词:MORAN指数森林碳储量
温带两种林型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生长季动态与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7年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颗粒态氮(PN)沉降通量的季节动态,旨在比较两种林型对N沉降的再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林内、杂木林林内(树干径流+穿透雨)TN沉降平均值分别为:8.49、15.97、13.39 kg hm^(-2)a^(-1),其中DN分别占其TN的76.35%、82.79%和75.02%,PN分别占其TN的26.35%、17.21%和24.98%,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穿透雨TN沉降量分别占其TN的95.5%和94.5%。蒙古栎林和杂木林冠层淋溶TN沉降量分别为7.48kg hm^(-2)a^(-1)和4.90 kg hm^(2)a^(-1);其中,前者的DN高于后者,但PN呈相反趋势。两种林型的N沉降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沉降量均集中在生长季中期(6—8月),生长季前期和末期较低。林外降雨量分别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雨中的TN、DN浓度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P<0.001)。连续降雨天数对蒙古栎林、杂木林林内TN、DN浓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降雨2 d以内为富集作用,之后为稀释作用。研究表明林冠对大气氮沉降有显著富集作用,其富集强度及时间动态与森林类型和降雨特征有关,建议氮沉降试验应考虑林冠的富集效应。
章迅孙忠林张全智王传宽张著
关键词:氮沉降穿透雨树干径流可溶性氮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9
2012年
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地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野外林火点烧试验。通过样地网格布点和火烧前后对比监测,研究林火影响下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显示,林火过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因火烧强度和时间阶段而异,各阶段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林火强度格局相一致。轻、中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即时影响不显著;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小幅递增,平均增幅3.5%~4.2%;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显著回降。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平均降幅14.6%;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变化呈两极分化,大部分点位持续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25.4%),个别点位大幅度增高(增幅78.7%);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降低点位有机碳含量平均降幅39.9%,个别增高点位有机碳含量增幅却高达107.2%。轻、中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增高的主导因素是植被和枯落物层有机颗粒物、炭化颗粒物以及半腐烂死细根混入等;而其后期回落则主要与表土层塌缩有关。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其后期局部区域大幅增高,主要是洼地有机碳堆积所致。另外,表土塌缩、烧毁、侵蚀均导致采样深度下延,下层土壤对含量指标的"稀释效应"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叠加因素。
崔晓阳郝敬梅赵山山桑英王海淇邸雪颖
关键词:林火土壤有机碳含量
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姚启超王晓春
关键词: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树轮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红松人工中幼龄林生物量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运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建模理论建立红松立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然后利用模型计算出人工红松各个样地林木各器官和样地总生物量。以林分年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密度等因素为制约条件,讨论分析林分生物量在林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规律,并且探究林分年龄、林木大小和林分密度的变化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红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与平均胸径成正相关关系;林分密度对林分生物量影响较大,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最适合的林分密度范围是1 000~1 400 株·ha-1;红松人工幼、中龄林林分生物量各器官分配规律相同,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地上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79%左右;林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大概呈3.8∶1的比例。
孙美欧贾炜玮李凤日董利虎肖锐
关键词:生物量红松人工林林分密度
不同强度火干扰下盘古林场天然落叶松林的空间结构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2011年7月大兴安岭外业调查数据以林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类型指数分析样地内林隙状况,并结合林木分布状态,分析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天然落叶松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中度林火干扰的林分内,只保留了少量的落叶松中径木、大径木,先锋树种在林分内呈现聚集分布;在未受林火干扰的林分和受林火轻微干扰的林分内,天然落叶松均呈现显著聚集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林下区域与林隙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林分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林分按照所受林火干扰强度的递减,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表现出了森林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林隙阶段状态、建立阶段状态、成熟阶段状态。
倪宝龙刘兆刚
关键词:林隙
基于不同浓度变量的温带落叶阔叶林CO_2储存通量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通量塔8层CO2/H2O浓度廓线的测定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不同浓度变量[密度(ρc)、摩尔分数(cc)和混合比(χc)]计算CO2储存通量(Fs)的误差.结果表明:通量观测的控制体积内部干空气储存量不为常数,其波动可引起CO2分子进出控制体积,即干空气储存通量调整项(Fsd)的变化.在夜间以及昼夜转换期,Fsd相对于涡动通量而言较大,忽略Fsd将为森林与大气之间净CO2交换量的计算带来误差.大气水热过程对Fs计算引起的误差包括3方面:空气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最大,比大气压强(P)的影响高1个数量级;水蒸气的影响在温暖湿润的夏季大于P的影响,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则相反;P的效应在全年均较低.基于ρc、cc和χc计算Fs分别平均高估CO2有效储存通量(Fs_E)8.5%、0.6%和0.1%.在通量计算过程中,建议选择对大气水热过程守恒的χc计算Fs.
王静王兴昌王传宽
关键词:空气温度水蒸气大气压强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野外测定方法评述被引量:41
2015年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定量评估森林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任务。30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全球和区域森林碳收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具体研究方法有关。评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野外测定方法,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方法论。从生态系统碳浓度、密度、通量、分配和周转5个方面回顾了碳循环相关概念,指出碳浓度和碳储量是对碳库的静态描述,而碳通量和碳周转是对碳库的动态描述。净初级生产力是测量最普遍的碳通量组分,但大多数情况下因忽略了一些细节而被系统低估。普遍使用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由于没有包含非CO2形式的水文、气象和干扰过程产生的碳通量,通常情况下高于生态系统净碳累积速率。在详细介绍碳通量组分的基础上,改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概念模型。重点讨论了碳通量的3种地面实测方法:测树学方法、箱法和涡度协方差法,并指出了其注意事项和不确定性来源。针对当前碳循环研究的突出问题,建议从4个方面减小碳循环测定的不确定性:(1)恰当运用生物量方程估算乔木生物量;(2)尽可能全面测定生态系统碳组分;(3)给出碳通量估算值的不确定性;(4)多种途径交互验证。
王兴昌王传宽
关键词:碳循环碳通量碳储量净初级生产力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