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64003)

作品数:37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沈异凡戴康刘静周冬冬王雪燕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大学校院联合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理学

主题

  • 30篇激光
  • 28篇光谱
  • 21篇激光光谱
  • 19篇碰撞能量转移
  • 15篇H2
  • 13篇截面
  • 12篇光化学
  • 12篇RB
  • 10篇荧光
  • 10篇CS
  • 10篇H
  • 6篇化学反应
  • 6篇激光化学
  • 6篇激光激发
  • 6篇光化学反应
  • 6篇光激发
  • 5篇原子
  • 5篇时间分辨荧光
  • 5篇谱学
  • 5篇解离

机构

  • 42篇新疆大学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石河子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新疆工业高等...

作者

  • 42篇沈异凡
  • 41篇戴康
  • 9篇王雪燕
  • 9篇周冬冬
  • 9篇刘静
  • 8篇王大贵
  • 6篇吕磊
  • 5篇穆尼赛
  • 5篇王倩
  • 5篇张岩文
  • 5篇崔秀花
  • 5篇白振岙
  • 5篇赵亿坤
  • 4篇沈晓燕
  • 4篇王淑英
  • 4篇郭启存
  • 4篇吴红萍
  • 3篇陈洁
  • 3篇李琳
  • 3篇万鸿飞

传媒

  • 17篇光谱学与光谱...
  • 6篇原子与分子物...
  • 4篇中国激光
  • 4篇新疆大学学报...
  • 3篇量子电子学报
  • 3篇激光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12篇2010
  • 15篇2009
  • 14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b(5DJ)-He,Ne的精细结构能量转移
利用脉冲激光778nm线双光子激发Rb(5S)到Rb(5D)态,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测量了Rb(5DJ)态与He、Ne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截面和碰撞猝灭截面.在不同的He和Ne密度下,分别测量了5D5/2...
许瑾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碰撞能量转移截面
文献传递
Li(2P)+H_2→LiH+H反应转动分辨截面的测定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光学吸收技术,测定了Li(2P)+H→LiH+H的反应截面.仅在LiH基态的ν=0能级才发现有布居.通过吸收谱的测量,确定LiH(0,J)的转动态分布.由速率方程分析得到反应截面σ(J),总的反应截面为所有σ(J)之和,结果是(0.4±0.19)×10-16cm2.LiH(0,J)的分布接近统计分布,转动线吸收强度除以2J+1的对数与J(J+1)成线性关系,由斜率给出转动温度为(1529±0.05)K.观察结果给出了以下的结论:直线反应碰撞机制不适用于Li+H2系统,而插入式的反应机制适用于该系统.
王雪燕王大贵周冬冬穆尼赛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化学
Rb_2分子激发态与基态原子碰撞能量转移
2010年
脉冲激光667nm线激发Rb2基态到低激发态B1Πu态,研究Rb2(B1Πu)+Rb→Rb2(X1Σ+g)+Rb(5PJ)的碰撞转移过程.测量不同Rb密度下B1Πu的时间分辨荧光强度,它是一指数衰减函数,取其光强对数描绘得到B1Πu的有效寿命τ3为23.5ns(温度为545K时的寿命).从描绘出的有效寿命倒数与Rb原子的粒子数密度的关系直线的斜率得出B1Πu态总的碰撞猝灭截面为σ3=(4.33±0.14)×10-15cm2.测量Rb2的B1Πu→X1Σ+g在不同Rb密度下的时间分辨和时间积分荧光强度,得到Rb2(B1Πu)+Rb→Rb2(X1Σ+g)+Rb(5P1/2)的碰撞截面σ31=(2.86±0.13)×10-16cm2,Rb2(B1Πu)+Rb→Rb2(X1Σ+g)+Rb(5P3/2)的碰撞截面为σ32=(8.30±0.38)×10-16cm2.
李鹏王雪燕周冬冬王倩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碰撞能量转移碰撞截面
激光激发Rb2预解离率的实验研究
脉冲激光激发纯铷系统,激光频率ν调离Rb(5S1/2)→Rb(5pJ)共振频率νres为△,△=ν-νres,研究光学碰撞Rb(5S1/2)+hν→Rb5PJ的转移过程。激光激发铷分子态,其激发态解离到5P1/2或5P3...
刘玉娜李琳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光学碰撞速率方程
文献传递
Rb-H_2混合蒸气中5S_(1/2)→5P_(3/2)激光激发的速度选择布居与饱和效应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一步激发的饱和吸收光谱技术测量了激发态Rb(5P_(3/2))态的原子密度,室温下的Rb-H_2混合蒸气被780nm激光激发,在激光线宽远小于Doppler线宽条件下,在激光功率40μW至5mW的范围内,测量了吸收系数,得到了5P_(3/2)态的速度选择布居数密度。通过Rb空心阴极灯发出的5D→5P_(3/2)窄谱线的吸收测量,也可以测得5P_(3/2)态的原子密度,二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符合得很好。当氢气压为100 Pa时,约8%基态原子被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激发到5P_(3/2)态。
李琳辛璟焘刘静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光谱学
Rb+(Ar,N_2)混合蒸气中5P_(3/2)能级有效辐射率的计算和测量被引量:6
2008年
计算和测量了Rb+(Ar,N2)混合蒸气中Rb(5P3/2)共振能级的有效辐射率。使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抽运激光)将Rb原子激发至5P3/2态,另一调谐到5P3/2→7S1/2的单模激光束(检测激光)与抽运光束反平行通过样品池,并在池的径向平行移动,通过检测激光束的吸收测定了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由于辐射陷获存在,有效辐射率为自然辐射率与透射因子(发射的光子在探测区域内没有被吸收的平均概率)的乘积。5P3/2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结合5P3/2←5S1/2跃迁线的碰撞增宽计算了透射因子,从而得到了不同Ar或N2气压下,RbD2线的有效辐射率。对5P3/2-Ar系统,在不同气压下测得的D2线强度比值与有效辐射率计算值的比值相符。对于5P3/2-N2系统,研究了电子态向振动态的碰撞转移,得到了转移截面。
陈洁白振岙赵亿坤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
Cs-He混合蒸气中的辐射陷获效应和6P3/2能级有效辐射率的测量被引量:2
2008年
测量了Cs-He混合蒸气中Cs(6P3/2)共振能级的有效辐射率,圆柱形样品池充入金属Cs和气压PHe为0-500Pa的He,样品池温度控制在330-370K之间,在池中产生10^12~10^13 cm^-3。的Cs原子密度,使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泵浦激光)将cs原子激发至6P3/2态,另一调谐到6P3/2→8S1/2的单模激光束(检测激光)与泵浦束反平行通过样品池,并在池的直径方向平行移动,通过对检测激光束的吸收测定了激发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由于辐射陷获存在,有效辐射率是自然辐射率与透射因子(发射的光子在探测区域内没有被吸收的平均概率,它与吸收截面及激发态原子密度和空间分布有关)的乘积。由6P3/2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结合6P3/2←6S1/2跃迁线的碰撞增宽计算了透射因子,从而得到了不同He气压下,Cs D2线的有效辐射率。从6P3/26→S1/2跃迁线强度I852的测量,得到的不同He气压下有效辐射率的比值与理论计算得到的比值相符。
沈晓燕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
Rb(7S-5D)-H_2,He能量转移截面与温度的关系
2009年
脉冲激光双光子激发Rb(5S)态到Rb(5D)或Rb(7S)态,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测量了Rb(7S-5D)-H2,He碰撞能量转移截面与池温的关系。利用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通过测量在不同H2或He密度下的直接荧光与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强度比,在353~493K温度范围内得到了Rb(7S-5D)-H2,He的反应与非反应碰撞能量转移截面。对于Rb(7S)+H2→Rb(5D)+H2,其转移截面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其逆过程的转移截面则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与He的碰撞,在不同温度下7S-5D的转移截面均符合细致平衡原理,7S,5D态与H2的碰撞速率系数是反应与非反应速率系数之和,利用实验数据可以分别确定反应与非反应截面,7S态的平均反应截面与5D态平均反应截面之比约为1.5。Rb(7S)与H2的反应活动性大于Rb(5D)。
王君王敏戴康王倩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碰撞能量转移截面RBH2
Cs_2(B^1Π_u)态与基态Cs原子间的碰撞激发转移
2009年
在Cs2密度约为2×1013cm-3的纯Cs样品池中,脉冲激光激发Cs2(X1Σg+)至B1Πu态,利用原子和分子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s2(B1Πu)+Cs(6S)的碰撞激发转移过程。用736nm激发Cs2到B1Πu(v<10),这时预解离不发生。由B1Πu→X1Σg+时间分辨跃迁信号得到B1Πu态的辐射寿命为(35±7)ns,B1Πu态与Cs原子碰撞转移总截面为(4.0±0.5)×10-14cm2。用705nm激发至B1Πu(v>30)态,这时发生预解离,在不同的Cs密度下,测量了I(D1),I(D2)和分子带的时间积分荧光的相对强度,得到了预解离率为(4.3±1.7)×106s-1(对预解离到6P3/2)和(4.7±1.9)×106s-1(对预解离至6P1/2);碰撞转移截面为(0.45±0.18)×10-14cm2(对转移到6P1/2)和(4.3±1.7)×10-14cm2(对转移到6P3/2)。结果表明,如果B1Πu(v)是束缚的,6P原子由碰撞转移产生;如果B1Πu(v)是预解离的,则6P原子由预解离和碰撞转移产生。
王敏周冬冬王雪燕穆尼赛.努戴康王倩沈异凡
关键词:碰撞能量转移预解离CS2
K(6S)+H_2→K(4D)+H_2的碰撞能量转移被引量:1
2009年
激光双光子激发K原子至6S或4D态,测量了K(6S,4D)与H2的碰撞转移截面。池温在413K,H2气压在4~40Pa范围内,K(6S,4D)-K的碰撞效应呵略去。在激发6S态的情况下,记录6S一4P时间分辨荧光信号,从荧光强度的对数描绘出的直线斜率得到6S态的有效寿命,而4D态的布居随Hz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引起4D一4P跃迁谱线的增强。在激发4D态的情况下,采用类似方法得到4D态的有效寿命,由SternVolmer方程,测得6s和4D态的辐射寿命分别为(97±15)ns和(300±45)ns。激发态K原子总的碰撞去布居截面为(1.6±0.3)×10^-14cm2(对6S态)和(40±6)×10^-16cm2(对4D态)。该总截面中包含向K原子激发态的非反应碰撞转移截面以及与H2反应生成KH的反应截面。激发6S态,测量4D→4P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随H2气压的变化,得到6S→4D的碰撞转移截面为(1.4±0.3)×10^-14cm2。由此得到结论:K(6S)态主要是通过物理猝灭到K(4D)态,虽然在K(6S)+H2的碰撞中,观察到了由于化学反应生成的KH的存在。
王倩李鹏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时间分辨光谱截面H2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