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07BC109103)

作品数:7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何宏轩王承民罗静胡奕赵素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种群
  • 3篇田鼠
  • 3篇基因
  • 3篇布氏田鼠
  • 2篇地理种群
  • 2篇类基因
  • 1篇短尾
  • 1篇遗传分化
  • 1篇疫病
  • 1篇应激
  • 1篇中间宿主
  • 1篇入侵
  • 1篇生物入侵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兽疫
  • 1篇鼠疫
  • 1篇宿主
  • 1篇体表
  • 1篇体表寄生虫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宿州职业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亳州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6篇何宏轩
  • 4篇王承民
  • 3篇罗静
  • 2篇赵素华
  • 2篇胡奕
  • 1篇张敏
  • 1篇王新卫
  • 1篇郭云海

传媒

  • 2篇四川动物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四川省6地区小型动物及体表寄生虫种群生态调查与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小型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种类组成、寄生状况及优势种群,并对其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描述。方法选择四川省6个地区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动物,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对小型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进行分类和鉴定。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结果在四川省的6个地区共捕获小型动物447只,隶属2目2科6属7种,短尾鼩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在鉴定的282只短尾鼩和165只啮齿类动物中,376只动物感染了55种寄生虫,包括33种恙螨,15种革螨,5种蚤类和2种吸虱,染虫率为84.12%。结论小型动物体表寄生虫种类多,其中有14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小型动物很可能成为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魏磊王新卫王承民何宏轩
关键词:体表寄生虫啮齿动物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全球的流行被引量:22
2009年
小反刍兽疫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严重影响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42年首次发现于西非科特迪瓦,逐渐扩散至非洲及亚洲大部,涉及四十余国家.2007年7月首次传入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并于2008年6月再度爆发,且呈由边境逐渐向内传播的趋势.该地区有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反刍动物,是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潜在宿主,它们随季节迁徙及夏季产仔的习性更增加其受小反刍兽疫感染并传播小反刍兽疫的可能.因此,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必将有利于正确评估小反刍兽疫对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威胁并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与控制小反刍兽疫疫情.
罗静何宏轩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分子生物学特性
复合维生素添加剂对高温期淮北麻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维生素添加剂对淮北麻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480只28周龄淮北麻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饲喂在基础日粮分别添加复合维生素添加剂0(Ⅰ组,对照组)、100 mg/kg(Ⅱ组)、500 mg/kg(Ⅲ组)、1000 mg/kg(Ⅳ组),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Ⅲ、Ⅳ组产蛋率比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出雏率显著提高(P<0.05);而Ⅱ组产蛋率、料蛋比、蛋孵化率和出雏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2)Ⅲ、Ⅳ组中血清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和补体C4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Ⅱ组中以上指标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Ⅲ、Ⅳ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P<0.05),而Ⅱ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500~1000 mg/kg复合维生素添加剂能提高热应激条件下淮北麻鸡的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赵素华魏磊李灵娟
关键词:热应激免疫功能
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以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方法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进行鼠疫菌攻毒试验,并对死亡和存活的两种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酶切后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布氏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E和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095、0.2738;易感个体:0.0571、0.0286);青海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704;易感个体:0.0682)。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纯合型序列分析显示,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有68个多态(变异)位点,占26.1%;其中布氏田鼠39个,青海田鼠27个,二者存在12碱基的差异。序列分析显示,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在第27、53、63、70、91、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而青海田鼠在第27、53、63、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Rsa Ⅰ酶切揭示,青海田鼠的MHCclass Ⅱ gene β基因缺少等位基因E,多态性低于布氏田鼠,这可能是两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结论 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鼠疫抗性存在相关性;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和其他未确定的鼠疫抗性标记可为研究宿主进化和疾病动力学提供有用的生物学信息。
魏磊王承民胡奕罗静张敏何宏轩
关键词:Β基因鼠疫抗性
内蒙古布氏田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
2016年
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为分子标记,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和序列分析法对8个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的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酶切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定义21种单倍型,其中有3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共享,经卡方检验,6个酶切多态性位点上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序列分析显示,在261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57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为0.7465~0.873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606~0.01655。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4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A区域),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右旗3个种群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B区域),而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南部的正镶白旗种群形成一个独立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C区域),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AMOVA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比率的64.08%,区域内种群间占7.78%,种群内占28.14%。除正镶白旗种群外,布氏田鼠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区域类群之间和种群内。
魏磊赵素华胡奕王承民何宏轩
关键词:布氏田鼠
内蒙古地区不同地理种群布氏田鼠遗传分化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布氏田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方法]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为分子标记进行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结果:获得了内蒙古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460个样品的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基因的261 bp核苷酸序列,经单倍型分选后,共定义了21个单倍型,其中有3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所共享,其余19个单倍型均为各区域种群所特有。单倍型网络进化关系分析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形成3个稳定的进化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区域类群间。对基因流和遗传分化系数、种群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布氏田鼠种群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正镶白旗种群因浑善达克沙漠的阻碍而分化最明显。Mentel检测揭示布氏田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栖息地的复杂地形和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而种群间距离隔离对于布氏田鼠的遗传分化作用不明显。
魏文天王玉民何宏轩魏磊
关键词:布氏田鼠地理种群遗传分化
北京发现尖膀胱螺被引量:10
2009年
尖膀胱螺(Physa acuta)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s cantonensis)和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的中间宿主。在20世纪70年代淡水贝类调查中,北京地区未曾发现该螺的分布。2007年笔者在北京地区开展主要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在朝阳公园、玉渊潭、圆明园及奥运村附近河流中相继发现该螺,此螺入侵北京地区并大量孳生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郭云海王承民罗静何宏轩
关键词:中间宿主生物入侵
共1页<1>
聚类工具0