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700)

作品数:11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再华王世杰白晓永赵敏杨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安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同位素
  • 4篇土壤
  • 3篇碳循环
  • 2篇盐岩
  • 2篇岩溶
  • 2篇岩溶水
  • 2篇石漠化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
  • 2篇喀斯特石漠化
  • 1篇氮同位素
  • 1篇地层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洞穴滴水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剂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安顺学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北京市地质工...

作者

  • 3篇刘再华
  • 3篇王世杰
  • 3篇罗维均
  • 2篇白晓永
  • 1篇晏浩
  • 1篇曾成
  • 1篇刘丛强
  • 1篇张显强
  • 1篇丁虎
  • 1篇张信宝
  • 1篇郎赟超
  • 1篇鲍玉海
  • 1篇李豪
  • 1篇陈波
  • 1篇李雄耀
  • 1篇孙敏
  • 1篇何永彬
  • 1篇杨睿
  • 1篇汪阳春
  • 1篇冯腾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Journa...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SDSM的珠江中上游气候模拟及未来情景预估被引量:8
2018年
预估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未来气候变化对于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目前应用降尺度方法模拟喀斯特地区的未来气候情景仍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依据珠江流域红柳江区13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实测日气温、日降水量资料和全球大气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SDSM模型预测流域在HadCM3模式SRES 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年份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DS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确定性系数分别可达99%和65%左右;(2)A2、B2两种情景下,21世纪气温和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增幅逐渐增大。截至21世纪末,A2、B2两种情景下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别为+3.39℃和+2.49℃,日均降水将分别增加117.30%和80.90%;(3)未来的气温上升以秋季和春季变化最为明显,降水则表现为夏季降水增幅最大。分析成果可为喀斯特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应对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许燕王世杰王世杰李雄耀白晓永田义超李雄耀
关键词:气候变化统计降尺度情景分析
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平衡的思考——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被引量:6
2017年
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塘库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流域泥沙来源。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汇水面积小于0.5 km^2的微小流域,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裂隙土)和沟岸侵蚀(沟壁土);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坡地表层土壤)。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137)Cs,^(137)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通过沉积物^(137)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在查明泥沙来源,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或产沙量)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泥沙平衡,结合径流研究成果,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
张信宝白晓永李豪冯腾彭涛严东春何永彬鲍玉海汪阳春
关键词: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
水生光合生物对茂兰拉桥泉及其下游水化学和δ^(13)C_(DIC)昼夜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2
2014年
碳酸盐风化能否形成稳定持久碳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后者可通过地表水水化学和?13CDIC的昼夜变化进行探讨。本研究对冬季茂兰拉桥表层岩溶泉及其中游和下游池水的温度、pH、电导率(EC)和溶解氧(DO)进行了为期30 h(1月27日10:00至1月28日16:00)高分辨率(15 min/次)的昼夜动态监测和?13CDIC定期取样(白天每隔2 h,夜间每隔4 h)测定,以了解水生光合生物对水化学和?13CDIC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同时,结合水面静态箱CO2测定获得的岩溶水与空气CO2交换通量,对生物碳泵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少有沉水植物生长的泉口及其下游水池,水化学和?13CDIC的昼夜变化明显偏小,而在沉水植物(轮藻为主)大量生长的中游水池,水的DO、pH、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13CDIC在白天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在夜间逐渐降低,与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进程(白天以光合作用为主,晚上以呼吸作用占优势)相一致;另一方面,水的EC、3HCO?、Ca2+和p(CO2)(二氧化碳分压)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白天下降,晚上上升。计算得到中游水池因类似海洋"生物碳泵"效应固定下来的有机碳通量达到336 t C/(a·km2),是海洋的51倍,表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应该作为"遗失碳汇"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陈波杨睿刘再华晏浩赵敏
关键词:岩溶水水化学碳同位素
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变化的土地利用调控规律——贵州普定岩溶水-碳通量大型模拟试验场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针对野外监测面临的岩溶流域边界难以确定以及多种土地利用混杂在一起的问题,在贵州普定建设了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岩溶水-碳通量大型模拟试验场,监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入渗系数和岩溶作用碳汇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入渗系数和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差异明显,径流强度强烈影响着岩溶作用碳汇强度,模拟裸岩地、荒地、农耕地、草地、灌木地的碳汇强度分别为14.31、12.27、11.79、9.17和12.24 t/(km2·a)。与传统认识不同的发现是,生物量最大的草地,其岩溶作用碳汇强度最小,而裸岩地的岩溶作用碳汇强度最大。这表明:在试验场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径流强度和土壤CO2含量这两个因素,对岩溶作用碳汇强度产生影响,且因水化学的恒定行为,径流强度决定碳汇强度,因此在考虑生态系统修复时,不仅需要考虑生物量增加带来的增汇效应,还要考虑到径流强度降低带来的减汇效应。
朱辉曾成刘再华曾庆睿李玲珑
喀斯特石生反叶扭口藓活性氧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动态响应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研究了喀斯特石面常见植物反叶扭口藓(Barbula fallax Hedw.)在干旱胁迫下活性氧代谢的变化。结果显示:早期干旱超氧化酶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类胡萝卜素(Car)活性逐渐升高,胁迫后期活性下降;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质膜相对透性呈现出"抛物线"的变化。干旱胁迫早期由于O-2等活性氧的增加而启动活性氧清除系统进行清除,是抵御干旱的一种协同反应;后期反叶扭口藓依然保持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极强的耐旱能力。
张显强王世杰孙敏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活性氧代谢干旱胁迫
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
<正>喀斯特洞穴(包括裂隙)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从南到北、从高山到平原、从内陆到大海均有分布,但地带性特征明显,这是因为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地质和气候因素的控制,如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密度大...
罗维均王彦伟曾广能王世杰杨瀚凌王阳
贵州凉风洞洞穴系统锶同位素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凉风洞(LFD)洞穴系统中各组分(土壤水、洞穴滴水、土壤与基岩等)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分的^(87)Sr/^(86)Sr比值差异显著。不同剖面土壤水^(87)Sr/^(86)Sr比值明显不同,但均介于大气降水平均值和土壤之间;不同滴水点间^(87)Sr/^(86)Sr比值差异也很明显,大多落在洞穴上覆土壤水和基岩之间,受渗透水在洞穴顶板中发生的水-土作用和水-岩作用强度控制。此外,凉风洞上覆原生喀斯特森林生物量及其凋落物返还量较大,以植物落叶为主形成的凋落物层以及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表层有机土成为除洞穴上覆土壤和基岩外的另一个直接阳离子源,其释放的Sr随水体快速下渗对滴水^(87)Sr/^(86)Sr比值产生了明显影响。因此,利用本研究区洞穴滴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指标表征洞穴上覆气候环境信息时,有必要事先识别不同物源^(87)Sr/^(86)Sr比值及其相对贡献、运移路径水文地质过程等限制性因素影响。
朱小龙罗维均王世杰
关键词:土壤水洞穴滴水凋落物
Biotransformation of Earthworm Activity on Potassium-Bearing Mineral Powder被引量:5
2013年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earthworms on K in potassium-bearing mineral powder (PBMP) under different PBMP recruitments. A mixture of PBMP (10% to 60% mass fraction) and decaying cow dung was used as feed for breeding the earthworms to study the potassium-releasing ability of earthworms on PBMP in soil. The mixture containing 20% and 30% PBMP resulted in good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the earthworms as well as higher conversion rates of potassium. Therefore, the optimum recruitments of mineral powder are 20% and 30%.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PBMP was compared with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s of quartz powder to analyz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earthworms on PBMP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fter the earthworms were raised with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PBMP (8 : 2 and 7 : 3) for 30 d, the contents of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effective K were 10 824.3±35.9 and 11 688.4±16.1 mg·kg-1 as well as 10 079.6±62.2 and 10 247.5±172.7 mg·kg-1, respectively. After the earthworms were raised with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quartz powder (8 : 2 and 7 : 3) for 30 d, the contents of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effective K were 10 623.3± 41.1 and 11 385.5±13.5 mg·kg-1 as well as 9 834.2±51.8 and 9 907.6±11.4 mg·kg-1, respectively. Thus, the contents of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effective K in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PBM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mixture of cow dung and quartz powder (P<0.05). The increment contents of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effective K were 201.0 and 302.9 mg·kg-1 as well as 245.4 and 339.9 mg·kg-1, respectively. Therefore, earthworms can activate and trans-form K into effective K through feeding,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excretion. The results provided a new idea of using earthworms to release potassium in low-grade potassium-bearing rocks and obtain the rapidly available K and effective K needed by plants.
朱晓玲连宾杨雪刘丛强朱立军
关键词:蚯蚓活动速效钾生物转化
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土壤碳的淋溶流失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碳沿着水文路径转移到水环境的过程。尽管这些流失量有限,却对陆地碳平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总结了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有:对土壤无机碳(SIC)的淋溶流失研究薄弱、缺乏野外实地观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淋溶流失的过程与机制认识不足等。今后除了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外,还要综合利用同位素示踪和在线仪器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陆地-水生系统连续体"内多界面碳交换的综合研究。
丁虎郎赟超刘丛强
关键词:碳循环土地利用
滇东地区土壤剖面氮同位素垂直分异及空间分异特征
2018年
选取云南石林县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石漠化等级以及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影响下的7处典型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剖面中氮同位素垂直分异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p H值为3.68—6.07,全部土壤剖面呈酸性,总有机碳(TOC)为0.58—29.25 g·kg^(-1),碳氮比(C/N)为1.33—14.70,δ^(15)N介于1.44‰—14.86‰,在随深度的垂直分异中,受剖面中腐殖质层和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土壤中稳定氮同位素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在各个剖面之间的空间分异中,两种不同土壤类型下δ^(15)N值的分散程度均存在轻度石漠化剖面>中度石漠化剖面>强度石漠化剖面的规律.同时在受人为影响较小的红壤剖面δ^(15)N值大致呈现强度石漠化剖面>中度石漠化剖面>轻度石漠化剖面的规律.采样区内无论是石灰岩土壤剖面还是红壤剖面δ^(15)N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郭松王立发马海欧李双双蔡晓娟季宏兵
关键词:碳酸盐岩喀斯特石漠化氮同位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