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120)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周燕谭文松胡静波蒋丹丹刘伟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换液频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培养条件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实验考察换液频率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代谢特性等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6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购自上海市淞江车墩实验动物良种场。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股骨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分别以24,48,72h时间间隔进行换液培养。③实验评估: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同时进行乳酸和氨代谢分析,并对几种条件下收获的细胞进行集落形成和成骨分化检测。结果:①每24h换液的细胞最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5天达到增殖顶点,最大细胞数目可达3.44×105,分别是48h和72h换液频率的1.43倍和1.71倍。②每48h换液条件下收获的细胞具有最强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每24h和每72h换液条件下收获的细胞。③3种换液频率条件下收获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其中每48h换液的细胞胞外钙基质分泌最高。④3种换液频率条件下细胞的代谢曲线无明显差异,乳酸和氨均维持较低浓度,分别在5mmol/L和2mmol/L以下。结论:①换液频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提高换液频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同时也加速了干细胞特性的丢失,导致集落形成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下降。②普遍采用的三四天换液不能提供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同时利于干细胞特性维持的营养环境,提示可通过常规培养条件的优化使其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执行对称的细胞分裂。
- 胡静波蒋丹丹周燕谭文松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代谢
- 人胚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长期培养及体外成骨特性被引量:3
- 2004年
- 研究了人胚胎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在体外长期培养时的基本特性和向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表明:前三代hBMSCs多数呈长梭形,生长快速,增殖能力强;而后几代细胞变得比较扁平,生长缓慢,增殖能力下降;至第六代,细胞已失去增殖能力。每一代细胞生长均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延滞期一般为6~7d,对数生长期为4~5d,最后是稳定期。前三代细胞对数生长期的群体倍增时间(PDT)基本相同,而第四代细胞的PDT略有上升,第五代细胞的PDT最大。在体外扩增能力方面,前三代细胞均可以扩增18倍左右,而第四、第五代细胞则下降至11倍、5倍。实验结果表明扩增后的细胞经过诱导可以形成钙化小结,与未诱导细胞相比碱性磷酸脂酶(ALP)活性显著提高。
- 文德敏周燕华平谭文松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形态细胞扩增成骨能力
- 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效率的若干因素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有限,数量稀少,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组织修复、细胞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为了解决细胞数量限制的问题,从提高分离效率的角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培养基种类、初次换液时间、起始接种密度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α-MEM培养基较DMEM、DMEM-LG培养基更适于兔MSCs的分离;从骨髓中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以1×106 cells/ml的密度接种,接种24h后换液在短时间内得到的MSCs 数目最多。采用以上分离条件,能够获得形态均一、可稳定传代10代以上仍保持旺盛增殖能力的MSCs,并具有向骨、脂肪分化能力。
- 胡静波蒋丹丹周燕谭文松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成骨
- 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分离及培养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建立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利用中性蛋白酶分离得到单个毛囊,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进行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培养各代细胞做生长曲线,RT-PCR检测干细胞相对特异性标识分子K15和细胞分化标识分子外皮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能培养出毛囊外根鞘细胞,并可传代培养,组织块法细胞生长慢,不易汇合,消化法细胞增殖快。各代细胞中K15和外皮蛋白mRNA均有表达。结论消化法适合毛囊外根鞘细胞的体外培养,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培养毛囊干细胞奠定了基础。
- 张群杨光辉丛笑倩崔磊张文杰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组织块法消化法相对特异性纯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