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838)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宋菲王志勇刘英开姜育智陆树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真皮
  • 4篇纤维细胞
  • 4篇胶原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皮肤
  • 3篇瘢痕
  • 3篇纤维化
  • 2篇血管
  • 2篇愈合
  • 2篇增生
  • 2篇增生性瘢痕
  • 2篇真皮基质
  • 2篇脱细胞
  • 2篇脱细胞真皮
  • 2篇脱细胞真皮基...
  • 2篇结节
  • 2篇基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合成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4篇王志勇
  • 4篇宋菲
  • 3篇原博
  • 3篇陆树良
  • 3篇姜育智
  • 3篇刘英开
  • 2篇王西樵
  • 1篇章宏伟
  • 1篇金曙雯
  • 1篇青春
  • 1篇刘传波
  • 1篇董叫云
  • 1篇嵇晓芸
  • 1篇肖玉瑞
  • 1篇葛小静
  • 1篇叶俊娜
  • 1篇左衍海
  • 1篇余小平

传媒

  • 3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生物学行为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瘢痕切除植皮手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及剩余的正常皮肤标本,H-E染色观察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胶原结节及非结节区域的组织形态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中Ki67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 uscle actin,α-SM 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非胶原结节区域相比,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可见大量Fb,Ki67及α-SMA阳性表达的Fb亦主要分布于胶原结节区域。结论胶原结节处Fb增殖活跃,并大量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MFB的大量存在提示局部组织处于高张力水平,后者可能是导致Fb功能活跃、大量存在从而形成胶原结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林炜栋刘伟伟江万里钱雄宋菲刘英开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Α-SMA
猪皮肤脂肪穹隆结构破坏后纤维化情况
2015年
目的观察破坏猪皮肤脂肪穹隆结构后其皮肤纤维化的情况。方法取4只雌性杜洛克猪,由具有丰富临床取皮经验的医师用辊轴取皮刀在每只猪背部脊椎两侧共切取4块5cm×5cm大小仅一边带蒂的中厚皮片,设为真皮浅层组;同法继续在创面内切取5cm×5cm大小、厚度约1.5mm的带蒂组织片,设为脂肪穹隆组。切取完成即刻,将2组皮片原位回植。术后7、14、21d,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取5个创面,观察术区大体情况。于前述时相点观察大体情况后取相应术区中央深至深筋膜组织,部分行HE染色,观察2组皮片切割处胶原纤维分布并测量纤维化宽度;部分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2组皮片切割处Ⅰ、Ⅲ型胶原纤维分布。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7d创缘有少量结痂,术后14d创面均愈合,术后21d术区可见少量毛发生长。HE染色显示,术后各时相点术区真皮浅层及真皮与脂肪穹隆交界处可见明显切割痕迹,真皮浅层组和脂肪穹隆组皮片切割处均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且均平行规整排列。术后7、14、21d,真皮浅层组皮片切割处纤维化宽度分别为(251±31)、(240±37)、(342±69)μm,与脂肪穹隆组的(239±36)、(286±61)、(332±28)μm接近(t值分别为0.750、-1.971、0.375,P值均大于0.05)。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术后各时相点真皮浅层组和脂肪穹隆组皮片切割处均可见大量Ⅲ型胶原纤维与少量Ⅰ型胶原纤维平行排列。
余小平康雨田左衍海刘传波叶俊娜原博嵇晓芸宋菲姜育智肖玉瑞金曙雯陆树良
关键词:皮肤纤维化真皮
猪不同层次真皮组织致纤维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猪深/浅层真皮组织、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真皮成纤维细胞(dermal fibroblast,DF)的致纤维化能力方法(1)利用气动取皮刀将雌性红色杜洛克猪...
左衍海
关键词:真皮脱细胞真皮基质真皮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创面愈合
文献传递
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结节的组织学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s,HS)中胶原结节的组织学特征,探讨胶原结节可能的形成原因。方法选取整形手术切除的人皮肤瘢痕组织,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胶原结节的形态特征;经天狼猩红染色,偏光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的特征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d—smoothmuscleactin,α—SMA)的表达及分布,以观察局部组织张力的水平。结果光镜观察结果显示,胶原结节形态多样,并不局限于球形,大小不一,结节中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细胞核大而淡染;非结节区域Fb数量减少,胞核小而深染,提示结节处细胞功能活跃。偏光镜观察结果显示,部分胶原结节以绿色的Ⅲ型胶原为主,而部分胶原结节以红色或黄色的Ⅰ型胶原为主,提示结节形成时间不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早期瘢痕组织(伤后2个月)中α-SMA广泛分布于真皮深层相当于网状层水平,而时间较久瘢痕(伤后2~10年)α-SMA主要分布于结节部分,而非结节区域除血管呈强阳性染色外,几乎不表达α-SMA;胶原结节中α-SMA的分布不均一,结节表皮端α-SMA表达往往强于皮下组织端,而位于真皮浅部的结节α-SMA表达也强于深部的结节,提示结节处有大量MFb存在,组织张力高于非结节区域,且结节中及不同结节间张力分布不均一。结论胶原结节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胶原类型与结节形成时间相关。胶原结节的形成可能与局部组织张力的分布及其演变密切相关。
刘英开王西樵宋菲王志勇原博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瘢痕胶原成纤维细胞
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Fb)向肌Fb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烧伤瘢痕手术患者捐献的少量正常皮肤,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人Fb,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每组10孔。正常胶原组Fb接种于正常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变性胶原组Fb接种于变性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计算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2)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每组12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OB钙黏蛋白表达。(5)另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变性胶原组和普通玻片组,每组6孔。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Fb处理同(1),普通玻片组Fb接种于无胶原包被的盖玻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α-SMA和OB钙黏蛋白表达。(6)另取Fb,同(5)进行分组处理,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及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变性胶原组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3±9)%,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29±9)%(t=13.53,P〈0.01)。(2)变性胶原组Fb的增殖活性为0.32±0.06,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0.25±0.05(t=3.06,P〈0.01)。(3)正常胶原组Fb微丝均纵向平行排列,贯穿细胞长轴。变性胶原组Fb微丝更为密集、粗大。(4)正常胶原组Fb基本呈典型的长梭形;变性胶原组Fb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明显铺展。变性胶原组Fb的α-SMA、OB钙黏蛋白表达较�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原博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
真皮结构及脂肪穹窿破坏与皮肤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真皮结构的完整性破坏以及脂肪穹窿的破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在杜洛克猪背部用滚轴刀于真皮浅层与深层之间和真皮深层与脂肪穹窿界面行切割形成两个不同深度的U型皮片,实验组将下层U型皮片错位平铺于脂肪层和深筋膜之间...
余小平
关键词:纤维化
文献传递
变性Ⅰ型胶原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相关蛋白合成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接种于正常胶原(正常胶原组)、半量正常胶原(半量胶原组)和变性胶原(变性胶原组)包被的培养板上,2 d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type 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和Ang-2的蛋白分泌情况。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变性胶原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胶原组和半量胶原组(均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变性胶原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最强,16 h即可将划痕基本完全覆盖。变性胶原组MT1-MMP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5),Ang-2蛋白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胶原组(P<0.05);但Ang-1分泌与其他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性Ⅰ型胶原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MT1-MMP、VEGF、Ang-2的表达,提示变性胶原在创面修复的血管化过程中可能有积极作用。
苏荣家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董叫云宋菲陆树良
关键词: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生成
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改变及变性真皮再利用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的改变及变性真皮脱细胞后用于复合移植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SD大鼠背部深Ⅱ度灼伤模型,灼伤后3 h及3 d后切取皮肤组织,利用力学检测器,检测皮肤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另外,制作正常皮肤及灼伤后3 h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比较真皮基质的结构差异以及进行异体复合移植,观察移植成活皮片的大体及组织学结构。结果·大鼠正常皮肤、灼伤后3 h及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分别是(8.7±6.4)MPa、(7.2±2.7)MPa和(2.7±0.3)MPa,最大载荷分别是(107.1±41.7)N、(81.5±10.8)N和(42.2±7.0)N;灼伤后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均P<0.05)。灼伤后3 h的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仍保留了与正常真皮大致相近的孔隙结构;将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复合移植,愈后外观和组织学结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结论·深Ⅱ度灼伤早期变性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的力学性质相近,组织结构相似,可作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潜在来源进行复合移植。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董叫云宋菲曹晓赞陆树良
关键词:变性真皮生物力学脱细胞真皮基质
糖尿病皮肤组织“隐性损害”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糖尿病皮肤损伤由自发性或外源性创面引起,其中糖尿病足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其难愈性以及带来的截趾(肢)风险,至今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需从糖尿病创面的发病机制来探寻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皮肤创面中存在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蓄积,
葛小静姜育智章宏伟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皮肤伤口愈合微血管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