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8-KF-05)

作品数:15 被引量:456H指数:12
相关作者:郑子成李廷轩何淑勤张锡洲王永东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土壤
  • 5篇降雨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土壤团聚体
  • 4篇团聚体
  • 4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雨强
  • 3篇玉米
  • 3篇沙量
  • 3篇降雨条件
  • 2篇地表糙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玉米植株
  • 2篇植株
  • 2篇退耕
  • 2篇片蚀
  • 2篇稳定性
  • 2篇理化性质

机构

  • 1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夹江县农业局

作者

  • 15篇郑子成
  • 11篇李廷轩
  • 8篇何淑勤
  • 7篇张锡洲
  • 4篇王永东
  • 4篇吴发启
  • 3篇林代杰
  • 3篇杨玉梅
  • 2篇刘敏英
  • 2篇林超文
  • 1篇吴德勇
  • 1篇文毅
  • 1篇徐盈
  • 1篇赵万君
  • 1篇赖腊
  • 1篇汪曦微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茶叶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8
2010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主要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 mm粒径为主,0.5~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碱解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较均匀,而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大后略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团聚体对土壤主要养分分布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土壤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中约有40%来自>5 mm团聚体,这主要取决于团聚体含量的多少。
郑子成何淑勤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徐盈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
玉米植株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被引量:36
2011年
【目的】明确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降雨的能力。【方法】以研究区域实际降雨强度为基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对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茎秆流率平均为28.8%,穿透雨率平均为63.7%;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与雨强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和茎秆流量与叶面积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线关系,而穿透雨量与叶面积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雨强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效应不尽一致;玉米冠层和茎秆可以引导一部分冠上雨量,减少直接到达地表降雨的数量,从而影响径流;本研究中建立的雨强和叶面积与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之间简洁、实用模型,可为农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林代杰郑子成张锡洲李廷轩王永东
关键词:玉米雨强
降雨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溅蚀效应被引量:24
2009年
地表糙度是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侵蚀效应,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就单雨强与组合雨强条件下耕作方式对溅蚀的作用以及地表糙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照坡面,经耙耱地、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到等高耕作方式的坡面,在雨强0.62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呈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向下坡和总溅蚀量均呈先增加再减小最后增加的变化;除耙耱地外,其他耕作方式坡面的地表糙度呈减小的变化。在雨强1.53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坡面向上坡、向下坡和总溅蚀量均呈先增加再减小最后增加的变化;地表糙度与对照坡面相反,均呈增加的变化。组合雨强条件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耙耱地总溅蚀量与地表糙度呈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他耕作方式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坡面总溅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地表糙度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这为揭示地表糙度的侵蚀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黄土高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郑子成何淑勤吴发启
关键词:降雨土壤耕作方式地表糙度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6
2012年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刘敏英郑子成李廷轩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降雨条件下地表糙度对片蚀的影响及其变化被引量:22
2010年
为了进一步明确地表糙度在片蚀过程中的效应,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就场降雨和连续降雨条件下,地表糙度对片蚀的影响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场降雨条件下,实施人为管理措施坡面的径流与产沙量均低于对照坡面;在雨强0.67mm/min条件下,随地表糙度的增加,径流量与侵蚀量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在雨强1.63mm/min条件下,随地表糙度的增加,径流量与产沙量却呈一直减小的变化趋势。在雨强0.67mm/min条件下,耙耱地、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坡面的地表糙度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而人工锄耕坡面的地表糙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在雨强1.63mm/min条件下,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坡面的地表糙度呈减小的变化趋势,人工锄耕、耙耱地坡面的地表糙度却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对照坡面地表糙度的变化,与耙耱地相反。连续降雨条件下,在前二次降雨作用下,坡面的径流量与产沙量随地表糙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均低于对照坡面;在第三次降雨条件下,径流与侵蚀产沙量变化较为复杂,且实施人为管理措施坡面均高于对照坡面。不同降雨条件下,实施人为管理措施坡面地表糙度对片蚀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且坡面片蚀的发展与地表糙度间的变化表现出相应的互动作用。该文研究结果为揭示地表糙度的侵蚀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郑子成何淑勤吴发启
退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均表现为粉黏粒>物理性黏粒>黏粒,其中枇杷园三种粒级含量均高于其它退耕地。(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杉树人工林,且不同退耕地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表现为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树人工林;全磷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枇杷园>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枇杷园>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杉木人工林。(3)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和枇杷园脲酶的活性较高,撂荒地和枇杷园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撂荒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茶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撂荒地>茶园。(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桉树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撂荒地。
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吴德勇
关键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退耕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81
2009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以>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干筛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最大,杉木人工林最小;湿筛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以杉木人工林最大,枇杷园最小。(3)风干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表现为杉木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表现为枇杷园>撂荒地>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木人工林。
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王永东杨玉梅汪曦微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被引量:39
2011年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0.25mm团聚体破坏率、>0.5mm团聚体破坏率、有机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6个指标;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退耕杉木林>退耕桉树林>退耕枇杷园>退耕茶园>退耕撂荒地。在此基础上,应用6个优化指标构建了研究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强、中等、弱3个等级的判别模型,模型总判别正确率为96.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为完善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性土壤抗蚀性评价提供依据。
郑子成杨玉梅李廷轩
关键词:土壤退耕模式抗蚀性
降雨对黄土区主要管理措施坡耕地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降雨对管理措施坡耕地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实施管理措施坡耕地初始产流时间有所不同。耙耱地措施和人工锄耕,不同雨强条件下的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都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人工掏挖,在雨强1.50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波动性较大;而雨强0.68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却一直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等高耕作,在雨强1.50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呈现出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起始波动性较大;而雨强0.68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对实施管理措施坡面累积产流产沙过程影响较大,随雨强的增大,累积产流产沙也随之增加,但各管理措施对水沙动态过程影响程度不同。这为揭示人为管理措施的水保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黄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
何淑勤郑子成吴发启赵万君
关键词:径流量产沙量降雨强度黄土区
模拟降雨条件下玉米植株对降雨再分配的作用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辨明成熟期玉米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有效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就川西低山丘陵区成熟期玉米植株对降雨的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茎秆流率平均为28.8%,穿透雨率平均为63.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玉米冠层的截留量呈增加趋势,但随着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增大,有效截留量却呈减少趋势,株高和角度对它的影响较小。随着叶面积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茎秆流量呈增加趋势,角度影响较小。随着叶面积的增加,穿透雨量呈减少趋势;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穿透雨的数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株高影响较小。
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何淑勤林超文
关键词:玉米模拟降雨冠层截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