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KJ2011Z273)

作品数:1 被引量:26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飞赵军赵传燕王旭峰更多>>
相关机构:滁州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植被
  • 1篇中国西北干旱...
  • 1篇潜在植被
  • 1篇西北干旱
  • 1篇西北干旱区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区
  • 1篇GIS

机构

  • 1篇滁州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王旭峰
  • 1篇赵传燕
  • 1篇赵军
  • 1篇李飞

传媒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26
2011年
潜在植被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全部演替系列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状况。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潜在植被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西北干旱区植被背景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IOCSG(integrated orderly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模型为潜在植被评定模型,在GIS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对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IOCSG评定模型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检验得出,IOCSG评定模型对研究区植被模拟精度达到了78%,较好的重现了研究区潜在植被分布格局。2)分布在研究区的潜在植被类型有21类,不同区域植被的多样性差异较大。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及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分布较为丰富。相比之下,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分布比较单一,主要以荒漠、半荒漠为主。3)由于立地气候环境的改变,区域植被系统表现出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4个特点:扩展变化、缩减变化、波动性变化以及消亡变化。4)气候环境适应性的改变使潜在植被发生了演替过程,从2个周期的变化来看,天山、阿尔泰山、大兴安岭及以西地区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地区成为植被演替的敏感区。
李飞赵军赵传燕王旭峰
关键词:潜在植被GIS西北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