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704)

作品数:14 被引量:173H指数:7
相关作者:白晓永王世杰罗光杰秦罗义张斯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土地利用
  • 2篇岩溶
  • 2篇石漠化
  • 2篇覆被变化
  • 2篇SOUTHW...
  • 1篇典型区
  • 1篇岩溶地区
  • 1篇英文
  • 1篇涌水
  • 1篇涌水量
  • 1篇优势树种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日数
  • 1篇日照百分率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价值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贵州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白晓永
  • 7篇王世杰
  • 6篇罗光杰
  • 5篇张斯屿
  • 5篇秦罗义
  • 4篇李月
  • 2篇张信宝
  • 2篇李阳兵
  • 2篇周德全
  • 2篇周运超
  • 1篇容丽
  • 1篇苏以荣
  • 1篇倪健
  • 1篇刘秀明
  • 1篇宋同清
  • 1篇陈登齐
  • 1篇田义超
  • 1篇张琳
  • 1篇陈伟燕
  • 1篇崔泽银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岩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Acta G...
  • 1篇Journa...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Journa...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石漠化地区碳流失原因与固碳增汇技术原理探讨被引量:6
2015年
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和迅速扩张,是导致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流失的主要原因,而石漠化地区固碳潜力巨大,是国家固碳增汇的主要地区之一。为了增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基于喀斯特小流域是石漠化治理的基本生态水文地质单元的科学认识,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流域内物质组成结构与循环交换特征等,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进行了小流域类型的划分与剖析。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类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和固碳增汇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喀斯特"高原集雨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峰丛洼地人工种草替代型草食畜牧业模式"、"峡谷型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的特色林果模式"、"槽谷型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的竹果产业模式",为石漠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白晓永王世杰刘秀明容丽苏以荣周运超宋同清
关键词:石漠化
基于井口涌水量变化类型判断岩溶含水层厚度
2015年
针对含水相对均匀的溶洞-裂隙水含水岩组,为判断岩溶含水层厚度,通过对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施工钻孔井口涌水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利用该工艺施工的钻孔井口涌水量一般会出现稳定型、降低型和增长型三种变化类型;井口涌水量变化类型反映了岩溶含水层是空间尺度上发育的垂向地下水系统,具有分层特征,其厚度与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的不均一性耦合,体现了碳酸盐岩岩体内不同空隙的发育规模、密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程度;明确了地下水埋深状况以及含水层的构成条件。故采用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施工的钻孔,在非干孔情形下,可以利用井口涌水量的变化类型判断岩溶含水层厚度。
王伟陈登齐张琳
关键词:岩溶
近40年来贵州普定典型喀斯特高原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22
2014年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规律,利用1973年MSS,1990、2002和2009年TM四期遥感影像,以典型喀斯特高原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将GIS、R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普定县近40年来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体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其次为草地。景观变化主要为林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1990年前,前者向后者转移,转移比例为43.97%;1990年后,后者向前者转移,转移比例为50.09%。(2)景观指数在类型水平上,1990年前,耕地呈面积增大、空间连片趋势,林地则面积缩小、空间上被分割,而1990年后,耕地与林地呈现出相反趋势;在景观水平上,1990年前,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及均匀度减小,景观类型向单一化方向发展;1990—2002年,景观形状复杂化,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2002年后,景观破碎度减小,离散和分离程度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稳定。综上表明,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该区今后生态修复的主要和有效手段。
秦罗义白晓永王世杰周德全罗光杰张斯屿李盼龙李月
关键词:景观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以2008年贵州省凝冻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为揭示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及恢复过程,以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特大凝冻事件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贵州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250m分辨率NDVI生成的NPP数据,探讨了不同岩性、地貌、植被类型的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凝冻事件导致贵州NPP共损失0.77×106t C,主要分布黔中、黔南和黔西南等喀斯特集中连片区;2)喀斯特岩性区受损程度较非喀斯特岩性区明显严重,受损率分别为28.62%、21.92%,恢复程度差,恢复率分别为91.29%、95.76%;3)在不同喀斯特地貌区内,岩溶高原受损最严重,岩溶槽谷区受损最小,受损率分别为33.00%、21.40%,岩溶断陷盆地恢复最好,岩溶槽谷恢复最差,恢复率分别为106.65%、88.41%;4)各植被类型中灌丛损失最大,混交林最小,损失率分别为28.49%和21.79%,草丛恢复程度最好,灌丛最差,恢复率分别为97.63%、91.33%。综上所述,不同植被在不同岩性、地貌条件下,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其恢复过程也存在巨大差异。
李盼龙白晓永李阳兵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典型喀斯特峡谷区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演变过程及其贡献率(英文)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样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贵州省西南部的晴隆县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88、1999和2009年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并由此估算了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的碳储量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晴隆县喀斯特区域的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晴隆县不同情况下的碳储量比例关系,估算出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碳储量的实际值为42.55 Tg。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和演变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估算的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远高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土壤平均碳密度则接近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但其植被平均碳密度却远高于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与全国森林系统的植被平均碳密度持平。这说明喀斯特峡谷区具有极大的固碳潜力,对其进行石漠化防治,是极其必要的。
张斯屿白晓永王世杰秦罗义李盼龙罗光杰李月
关键词:碳储量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被引量:49
2015年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王世杰张信宝白晓永
径流小区法监测水土流失的百年历程(1915—2014年)被引量:10
2014年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100年来径流小区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总结,探讨了径流小区法在水土流失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径流小区法经历了个体探索、群体研究、发展壮大、成熟完善与多学科交叉应用等4个阶段;内容上,经历了从监测单一水土流失速率到监测坡面营养元素变化、碳循环、反演复杂坡面景观变化的过程;方法上,呈现由以定位观测为主的现状描述到以动态实时观测为主的模型构建的特点;精度上,经历了由粗略统计到精确定量化的变化过程。径流小区法为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促进土壤侵蚀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水土流失过程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李月周运超白晓永秦罗义李盼龙罗光杰张斯屿
关键词:径流小区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51-2014年气候要素时间序列数据集
2022年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形的影响,该地区气候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各个观测站的气象观测时间序列也略有差异,且台站数目有限,使得这些气候观测记录难以直接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利用ANUSPLIN软件4.3中提供的局部光滑薄板样条函数模型,结合SRTM数字高程模型,对西南喀斯特地区1951-2014年间325个气象站点的4个逐月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日照百分率、湿润日数)进行空间插值处理,最终得到分辨率为1 km的三套不同格式的栅格数据。误差统计结果表明,插值结果的误差较低,尤其是气温准确度高,4个气候要素的栅格数据均能真实地反映喀斯特地区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表明,1951-2014年西南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不显著。日照百分率分布从中间向两侧区域逐步递减,整体呈波动震荡下降趋势。湿润日数分布特征与海拔呈相反关系。本数据集可为西南喀斯特区域气候研究,植被、石漠化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以及以气候为驱动的陆地生态模型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吴星麒程琦魏临风胡潇飞倪健
关键词:日照百分率插值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被引量:15
2016年
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
张信宝
关键词:石漠化
基于InVEST模型的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晴隆县为例被引量:19
2014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InVSE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和碳存储模块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睛隆县,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异性,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石漠化等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研究区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非空间分布;其同时受三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面积很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01%,而受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相对较多;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好,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保护区,而无石漠化地区和强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差,是石漠化的重点治理区。研究表明InVEST模型可以很好地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张斯屿白晓永王世杰秦罗义田义超罗光杰李月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