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15)

作品数:15 被引量:146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艳李瑞香章菁刘镇盛潘玉龙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群落
  • 5篇群落结构
  • 5篇浮游
  • 5篇浮游动物
  • 4篇近海
  • 4篇甲藻
  • 3篇植物
  • 3篇中国近海
  • 3篇浮游植物
  • 2篇优势种
  • 2篇海域
  • 2篇北黄海
  • 1篇东海原甲藻
  • 1篇多样性
  • 1篇形貌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参数
  • 1篇原甲藻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国家海洋局海...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李艳
  • 5篇李瑞香
  • 3篇刘镇盛
  • 3篇章菁
  • 3篇潘玉龙
  • 3篇林茂
  • 2篇杜明敏
  • 2篇杨青
  • 2篇叶又茵
  • 2篇王宗灵
  • 2篇王雨
  • 2篇杨清良
  • 2篇王真良
  • 2篇项鹏
  • 2篇孙萍
  • 2篇林更铭
  • 1篇赵升
  • 1篇郭皓
  • 1篇许振祖
  • 1篇宋洪军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年间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2011~2012年在北黄海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海域开展了四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监测与群落结构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大类63种(不包括15类浮游幼虫(体)和鱼卵仔鱼),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性近岸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大型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中小型浮游动物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为北黄海四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群落结构及主要优势种时空分布的年间比较分析显示:与1959年历史同期相比,秋、冬季北黄海暖水种种类增加,四个季节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的平均丰度均明显升高、且前者的增幅较后者显著,表明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能够为我国温带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演替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邹艺伟杨青李全宝柳圭泽郭皓王真良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北黄海
甲藻分类历史沿革及中国近海部分甲藻分类地位修订被引量:5
2013年
甲藻自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甲藻的分类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甲藻分类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甲藻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几次较大的分类地位的变革。另外,目前中国近海甲藻的分类体系与国际上通用的分类体系还有很多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甲藻的分类学研究,方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对国际国内的甲藻分类体系(分别以algaeBASE数据库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目水平上的分类体系基本相同,但在科、属的划分上有很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点查阅文献,寻根溯源,最终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划分。本文所作的主要调整有:将凯伦藻属(Karenia)、卡罗藻属(Karlodinium)和塔卡藻属(Takayama)3个属从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中分出,单独成凯伦藻科(Kareniaceae);角藻属(Ceratium)中的大部分海洋种改为新角藻属(Neoceratium);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从屋甲藻科(Goniodomataceae)中分出,归入膝沟藻科(Gonyaulacaceae);取消异沟藻科(Heteraulacus),由屋甲藻科取而代之;成立2个新目,即尖尾藻目(Oxyrrhinales)和梨甲藻目(Pyrocystales)。
马新李瑞香李艳潘玉龙
关键词:甲藻ALEXANDRIUM
颗石藻颗石粒形态的原子力显微观测方法:以赫氏艾密里藻为例
2016年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在重建古海洋气候和环境以及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种。钙质颗石粒(coccolith)是颗石藻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有着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结构,在样品收集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这是颗石藻鉴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颗石藻定量采样和样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方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对赫氏艾密里藻的颗石粒形态进行了超显微观察研究,获取不同扫描范围的高度图(height image)和形貌图(deflection image)以观测其形态结构,并建立了针对颗石藻的原子力显微样品制备方法。通过离心与膜过滤两种方法收集赫氏艾密里藻,比较后得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适合于观测颗石藻在大气环境成像的样品处理、制备和图像采集方法:3,000–4,000 rpm,20℃离心5 min,收集颗石藻,去除有机杂质后取白色沉淀,将沉淀物悬浮于0.05 M NH_4HCO_3溶液中,悬浮液滴加于盖玻片表面,20℃晾干后于样品台在AFM接触模式(contact mode)下原子级扫描,扫描范围50μm,频率1 Hz,可以得到优质的颗石粒形态图像,有助于颗石藻的分类鉴别。该方法可用于室内不同环境梯度或参数下的颗石粒形态结构及颗石藻藻华的检测与研究。
王雨张会勇项鹏叶又茵林更铭杨清良林茂
关键词:高度图
钦州湾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2013-2014年钦州湾海域4个季度月的现场调查数据,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34种(包括变型和变种),其中硅藻种数共107种,占79.9%;甲藻23种,占17.2%。调查期间的优势种,除球形棕囊藻外其余均为硅藻,并多为广温性种。不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差异明显,表现为2014-08最高,2013-11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受硝酸盐影响显著,夏季与温度、盐度均呈负相关,秋季受盐度和DIN影响显著,冬季则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高,物种较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较高。
刘璐姜美洁李艳孙萍王宗灵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丰度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和齿舌对古氏非螺分类地位的探讨
2013年
对古氏非螺(Afer cumingii(Reeve,1844))的齿舌形态以及线粒体CO1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以犬齿螺科种类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古氏非螺的齿舌具有典型的蛾螺科种类特征;古氏非螺在系统树上与蛾螺科种类聚在一起,而不与犬齿螺科种类聚类。齿舌形态和线粒体基因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古氏非螺属于蛾螺科,进一步证实了将非螺属修订到蛾螺科的结论。
李海涛时小军周俊杰周鹏吕向立
关键词:RRNA齿舌
台湾海峡单肢水母属二新种(丝螅水母目,高手水母科)被引量:3
2012年
记述了采自台湾海峡的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高手水母科(Bougainvillidae Lütken,1850),单肢水母属(Nubiella Bouillon,1980)二新种,即粗管单肢水母,新种(N.crassocanalissp.nov.)和母芽单肢水母,新种(N.medusiferasp.nov.).其鉴别特征如下:1)粗管单肢水母,新种,伞钟形,无顶突,外伞上有分散的刺细胞;垂管短,无胃柄和口管;4个大的生殖腺,间辐位;口简单环状,从口缘上部伸出8条不分枝的口触手;4条辐管粗,边缘不规则;4个缘触手基部近梨形,每个基球背轴有1个内胚层棕红色致密块,并向辐管有1短的突起,4条具有环状刺胞的单生触手;外伞主辐位伞缘有4个囊状刺胞囊,有短管和触手基球连接;2)母芽单肢水母,新种,伞钟形,无顶突;无胃柄,垂管发达;生殖腺环绕在垂管上,在垂管上方有许多水母芽;口管宽大,口环状,在口缘上方有10条不分枝的口触手;4条较细辐管;4条主辐位缘触手,触手基球长锥形,4个外伞刺胞囊,直接和触手基球相连.
黄加祺许振祖林茂郭东晖
关键词:台湾海峡
金门岛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动及与环境的关联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2013—2014年四季度月在金门岛北部海域获取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监测数据,分析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悬浮物、营养盐、叶绿素等的关系,初步探讨涉海工程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鉴定出的浮游植物隶属3门43属82种(不含未定种),群落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蓝藻仅1种。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3月物种贫乏,1月次之,7月和11月最丰富。四季丰度平均为47.09×10~3 cells/L,1月丰度最高,7月次之,11月最低,3月高于11月少许。四季优势种均为硅藻,13个优势种分别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短角弯角藻(Ecampia zoodica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微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igua)、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ul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异常角毛藻(Chaetoceros abmormi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utum)、宽角曲舟藻(Pleurosigma angulatum)和美丽曲舟藻(Pleurosigma formosum)。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一定程度交错,仅在单季占优的有6种,有2/3在3个以上季节出现,具槽帕拉藻、骨条藻为四季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总体较好,群落结构稳定。与毗邻海区相比,本区物种丰富度偏低,丰度高于毗邻海区,种类组成相似,优势种却有较大差别。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仅在1月与丰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是促使丰度为四季最高的原因。涉海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和冲击波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素,大量海洋工程建设案例表明,施工期造成的浮游植物丰度下降趋势和优势种更替混乱在工程结束后能得以恢复。
王雨项鹏叶又茵林更铭杨清良林茂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被引量:23
2012年
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全海域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及年间变化研究,探讨浮游动物多样性对海流及全球变化的指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28种(不含6大类浮游幼虫和鱼卵仔鱼),类群组成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划分为:北黄海高盐水团群落、北黄海混合水团群落、北黄海沿岸低盐水团群落。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均监测到暖水种小齿海樽和肥胖箭虫,前者形成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但1959年调查显示它们向北分布不能抵达北黄海,这些暖水种的向北扩布可能预示着黄海暖流的增强。2009年秋、冬季北黄海主要暖温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丰度也较1959年同期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下温带海域北黄海浮游动物暖水种种类增加、分布北移,暖温种丰度升高,这与亚热带海域东海浮游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不同,能够为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杨青王真良樊景凤邵魁双李宏俊
关键词: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全球变化北黄海
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及细胞体积和生化组成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细胞体积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在10~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25℃时生长速率最高,25℃为其最适生长温度;赤潮异弯藻的细胞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0℃时细胞体积最大(823.89μm^3),25℃时细胞体积最小(387.98 μm^3).进一步分析表明,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对数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10~25℃之间,赤潮异弯藻单个细胞的碳、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位体积细胞的碳、氮含量却呈单峰变化(15℃时结果为峰值)现象;叶绿素α含量在单个细胞和单位体积细胞两个层次上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其在整个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赤潮异弯藻细胞C∶Chlα和N∶Chla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均在10℃时最大,在25℃时最小.
王燕宋洪军李艳李瑞香
关键词:赤潮异弯藻温度生长速率细胞体积生化组成
中国近海裸甲藻类分类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裸甲藻的分类鉴定工作是其生理生态学研究和赤潮研究的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裸甲藻分类体系,并为裸甲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收集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近年来在中国近海海域进行浮游植物调查所采集的水样与网样标本,针对裸甲藻目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裸甲藻25种,其中在我国海域首次记录的有6种。以《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收录的分类体系为基础,参照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的最新分类系统,将鉴定的25种裸甲藻分为5个科15个属。
潘玉龙李瑞香李艳孙萍
关键词:中国近海裸甲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